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实习报告 > 正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6]

    时间:2019-04-0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教学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催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催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的发动者及其追随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是法西斯阵营中一个为之卖命的小伤兵的故事,小伤兵的遭遇又会怎样?

    一、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

    1、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2、伯尔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声讨战争,体现正气和德意志精神,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3、早期小说主要取材于二战,形式和风格上受海明威和德国“废墟文学”影响。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那娜勃罗姆》等。

    4、擅长运用内心独白、回忆和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

    二、解题: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以示纪念,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小说的标题是铭文的起句,伤兵按美术老师要求用六种字体将铭文写到黑板上。

    三、文本研习

    1、弄清要素、梳理情节

    时间:盟军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断

    主人公:“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情节:

    开端(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

    “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

    发展(“这一切都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

    高潮、结局(“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46—§53):

    “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最终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2、小说用第一人称周围的环境和所发生的事件均从主人公“我”的角度来观察和叙述。小说不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重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

    ①、现在是不是在母校?过道的摆设、一只香蕉上的涂痕、美术教室的布置、门上的十字架、黑板上我的手迹

    ②、到底受了什么伤?发高烧、浑身疼,打针、感官无知觉,两次叫喊,胳膊、腿不能动,失去双臂和右腿

    ③、“我”一直想弄清的问题是小说的悬念,这样设置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伤在何处?为什么会有点神志不清?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了强烈震撼,作品的主题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为什么小说反复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术作品描述?

    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原来的学生成了伤兵,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环境,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4、小说的主题:、

    通过“我”的遭遇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反映了被迫充当炮灰的德国青年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教育,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本质。

    四、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五、比较阅读:

    1、主题:

    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人物:

    “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我”为法西斯卖命,却不知道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而索科洛夫却不是的。对遭遇的不幸,“我”比较麻木,而索科洛夫则是悲伤的。

    “我”受了欺骗,没能认识法西斯的侵略本质。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

    推荐访问:你若 教案 流浪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原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