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实习报告 > 正文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优秀教案教学案例反思|四年级语文课标要求

    时间:2019-05-10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单元教材简说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古诗两首

    设 计: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张 杨

    评 析:重庆高新区石桥铺小学 伍 艺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 ),看到庐山像( )。”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推荐访问:教案 上册 备课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优秀教案教学案例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标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