•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时间:2019-02-1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小编寄语】“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关于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导学案,方便大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情境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二、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3、《四书》指: 、 、 、 。

    《五经》指: 、 、 、 、 。

    4、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合作交流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探究质疑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6.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拓展延伸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推荐访问:格物致知 应有 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视频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