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实习报告 > 正文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着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心得体会

    时间:2021-10-1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学习 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着力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心得体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指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就需要以强理念、添设施、补短板、建制度为抓手,“软硬”兼施,打造“软文化”,完善“硬设备”,强化“软措施”,落实“硬手段”,切实回应群众所想、所需、所盼。

    重宣传,强理念,打造“软文化”。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以宣传为抓手,强化绿色理念,在基层群众中打造一种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的“软文化”。要注重因地制宜,创新宣传方式。村村通大喇叭、“吆喝式”宣传车等,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将“绿色理念”植入群众心中。要把握舆论导向,扩大宣传范围。绿色生活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通过打造节约型机关、开展绿色学校创建等活动,积极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建一种让群众看得见的“绿色生活”。要树立先锋模范,强化宣传力度。以党建为引领,开展“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并授予“文明家庭”光荣牌,以挂牌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形式,引领群众逐步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打造让群众记得住的“绿色文化”。

    调结构,添设施,完善“硬设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为了不断促进人居环境治理,提高民生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以调整农业发展结构为抓手,增加农机设施。农民以“地”为本、以“粮”为生,投入打捆机、旋耕机、收割机等设施,有效更新土地“营养物”,强化“修复力”,增强“肥沃度”。以调整农村绿化结构为重点,增添清洁设施。加快实现城镇化水平,优化道路建设,推进与城市清洁公司的合作,促进垃圾桶、垃圾运输车、垃圾处理站等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垃圾的清理、运输、处理更专业、更便捷,从根本上破除农村“脏乱差”局面。以调整农村生活结构为目标,优化户用设施。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打造进院入室型“马桶水冲式”厕所,消除户外露天粪坑、旱厕的“臭气”,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营造惬意生活的休闲空间。

    优布局,补短板,强化 “软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加快补齐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短板,就要不断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通过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利用土地承包、托管的方式,打造“稻虾共育”“大棚蔬菜”等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确保无公害农产品上规模、标准化。要加快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建立“镇-村-户”环境卫生防护网,对房前屋后环境、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开展整治,对房屋墙体进行立面整治,对黑臭水沟开展集中整治,在“清脏、治乱、控污”方面下足力气。要持续推进

    “创森”项目。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要务,以每年植树节为契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深入推进森林村庄创建,让农村成为生产生活的“天然氧吧”,打造一幅专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美丽画卷。

    防风险,建制度,落实“硬手段”。令在必信,法在必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林长制”,建立“镇-村-片”网格化林长负责制结构,落实镇村各级领导守护责任,形成推进基层林长制工作强大合力,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真正做到“当一方林长,保一方森林,富一方百姓”。积极推动“河长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乡镇由主要领导分级分段担任河长,定期开展“巡河”工作,对排放河湖污染物、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严格追究其责任,真正有效防治水资源污染。创新利用“秸秆禁烧”,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扎实做好农村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严密防控垃圾焚烧,防范大气污染,切实“还给”群众一个蔚蓝的天空。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主这一章

    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章心得体会

    ----平果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 凌金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等,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章中的经典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章,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一、深入领会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关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论述浑然一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为新时代中国民生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撑,预示了中国人民将迎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前景。 何谓民生呢?就是指老百姓的基本生计,国家的大政生计,人民日报群众的生命。广义上来讲,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中指出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习近平指出,“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他指出,“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论述指出了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习近平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他指出,“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60项改革中,有18条是关乎民生的;习近平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才能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民生改善的红利。论述还指出了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习近平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因此,要有长期抓、坚持做的决心和作为,要全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他明确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优,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十九大报告中还就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了具体部署,为今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指引了方向。

    二、了解了我国民生的现状

    惠民生方能顺民心,民生问题是最大焦点。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进入新世纪,中国用 10 年时间完成了 GDP 翻两番,连续逾越意、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而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摆在面前:房价攀升,物价走高,收入分配不尽如人意等。可以说,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 2020 年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比,与亿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需下更大气力予以保证和改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既为保证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质基础,也让满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黄金发展期往往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凸显期、高发期相生相伴。人均 GDP 突破 4000 美元,一方面。意味着改革正逐步进入“啃硬骨

    头”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扑面而来。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的公众,也加速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开始进入所谓“税感”时代。从围绕个税起征点的继续热议,车船税草案征求意见时的广泛参与,再到社会舆论对小小“馒头税”高度关注,无不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为自己争取利益,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效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的时代大背景下,执政者只有以更鲜明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回应民心所思所盼,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会到民生的继续改善,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干够实现。 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下,解决好了民生问题,社会矛盾很大水平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

    三、领悟了为何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以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推动发展。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决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实力与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要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中国政府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不仅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也就是说,人们组织共同生活,制定生活规则和社会秩序,建立国家和国家机器,形成一整套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看似常识性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却并不容易。战争、内乱、折腾、经济衰退、金融危机、不平等和贫困等,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表明,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是决定道路和制度成败的关键。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大家都在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但制度和道路比拼结果的根本标志,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和人民利益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和基本宗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三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收入和消费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多数基本生活消费品都要凭票证供给,大多数人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而80年代满足了温饱,进了90年代,有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普及,到21世纪,住房、汽车开始作为家庭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近几年来通讯、旅游、休闲、娱乐、健身、异地养老等一系列新兴消费爆发式成长;从受教育水平看,改革开放初期文盲率仍高达24%,到近年来受教育率已达到94.3%,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就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看,改革开放初期82%人口就业在农村,到近年来我国57%以上的居民生活在城镇,73%的从业人员在工业和服务业岗位工作;从社会保障覆盖水平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20%多的就业人口享有社会保障,现在以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结束了数千年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历史;从全民健康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7.8岁增加到76.5岁。人民生活的这些变化,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要求。比如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特别是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过去是吃饱、吃好,现在要吃的有机、吃的安全;再比如人们越来越要求消费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简单的廉价、仿制、批量生产已难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还比如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主观感受,要求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满意感等等。这些生活需求侧的新要求,都需要生产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调整。

    四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还要看到,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在新起点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发展上,必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就业质量、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其目的就是要使人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明确了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九大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建设民生政府,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代表人民,一切为民谋福利。建设民生政府,就是政府要树立“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从民众最为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着手,在发展中,以提高民生质量为宗旨,以民众是否满意为评价民生工程的唯一标准。建设民生政府,就是要重点关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分配等涉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

    一是在教育方面,强调教育发展优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不同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等。

    二是在就业方面,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就业公平,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工资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三是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四是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着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五是在扶贫方面,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持中央统筹省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六是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方面,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七是在完善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总之在当前,我们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作为工作重点,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结合实际,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民生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民生问题需要我们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努力奋斗。 2018年6月10日

    被作者感动了。

    解释很风趣。

    推荐访问:治国 心得体会 第三卷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