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蜀道难教案4篇(全文)

    时间:2023-04-1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教案4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蜀道难教案4篇(全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蜀道难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蜀道难》教案 篇一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蜀道难学案

    蜀道难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

    学习时数:2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据说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

    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梳理探究:

    一、 朗读

    1、听录音,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感受语调、语势。

    噫吁嚱( ) 鱼凫( ) 秦塞( ) 萦绕( ) 石栈( )

    猿猱( ) 扪参( ) 峥嵘(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咨嗟( ) 喧豗(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2、跟读,反复诵读。

    3、在朗读的基础,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

    噫吁 :

    危乎高哉,蜀道之南,难于上青天:危, 。于, 。

    开国何茫然:何, 。 茫然, 。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 。通人烟, 。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 。巅,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 。高标,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 。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 。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 。历, 。参、井, 。胁息, 。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 。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 。朱颜, 。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 。这里作动词, 。

    所守或匪亲:或, 。匪,同“ ”。狼与豺,比喻 。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 。

    (2)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句的意思。

    第一部分,“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第二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三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侧身西望长咨嗟”

    4、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学时

    诗歌赏析

    一、总体把握结构

    1、主旨句出现了三次,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有三“叹”,分别叹的是什么?

    一叹:

    二叹:

    三叹:

    二、诗歌鉴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答: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问:

    第二问:

    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答:

    4、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

    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答: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他就是诗仙——李白。

    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篇章。

    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

    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

    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展示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二、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方法:

    (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

    (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

    (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课件展示方法)

    三、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学生读)

    2、请大家简单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

    (学生交流展示)

    ——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

    四、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学生交流)

    (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子。)(课件展示)

    ——大家对这几句诗歌感情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一唱三叹的句子,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

    (明确叹:高(惊)

    叹:险(惧)

    叹:凶)(忧)(板书)

    学生再读该段,体会一唱三叹所表达的情感。

    五、品读课文:

    4、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也只有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难呢?

    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给出一个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再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奇妙的笔法。熟读成诵。

    (梳理出: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5、请同学们总结把抽象之难化为具体可感的方法有哪些。

    (极度夸张;奇幻神话;他物反衬;正面描摹:神态、动作。手法变换,语言便在排空而来的气势中展现的大气磅礴,音韵回环,同时又不失细致、精准。

    6、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下文的描写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通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写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请你从语言、手法、意境等角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赏析,然后交流。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

    ——诗人忧君入蜀,更因深山绝境中有如此之景:一“悲”一“号”,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至此对蜀道之难的真切骇人的描写似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诗人不由质问——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蜀人口吻劝阻“西游”之人不要来蜀地。

    在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让我们再审视这畏途,审读诗人用语之神妙,诗歌意境之奇也尽显眼前。

    再读,背诵该段。

    7、风光变换,险象环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我们随诗人的思绪飞往剑阁,生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

    (生读,自由交流该段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劝诫友人,忧安居之难,叹仕途坎坷,对国事之隐忧。)

    8、回观全文,诗仙三次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蕴涵着不同的心理体验。第一次,初入视野,惊呼其高。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展示度越之难,忧惧之情溢于诗间,第三次由地势之险、战祸之烈,忧安居之难,忧朋友之行,忧国事之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文中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歌从语言、写法到风格、意蕴无不显奇。至此蜀道之难在作者奇妙的笔法中展现在我们面前。

    六、吟诵诗文:

    9、现在,让我们在深刻的体悟中吟诵这首极尽想象与夸张的“奇之又奇”的千古绝唱——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配乐生读)

    10、一曲蜀道难行之悲歌,既有个人之忧情,又有国家之怨情。中国诗坛上最潇洒飘逸、狂放不羁的诗人——李白,他以独特的个性,满怀的抱负,傲岸的反抗,在这里奏一出了最强音。天才极至,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寻,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这首诗语言奇,意境奇,风格奇,意蕴更奇。正可谓“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我们不仅读李白的诗,还要读更多的经典,让这些优秀人物的文字涵养我们的性灵,让文化的惊魂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

    《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1、唐诗的分类

    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欣赏图片

    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二、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与杜甫并称“李杜”(“老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三、解题。

    1、感悟诗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2、蜀道简介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3、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棨《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四、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萦绕yínɡrào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

    峥嵘zhēnɡrónɡ抚膺tuān巉岩chán飞湍tuān长咨嗟zījiē喧豗huī

    砯崖pīnɡ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秦塞sài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4、合作性学习

    了解文意

    步骤:分三步进行“整体—局部—整体”

    方法:独立思考—对照注释—共同讨论

    2.通假举要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3.一词多义

    (1)当西当太白有鸟道(介词,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阻挡,把守)

    木兰当户织(介词,对着)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动词,两者相抵)

    诚不足以当之(动词,承担)

    (2)绝

    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词,极高的)

    而绝秦赵之欢(动词,断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隔绝,阻绝)

    而绝江河(动词,渡过)

    以为妙绝(形容词,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很,非常)

    (3)坐

    以手抚膺坐长叹(形容词,空,徒)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由于)

    坐法去官(副词,因……获罪)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坐着)

    (4)或

    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也许,或许)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代词,有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偶尔)

    所守或匪亲(连词,倘若)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探究性学习

    1、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3、理清诗歌层次内容。

    明确:第一段:概写蜀道之高。

    一层: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

    三层: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概写蜀道之险。

    第三段:概写蜀道的祸。

    4、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点明主题,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5、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

    第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引人入胜,吸引了读者。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明确:“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6、“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是一咏三叹。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军事地势之险,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三、鉴赏其艺术特色。

    1.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2.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四、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五、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附:板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和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板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5、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附: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其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咏叹的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①“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⑥“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⑦“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6、积累词语:

    猿猱(ná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喧豗(huī):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咨(zī)嗟:叹息。

    7、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整体感知:简析全诗的主要内容。

    ①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③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⑤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⑥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3、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附: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蜀道来历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景物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剑阁险要杀人惨景

    长路茫茫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您提供的4篇《蜀道难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推荐访问:教案 蜀道难 蜀道难教案4篇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全国一等奖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