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2023年度《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4-0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全文完整)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2

      一、设计理念

      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常态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问题。但是,文言文体决定了学生在这类文体的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的序列——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着语文教学“活动建构”必须切合语文学科规律,更需要切合学生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规律的原则,本节课教学设计活动安排:“读、译、辩、评”,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资料,结合自己写成小短文准备课堂上演讲。

      2、教师上网搜集、整理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的(也可写下水作文),与大家共享,并制作成PPT准备在课上展示。

      二)课上活动

      活动一:读

      形式:个体自读,放声,读到基本能背诵下来。

      目标: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

      方法:

      ①虚词停顿鲜明如“之、焉、也”,读出文言的意味。

      ②语气舒缓,营造古朴氛围。

      再读

      形式:小组竞读。

      目标:看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方法:

      ① 分男女生两个组。

      ② 树立合作意识,齐心协力,不抢不拖。

      评比:哪个组读得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朗读活动中,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个体自读,旨在熟悉课文;后者——小组竞读,旨在正确、整齐和初步的情感体味。朗读活动设计体现教学要求的层递性:只有在学生个体熟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齐读,并读出感情。

      活动二:译

      形式:个体自译;同桌对译。

      目标:对照注释,译成白话。不能译的圈出来质疑研讨。

      探究:质疑讲解。

      【设计意图】 面对学生存在文言词句理解的水*差异,由个别学生的自主发现,从而引导全班学生的发现学习。课堂上在“译”的活动中不仅关注这些差异,而且利用学习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个体的自主发现”,并以此为例引发“群体性的自主发现”。

      活动三:辩

      出示问题组:

      ①的中心句子是什么?

      ②的体裁是什么?

      ③的脉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后,学生的阅读理解就回归了常态,既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对所要读得内容做出预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这段文字内部思路,解读文本。这时,“辩”成为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主题的脚手架。

      活动四:评

      问题思考:从这篇课文内容和语气看,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设计意图】此活动环节关注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文化开掘。初中学生阅读理解所加工的信息,不仅来自于学生从课本中获得的文字信息,还包括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所提供的信息。我设计的这个问题很有难度,让学生思考回答前,我做了一些铺垫。“评”为学生准确把握主题构建了一个隐形的支架。

      三)课下活动

      学生利用网络教学,搜集的配乐朗读并听读两遍。

      【设计意图】此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感官因素。在目标明确、方法到位、时间充裕的科学安排下,活动感官越多,过程越扎实,活动收获越大。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扩展阅读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扩展1)

    ——《虽有嘉肴》说课稿3篇

    《虽有嘉肴》说课稿1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

      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涵。

      3、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巧引入、知作品、齐诵读、释文意、析文章、妙拓展 1、巧引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美食图片,问学生的第一反应(想吃),再问如果不吃能知道它的味道吗?(不知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虽有嘉肴》,去品一品这节课要让我们尝到哪道美味呢?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作品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礼记》、《学记》的资料。

      (这一环节能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培养了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3、齐诵读

      (1)范读:(听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个人读、师生评价)

      (通过各种方式去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

      4、释文意

      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出示重点字词助理解

      指名试译并恰当点拨

      同组互译且参看译文

      (这一环节能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5、析文章

      主要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明白这个道理的?(合作探究)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本课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论证思路及类比方法的使用,但又不易过难,所以提问题的时候没有“论证思路”这样的字眼出现在题目中,而是用了更容易理解的句子代替它。考虑到难度较大,所以这个环节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为了巩固加深对“类比”的认识,及时做一道练习题:)

      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最后教师明确:课文讲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6、妙拓展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

      (这一环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最后教师总结:在知识的盛宴中何止“教学相长”这一道美味!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品尝到更多的“人间美味”,以它营养我们求知若渴的头脑,让它充实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它描绘我们灿烂无比的人生!

      五、说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礼记》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教学相长

      引用作结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体现了本文学习主要内容及道理,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在教学时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与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文中的道理,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从中有所收获,这才是高效课堂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虽有嘉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讲的很多原则与方法对于今天的人还有很多借鉴的价值。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法

      1、"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2、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3、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

      (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采用花样繁多,不同形式的朗读,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第三环节、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

      (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首先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老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字词及句子。最后由学生翻译课文。

      第四环节、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你觉得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4、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

      首先,师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

      然后,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虽有嘉肴》说课稿3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说课的内容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生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复习导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学生在欣赏了作品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别人又是怎样写的呢?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新课进行过程中,学生会随时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照,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探究作品创造阅读。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最后5分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首先,师生一起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让后让学生探讨“教学相长”的意义。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云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云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扩展2)

    ——《虽有嘉肴》教案3篇

    《虽有嘉肴》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虽有嘉肴》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虽有嘉肴》教案3

      一、目标导学 激发思维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 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二、知识点拨 启迪心智

      (一)基础 知识,学习积累

      1、字词注音:

      嘉肴(á ) 旨(zhǐ) 自强(qiǎng ) 兑命(uè ) 学学半(xià)

      2、词语解释

      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菜。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弗食:不吃(它)。食,动词,吃,品尝。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善,好。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顶点。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

      故曰:所以说。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长,促进。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音xià,教。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3、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 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二)学海导航,要点探究

      1、朗读课文两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学相长。

      4、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就像在*时的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三)质疑问难,找出疑惑

      1、自主探索,梳理疑难(个人困惑):

      2、互助合作,交流疑难(小组困惑):

      三、课时反馈,分享成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 即使

      (2)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 [:学.科.网]

      (4)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5)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也 教和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5)《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学学半

      甘美 不通,理解不了 教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知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教别人的 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四、拓展延伸,展现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duó)( 量 ) (2)吾忘持度 (dù )( 尺寸尺码 )

      2、翻译 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 不试之以足( )

      脚的尺寸 到、往 脚的尺寸 脚的 尺寸 鞋子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扩展3)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初一新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订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

      一、 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

      故曰:教学相长( )也。 .

      《兑命》曰:“学( )学( )半。 ..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

      古今异义词:(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

      一词多义:(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

      (2)学

      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教) ..

      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四、研读品析 (齐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大意后,归纳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把课堂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 yuè )命 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习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二)读清句读 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 善:好处 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 强:勉励 长:促进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表示房屋。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 即庐,(四)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三、预习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四书”“五经”指那些书吗?它们都是儒家经典书籍,今天我们学习节选其的一篇文章《虽有嘉肴》。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三、整体感知,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1、一读正字音(点名读、正音、再读)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四、自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学问你作业,你将怎么办?

      六、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靠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七、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自主学习】

      1、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

      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

      然后能自强也虽有至道

      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5、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7、(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堂检测】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解释等的问答,记述。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课后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教学反思

      学校搞教学研究月活动,身为新进教师的我自然是要上节汇报课的。思来想去,我选了新入编的课文《虽有嘉肴》。我是新人,它是新课,“新新”相映,“新新”相惜,没准能给听者一些新意呢——我当时这么想着。

      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很多老师调了课光临指导,这既给了我动力,亦让我的那点“表现欲”膨胀起来。

      开课前,学生们凌乱地坐着,我便要求学生们将前排坐满,还联想起《百家讲坛 彭林说礼》中的观点 “教训”起他们来:“同学们,古人重礼仪,没坐满的位子被称为‘虚席’,‘虚席’是对主讲者的不尊重, ‘座无虚席’是一种礼仪,请做一个知礼之人!”学生立马填满了前面的空位。

      于是,我便引入课文。我以26日*去了孔府,谈了儒学的重要性说起,又强调了“四书”、“五经”的具体书目,后介绍了《礼记》、《学记》,还顺势介绍了《虽有嘉肴》篇名的由来。接下来诵读,翻译,学生在预定的轨道上实实在在地学着。当学生理解了文意后,我让学生就谋篇布局、文句意思等方面质疑,学生的问题或浅薄,或无厘头,偶有一两个切中要害的,我欣喜着,引领者去解决,可一看手表,坏了,只剩十一二分钟,来不及了。“撤!”我暗地里命令自己,于是我赶紧将预设的两个问题做了点拨,希望能赢得“宝贵的时间”,完成既定任务。总结、拓展,布置作业,“飞速”完成了。我庆幸自己较完整地展示了课堂的环节,尤其是较有创意的“质疑”和“拓展”。

      下课后,我找了两个同学问了问:“刚才讨论得几个问题你们懂了吗?”学生苦笑说:“不大明白,我来不及思考。”是啊,我将他们思考的时间“抢”了过来,他们被牵着鼻子,哪有那么多思维的火花呢?于是,我问自己:“课堂是谁的舞台?”“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一堂课非得完成既定任务,来不得一点变通吗?”

      我反省自己: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的预设问题呢?

      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作秀”、“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自己课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变,惟愿学生们能快乐地驰骋!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扩展4)

    ——Come with me英语优质教案3篇

    Come with me英语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Is this your dictionary? No,it"s not.It"s Tony"s dictionary. What does she do? She"s a doctor.

      2、能力目标:Listen and look

      3、情感目标:

      教学内容:Listen and look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是句型的综合运用。

      课前准备:录音机 单词卡 挂图

      教学过程:

      1、Listen and sing. “What do you want to do?”

      2、Ask and answer:

      --What"s his name?( Point to Gogo)

      --His name"s Gogo.

      --Can he fly?

      --Yes,he can.

      --Can he use magic?

      --Yes,he can.

      3、让学生观看VCD,跟读,并把句子板书出来,学生认读。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an island.

      --We can"t fly.

      --Come with me./Let"s go.

      4、师生操练、生生操练句型。

      5、呈现Listen and look,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句子说出来。

      6、Pair work and act.

      7、Point and say.

      8、Homework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2)和同学表演对话,用英语和老师、同学打招呼。

      板书设计:

      Unit One Come with me

      --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an island.

      --We can"t fly.

      --Come with me./Let"s go.

      教学反思:小部分学生比较难上口,需要反复读说。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扩展5)

    ——《鸟》优质教案3篇

    《鸟》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叙事线索,理解文章中蕴涵的哲理;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知、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思考课后一、二题。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大家结合歌词仔细听,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播放歌曲和歌词)。这首歌曲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自愿去喂养丹顶鹤,最后为了救出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人与鸟的爱的颂歌。不仅如此,一些著名的作家也非常爱鸟,在他们眼中,鸟就是他们亲密的朋友,是他们可爱的儿女。著名作家冯骥才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文章《珍珠鸟》。

      二、播放图片,了解珍珠鸟。

      三、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朗读录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几只鸟?它们是什么关系?

      (三只;两只大鸟生了一只可爱的小珍珠鸟。)

      2.哪些自然段写大鸟?哪些自然段写小鸟?

      (第1-5自然段写大鸟,第6-14自然段写小鸟。)

      3.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①大鸟和我由怕人到熟悉的过程。②雏鸟和我由疏远到亲近的过程。)

      4.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我与珍珠鸟一家三口由陌生、害怕到完全信任的过程。)

      四、研讨与赏析

      请大家自读课文,请就课文内容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梳理问题,共同探讨。)

      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

      1.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情?

      2.珍珠鸟对我的这些举动有什么反应?

      3.通过"我"与珍珠鸟的接触,"我"的感受是什么?

      启发: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回答:

      ①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后,"我"是怎样对待它们的?请找出相应语句。

      (设置环境 挂鸟笼 盖垂蔓 不加干扰 很少扒开叶蔓去惊动它们。)

      ②我对珍珠鸟关心爱护,它们跟我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怎样,后来又怎样呢?体现这一变化的句子有哪些?

      (怕人 熟悉 ;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格外轻松自在 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2.仿照刚才的方法,自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回答:

      ①由于"我"的关心爱护,两只大鸟三个月后,生了一只小珍珠鸟(播放小珍珠鸟的图片)。课文哪些语句写它的漂亮,找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什么特点?

      (句子是"红嘴红脚蓬松的球儿";运用外貌描写和比喻修辞,写出小珍珠鸟又圆又肥的特点。)

      ②我有些什么举动?请找出相应语句。

      (略)

      ③小珍珠鸟对我的举动有什么反应?请找出相应语句。

      (略)

      3.归纳:

      ①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情?

      (加工鸟笼、营造绿色环境 、添食加水、按捺住好奇心不去惊动它。)

      ②由此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爱护动物,富有爱心。)

      ③珍珠鸟的反应有什么变化?

      (怕人 渐渐胆大 亲近 完全放心)

      ④通过"我"与珍珠鸟的接触,"我"的感受是什么?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⑤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自由谈,答案不求一致。)

      (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也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五、合作探究,悟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开头部分要用单独一段介绍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由于我对鸟儿的爱护、尊重,鸟儿才会有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这样的变化过程。这为下*了铺垫,前后形成对比也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2.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生动传神的段落,请读给大家听,并从语言、内容和写法方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先授以品味方法,接着学生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表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语言精美,感染力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作者营造了一个绿色、自由、宽松的环境;②对小鸟进行了人性化的描写;③于诗意的描写中蕴涵耐人寻味的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六、体验与反思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爱护动物或伤害动物的事件,请给大家说说。

      (先播放一些爱护动物或伤害动物的图片,以激发学生思维。然后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交流体会。)

      2.为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等。)

      七.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应该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让我们这个世界充满和谐,充满温情。但是,正当我们陶醉在这个和谐的美好境界时,我们又常常看到一些不愿看到的事实。现在,很多以往常常出现的鸟雀已经不见踪影,仅存的一些鸟雀看见我们就惊飞不已。是什么失去了鸟儿对我们人类的信赖呢?是我们人类的贪婪和残忍。什么才能使信赖永驻人间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认为是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

      八、课外积累与练笔

      1.积累:收集与鸟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2.练笔:请以"信赖"为话题写一篇挚情之文。

      附:板书设计

      信赖

      我 鸟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营造绿色环境 怕人

      添食加水 渐渐胆大

      不看 不管 不伤害 亲近

      完全放心

    《鸟》优质教案2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3、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前节课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这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

      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师:从课文中那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出大榕树大?

      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生: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师:对枝干的数目多的不可计数,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生: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生: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方米。)师:哪些词句又显现出了榕树的茂盛?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生: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生: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

      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重点体会“颤动”,学生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师:从对大榕树的描述中,我们想这时作者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鸟:

      1.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3.学生汇报。

      生: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生: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师:我们还可以从文中的那个词体会到鸟多?

      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生: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师:哪些地方又表现出鸟的欢快?

      生: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重点词语,可进行说话练习)

      4.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5.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正鸟的天堂。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6.同学们,请闭起眼睛回忆一下,作者在写榕树的大、茂盛和写鸟的欢快时,有什么不同,各采用了怎样的写法?(体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呢?学生讨论,师小结。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明确任务,小组合作,进行口语交际)

      五、课堂小结。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大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六、作业。

      将拓展讨论课后写出来。

    《鸟》优质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语言。

      2、理解本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ū)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交响乐:名称源出于希腊语,意即“一起响”。至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成为独立管弦乐作品,通常包含四个乐章(有时冠以慢板引子),个别也有多于或少于四个乐章的。各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极似,只是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管弦乐法也丰富些,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

      鼎沸:①水涌流翻腾的样子。②比喻形势纷扰动乱。③形容喧闹、嘈杂。

      玲珑:词语原意为娇小灵活之意指物体精巧细致。也指人灵巧敏捷。

      秾纤:①指肥瘦。 ②指艳丽纤巧。

      高踞:高踞的踞同倨,基本字义是蹲、坐、占据。高踞即是指遇事待物高高在上,表现出傲慢之意。

      蹐局:局促;拘束。

      褴褛:指衣服破烂,不整洁,十分凌乱,不堪入目。

      鸱枭:鸟名。古人对猫头鹰的文言叫法。鸱枭虽是益鸟,但在*一直就是丧门星的代称,我国的文章里说到它都是贬义。

      瞵视昂藏:形容左顾右盼,神采焕发的样子。

      课堂练习:请用上述词语写一段有创意的话: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请划意义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①):提出全篇主旨

      第二部分(②):笼中鸟的苦闷。

      第三部分(③~⑥):自由之鸟可爱。

      第四部分:(⑦)不自由的鸟不可爱。

      2、快速阅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见到笼中鸟,羽翮不振,蜷伏不动,我感到苦闷

      听到鸟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我感到喜悦

      看到鸟形体,俊俏优美,玲珑饱满,我感到快乐

      知道杜鹃鸟,蛮横无情,鸠占鹊巢,我感到坦然

      发现风中鸟,战栗抖擞,孤苦伶仃,我感到悲苦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扩展6)

    ——优质课比赛教案3篇

    优质课比赛教案1

      设计思路: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有一明显的特点,即“胆量不够”。在课堂、游戏各方面都不爱在幼儿面前表现自我,所以只能通过给予一定的胆量知识,让他们学习、体会是必要的。从各方面逐步培养孩子养成多举手,爱举手,勇于参与各种活动的好习惯。《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利用故事中的小动物唱歌方法来引导幼儿杂日常生活中要自然、大胆的表现自己。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主要内容。学习词:太快、太响、太轻、太慢

      2、培养幼儿在多人面前较大胆、自然的表述。

      3、能简单复述故事。

      4、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猫小羊小狗小鸡等活动教具一套,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出示故事中的小动物角色,请幼儿辨认,并模仿小动物叫声。)

      二、导入故事

      1、教师边演示教具边完整讲述故事一遍,然后启发幼儿共同回忆故事中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A、通过看、想回忆故事中谁参加了唱歌比赛?

      B、小动物们是怎么唱歌的?

      C、你喜欢哪个小动物并模仿?

      2、那谁唱得最好呢?(分别让幼儿模仿小鸡、小鸭、小狗、小羊、小猫唱歌。了解“太轻”“太响”“太快”“太慢”的含义)

      3、听录音讲述故事第二遍。

      A、唱歌比赛谁得了第一名?

      B、小猫为什么得第一名?

      4、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再次模仿小猫唱歌,学说小猫唱得不轻也不响、不快也不慢,唱得好听极了。

      三、结束部分:

      教师以歌表演《是谁打碎了花瓶》结束课程,请小朋友欣赏《是谁打碎了花瓶》。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小班年龄特点,通过让幼儿找小客人、分辨录音机中动物的叫声、模仿练习录音机中动物的叫声,看幻灯故事,以游戏的方法进行练习和巩固,并在游戏中自然结束,使儿童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题作用和想象力,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愿望。

      本次活动,大多数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只有内向的乐乐、思思通过老师的`启发、鼓励才活动起来,对于这两个孩子,老师要多加关注,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表扬与鼓励。

    优质课比赛教案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 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 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 用*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 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 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试着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空气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 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面相比,形成高压; 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 B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与同一水*面相比,形成低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像水由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近地面,A地上空空气流出之后,A地近地面与同一水*面相比,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而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面相比,形成高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环流圈。

      (板书总结)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面上气压差,导致空气在水*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总结)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热力环流的过程,那么热力环流是否只存在在实验中呢,那日常生活中什么导致了地面了冷热不均呢?(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分布——海陆风

      人类活动——城市风

      (学生讨论,展示)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在生活中的现象,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初提出的那个问题,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扩展7)

    ——家长学校优质教案3篇

    家长学校优质教案1

      目的:

      1. 借助活动案例让家长明白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2. 在活动中总结培养自尊,自信的方法,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方法:

      活动+试卷调查

      培训内容: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

      一: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我会做得很好”、“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必须能不断进步,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二:在家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几个建议:

      (1)关心他,但勿伤害他

      案例:期末考试结束了,一位学生拿了一张没及格的试卷回家了,等他刚进门,妈妈一眼看见孩子手里的试卷〃〃〃〃〃〃〃〃〃

      1. 指名家长说出答案:有细心引导,有大声训斥孩子的,还有打孩子的,

      2.家长们讨论交流:

      正确的做法:帮助孩子正确审视的卷子出现问题或者是找出知识的弱点。

      不当的做法:训斥学生、打骂孩子。

      3.师总结:关心他,但不要打骂他每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想到的是关心。但是不能侵扰他。

      受到关注是人的基本需要,孩子尤其如此。被人关注的孩子,觉得家长重视他,喜欢他,爱他。相反,不被人关注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无足轻重,觉得父母并不真的喜欢他,因而容易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向孩子表示我们的关注,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它只需要我们先问一两个问题启动谈话,随后表明我们的观点;每天抽出一小会儿时间,和他谈谈他的生活和想法。参加学校活动,确实需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当这意味着你必须请假提前离开工作岗位的时候。但是,如果你克服不便尽力准时到场,会让他觉得他对你非常重要,你是认真对待他的学校和学习的。

      4.给家长的建议:

      基于正当的理由,直截了当问该问的问题,否则,就不闻不问。不要试图拐弯抹角地从他那里套到什么信息,因为他准能够猜到你要干些什么,因而对你守口如瓶。

      等着他主动告诉你测验的成绩。不要一开口就问他测验成绩如何。

      当他从学校回到家里时,不要问他今天都发生了什么。你可以跟他说说你今天都做了些什么,之后问他:“今天你有什么想跟我聊聊吗?”

      询问他是否惹了麻烦或者在休息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充分暴露了你的担忧何在。

      (2)爱真实的他,而不是你期望的他

      案例:某个学校开家长会,一个家长十分苦恼的告诉老师:孩子回家做完作业不会整理书包,经常丢三落四。做作业需要家长陪伴,否则一会就跑去玩了。你看我们邻居的谁谁,都不用家长操心。

      1.统计这种学生有多少?

      2.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一些方法。在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3.师总结:

      爱真实的他,而不是你期望的他。爱并接受你真实的孩子,是为人父母者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相反,我们总是忘不了他那些我们视之为缺点的东西,并对我们为他编织的未来之梦感到担忧:我们担忧我们的愿望可能会落空。但是,如果你沉湎于一种理想化的未来,现实总会令你失望。如果你将这种失望情绪表现出来,那么,你和他之间的关系本该让他充满自信,现在却只会削弱他的自信

      4.给家长的建议:

      试想一下,你的孩子“改正”了所有让你恼火的缺点:他整理自己的房间或者玩具,进门就脱鞋,饭后主动刷洗碗筷,从不丢三落

      四。你要明白:如果他变成了你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他独特的个性可能也已经不复存在,他一定会迷失自我。

      列出他的优缺点清单,用一个优点抵消一个缺点,然后往单子上增加比缺点更多的优点。

      让他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你对他未来的担忧中。他还有很长的时间让自己成长、成熟,直至成年。

      每个孩子都需要别人接受并认可其真实的自我,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一直是个“好孩子”、“乐于助人”或者“非常成功”,符合你认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想。如果他总是按照你设计的模子行事,他将很快失去个性,并很难对其真实的自我感到满意。

      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从小就相信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先要肯定自己。要让学生明白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那还有谁会相信你呢?正如居里夫人所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要不惜代价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扩展8)

    ——Come with me英语优质教案

    Come with me英语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Is this your dictionary? No,it"s not.It"s Tony"s dictionary. What does she do? She"s a doctor.

      2、能力目标:Listen and look

      3、情感目标:

      教学内容:Listen and look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是句型的综合运用。

      课前准备:录音机 单词卡 挂图

      教学过程:

      1、Listen and sing. “What do you want to do?”

      2、Ask and answer:

      --What"s his name?( Point to Gogo)

      --His name"s Gogo.

      --Can he fly?

      --Yes,he can.

      --Can he use magic?

      --Yes,he can.

      3、让学生观看VCD,跟读,并把句子板书出来,学生认读。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an island.

      --We can"t fly.

      --Come with me./Let"s go.

      4、师生操练、生生操练句型。

      5、呈现Listen and look,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句子说出来。

      6、Pair work and act.

      7、Point and say.

      8、Homework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2)和同学表演对话,用英语和老师、同学打招呼。

      板书设计:

      Unit One Come with me

      --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an island.

      --We can"t fly.

      --Come with me./Let"s go.

      教学反思:小部分学生比较难上口,需要反复读说。

    推荐访问:虽有 教案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3篇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1 虽有嘉肴优秀教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