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1-07-3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本

    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本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本一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作业:课后练习。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本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咬联想

    要文要

    韩愈推敲字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这个讲的真是字字玑珠啊!

    帮助了我很多很多。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推荐访问: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语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