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精美散文 > 正文

    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 植树造林保青山个人事迹

    时间:2020-02-29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杨,杨,老牛拉车不回头,退休又钻山沟沟……”这是在云南省施甸县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杨,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义务植树造林20余载,逐步建成了占地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临终前把活立木蓄积量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国家,谱写了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壮丽诗篇。

    “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1988年4月,杨即将退休,与家人商量想回家乡为群众再做些实事。家人劝他说:“你都退休了,还能做什么?”杨坚定地说:“虽然我的职务退休,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要接着帮群众办。”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群众的热爱,杨在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说服家人,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

    1999年,杨在给树木修枝时,不幸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住院期间,全家人说服他在家安度晚年,他仍然没有同意。半年后,杨又回到了大亮山。在余下的10年间,他常常手拄着拐杖与林场的职工们一起植树、一起护苗、一起巡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许下的诺言。

    “我就喜欢‘草帽书记’的称呼”

    杨在地委书记岗位上就一直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常常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俨然就像一个农村放牧的老倌儿,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帽书记”。杨听了坦然笑笑说:“我就喜欢‘草帽书记’的称呼。”

    创业之初困难重重,杨与林场职工一道艰苦奋斗、白手起家。没有住房,他与工人们动手搭建油毛毡房,夏天闷热、冬天寒冷;没有公路,他与工人们开山修路;没有树苗,他就与工人们冒雨到几十公里外的集镇上捡果核,收集树种;没有肥料,他就与工人们提着粪箕到村寨捡牛马猪粪;没有资金,职工工资无着落,他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还常拿出自己的退休金,给工人发工资……

    在义务植树的20多年里,杨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每天6点多就起床,7点干活,一直忙到晚上。雨季植树造林,旱季巡山防火,一天要走十几公里的路。林场职工这样评价他:“大冬天的,就穿双磨破了的黄胶鞋,露出大脚趾,冒着严寒在林场巡查,根本看不出担任过地委书记这么大的官。”

    “我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

    杨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的心,从不计较金钱名利和身份地位。他经常资助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种子和衣被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担任领导多年,基本没有什么积蓄。组织上分给他140平米“待遇房”,因无力支付首付款而没要;家里勉强建起来的房子因无力偿还借款,还没入住就只得卖了,一辈子和女儿一家挤在几十平米的地委老宿舍里。每当谈到这些,他总是说与很多群众相比,“我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

    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20余年,杨不要分文报酬。林场执意发工资,他只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20多年来,他争取资金近千万元,可从没私自用过一分钱。无偿捐献大亮山林场后,施甸县决定奖励他10万元,被他回绝。

    “我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

    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时刻惦记着乡亲,惦记着群众。在创办大亮山林场期间,他带领林场职工修建了26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15公里高压线路,修建7幢砖木结构职工住房,发展茶园700多亩、水果基地300多亩,创办了茶叶初制所、红砖厂等,为林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逐步改善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依托林场每年无偿为周边群众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义务培训群众1万多人次,引导周边农民依托大亮山发展林下产业,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开始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目标,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杨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当地群众。他去世后,当地干部群众在大亮山深处为他竖起了一块功德碑,碑文赞曰:“善哉义举,洲绿水清,功德无量,伟业永存。”现在,每到周末或假期,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到大亮山林场,给他们讲述杨的故事,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大亮山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推荐访问:青山 植树造林 事迹 植树造林的人物事迹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