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实习报告 > 正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4]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时间:2019-02-2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读准下列字音:

    仞 惩塞(惩山北之塞)迂 汝 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荷

    叩 箕畚 龀 匮 亡(亡以应) 厝 朔

    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⑴ 惩山北之塞

    ⑵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⑷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⑸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三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 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荷担者 叩石

    箕畚 始龀 穷 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推荐访问: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4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精彩教学设计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