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对同伴翻译习作《叩门》批评性分析

    时间:2021-10-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对同伴翻译习作《叩门》的批评性分析

    论文导读:中国的翻译历史长达 3000 年。下面作者想以做过的一篇翻译习作—茅盾的《叩门》为例。翻译,对同伴翻译习作《叩门》的批评性分析。关键词:翻译,叩门,批评性分析

    1 导言 中国的翻译历史长达 3000 年,随着对翻译准则的不断修订已形成了系统(萧立明, 2002:5)。尽管不同时期的翻译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翻译准则和自认的最高标准,但其实质皆在于将所译作品的意思传达给那些与原著作者操不同语言的读者。因此,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这样写道“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通晓两种文化比通晓两种语言来得更重要,因为词只有在使用它的文化中才有意义”(Nida, 1993: 110)。

    除此之外,一说到文学翻译,我们不得不提到翻译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加大了翻译过程的难度,因为此时产生了如何理解原作的问题。所以我们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透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下面作者想以做过的一篇翻译习作—茅盾的《叩门》为例,从此方面来详加阐述。《叩门》作于 1929 年,作者是中国极负盛名的作家茅盾先生,对这篇作品的解读不仅涉及到文章本身,还应包括作品的写作年代以及作者在那个特定时期的经历等等。因为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在国内作者茅盾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远赴日本,该文就作于他羁留日本期间。因此,文字中流露出了沮丧之情甚至是

    极度痛苦,以及他对当时中国革命前途的无限忧思。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无疑会增强我们对原作的理解。

    2 语义分析 2.1 宏观角度的语义场 语义场这一术语是指一种语言的所有词汇在意义上相互联系因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一现象,语义场可以被细分为语义上相联系的各个子集或场。单词之间的纵向关联反映了客观物体的分类和概括以及人类认知系统的各种经历。对两种语言语义场的比较研究为揭示这两种语言词汇系统的内部特征提供了可能。

    该文中出现的几个有关颜色的词汇如“淡黄的光”, “青色的天空” “黑狗” “灰色的畜生”在习作中分别被译作 light yellow shine, the dark blue sky, a black dog,this grey beast。与罗伯特内瑟提供的参考译文比较来看,“淡黄的光”被译为 a pallidglow,后者明显蕴含了一定的感情色彩。作者认为,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后一种译法更为贴近作者的本意。硕士论文,翻译。然而,习作中这个短语被译为 light yellow shine,这里仅仅表达了汉语的字面意思,没有蕴含任何的感情色彩,所以是一种不符合文章风格的译法。

    2.2 宏观角度的语义场 汉语是一种量词语言,而英语则不然。硕士论文,翻译。尽管英语里的“单位名词(unit nouns)”看起来似乎与汉语中的量词功能相近,但它们不像汉语中的量词一样是独立于名词之外的另一种词性的词。它们不能被抽象概括或是想后者一样有成效地与名词搭配使用。英语的单

    位名词是特定的语境下专门选定的,这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例如,原文中有不少量词,如下列短语中加点的部分:“一些淡黄的光”, “一段寂寞的空虚”, “几点寒星”, “第三次的叩声” “一排樱树”, “一条黑狗”, “一个忿忿的怒斥”, “一个空虚”。当翻译这些词时,译者必须格外小心。通常,英语中的不可数名词可以用单位名词来修饰,而可数名词则不能。习作中将上述短语分别译作 some light yellow shine, lonely void, several lonelystars, the third sound of the knocking, a row of cherry trees,a black dog, an angrily rebuke, 和 a void。与内瑟所译的apallid glow, a lonelyvoid, a few cold stars, this third time, a row of cherrytrees, a black dog, a furious reproach, 和 a void 有一定的差别。从中我们看到,参考译文中将“一段寂寞的空虚”中的“段”和 “一个空虚”中的“个”统一地译作 “a”。在翻译这些量词时,习作与内瑟提供的参考译文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第一、第二和第四个短语的翻译上。习作中“一些…光”被处理为“some…shine”,这是不合适的。因为“shine”这个词只能被用作不可数名词或者说这个词只有单数形式,因此,它不能用“some”来修饰。习作中第二个短语的表述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因为“英语被界定为这类语言,其中,一个名词在某种语境中被看作论元,而在其它语境中又可被看作述词。硕士论文,翻译。Chierchia论述道‘论元类名词应为聚集名词,因此可以以光杆论元的形式出现’而那些述词类名词‘会有一小部分事物作为其延伸,也就是说,它是可数的’。作为体现事物特性的实例这一类(名词),一个述词类名词

    或者说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论元” (Matoba, 2007)。从上下文中我们知道“第三次”指的是作者第三次听到“tick, tick, tick”的声音,而不是“第三次叩门的声音”。硕士论文,翻译。

    3 语用学分析 3.1 语用学中的语境 语用学关注的是词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应基于词的使用。在此语境可被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类。语言语境指的是在语言系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不仅包括文章或交谈中词语之间及句子之间的搭配,也包括段落之间和篇章之间的相互关系。非语言语境包括三个范畴:背景信息,指的是百科知识和特定文化里的社交准则;情景信息,例如时间地点和交际主题交际者的社会关系等还有交际者相互间的了解程度(何兆熊,2000:19-21)。硕士论文,翻译。

    3.2 隐喻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将表示某种物体或动作的某词或短语用另外的词或短语来替代,以此来表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或类比”(韦氏大辞典,第十版,1998:729 引自郭华,2008)。在所有限制隐喻和反讽的使用和理解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语境,其中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原文中的有这样的句子“是北风的怒吼罢?抑是 ‘人’的觉醒?”,习作中将其译作 Is the north wind roaring or is the human awakening?,而内瑟 将 其 处 理 为 Was it the angry roar of the North wind? Or theawakening of Man?。实际上,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用的是

    一种静态的隐喻,其中,“北风”专指某类自然现象而“人”则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涵义,在内瑟的参考译文里它们的首字母大写,成了专有名词。然而,习作译者用了现在进行时来表达此句,这一时态多表示在进行中的动作,而且“北风”和“人”的特定含义也未得以体现,因此,作者认为内瑟的翻译更贴切。

    下面一句“但是我的血沸腾,我似乎已经飞出了房间,跨在北风的颈上,砉然驱驰于长空!”是文中极富文学色彩的句子,读者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自由的极度渴求以及他远大的志向抱负。然而,前面的小句“我的血沸腾”清晰地体现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隐喻使用上的差异。如果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将其译为 my blood is boiling(像习作作者那样),在本文作者看来很不恰当,因为在英语中这样的比喻十分蹩脚。而此句在内瑟的意译下被处理为 my blood surged with exhilaration,就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了。“跨在北风的颈上,砉然驱驰于长空”这一后面的小句表达了一种抱负与释放,在内瑟的参考译文中被译为 straddled the neck of the North wind andgalloped off into space 而习作中的为 riding on theneck of the north wind, driving in the sky。“跨”是一种很生动的表述,习作中的 riding on 与之相比显得意义过于普遍和不准确。另外,习作中的 driving 用来对应原文中的“驱驰”与参考译文里的短语 galloped off 相比显得宽泛而缺乏内涵。

    本文作者想要提到的涉及隐喻的第三句是“是你这工于吠声吠形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硕士论文,翻译。习作中此句的译文为 It was you who only knew bark, you woke uppeople with a start like

    an elf。在内瑟的参考译文中,此句的译文被加上了这样的注解—作为汉语里的成语,“吠声吠形”意为漫无目的的跟着他人。这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表达方式,因此译者不得不用了其它更合适的且在字面上与狗相关的表述。他的选择是 only fit to follow the rest of the pack,其中 the pack 指的是“一群猎犬”。这样透彻的解释着实令人信服。

    4 结论 习作是一篇包含 518 个单词的英文译作,深入细致的回顾和解析可能需要更大的篇幅。受作者文章篇幅的影响,本文作者只从两个角度对之进行了解析,即,语义学和语用学两个方面。习作作者是本文作者的同班同学,一位英语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她的母语是汉语。因此,她的英文自然没有参考译文的提供者罗伯特内瑟的来得地道,毕竟后者的母语为英语。除此之外,她的学识与翻译的功力也是无法望其项背的。然而,写作本文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的目的是希望能从某些方面启示读者,同时也真诚期望对读者将来的翻译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9-212 郭华.隐喻与反讽的语用对比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8.3邵志洪,孙静,李静.2003年TEM8汉译英试卷分析——英汉语义、语用、语篇结构对比分析[J].中国翻译,2004(1):70-74.4 萧立明.英汉 比 较 研 究 与 翻 译 [M].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社 ,20025JunBergeron-Matoba.AcquisitionoftheEnglisharticlesysteminSLAandtheMissingSurfaceInflectionHypothesis[C].http://espace.library.uq.

    edu.au/view/UQ:237462007-06-16

    很受用的一篇范文,谢谢分享!

    非常接地气的好范文。

    思想有深度!

    推荐访问:叩门 习作 同伴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