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2023年度《湖心亭看雪》教案【10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1-0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湖心亭看雪》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二)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湖心亭看雪》教案【10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湖心亭看雪》教案【10篇】【通用文档】

    《湖心亭看雪》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二)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笨吻霸は啊R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钡既胄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3蔽难СJ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活动过程

      1闭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余拏一小船ná拥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 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余强饮三大白而别qiǎng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领悟意境。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崩识痢⒅室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碧致劢涣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①是日,更定矣代词,此,这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都,一概

      ③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②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到我十分高兴,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③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着:“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4彼卸辽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诵读中思考上述两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据。

      5碧致刍疃

      (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明确:“相公”在“大雪三日,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明确: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明确: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净美精约,简洁通透,写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阔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细微点睛,生气毕显。将静阔衬得更加静阔,而又为清冷增添了丝许活力,由远而近,轻重有致,或泼墨或点染地写意出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却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动的灵气。

      活动策略

      ①通过想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②请善于画*画的同学,根据文字所提供的信息,画一幅西湖雪景,感受雪中西湖的冰清玉洁,并了解什么是白描手法。

      ③诵读“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在和谐的音乐美中感受文辞之简约,意趣之清逸,意境之灵动。

      6北冉咸骄

      (1)本文借西湖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与柳宗元在《江雪》中所表达的情怀是否相同?

      明确:本文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是作者志趣的外化。作者痴情于自然,痴情于山水,陶然自乐于真性情中。文章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与《江雪》清奇意境、孤高情怀不同。

      活动策略:借助比较阅读的手法,比较画面的雪景和各自写到的人的活动,把握画面的基调和人物的情怀。注意对湖中人身份的交代。

      (2)课文描写了作者痴心于西湖雪景的情形,谈谈你喜爱自然美景的类似体验。

      活动策略: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理解古人的雅趣和情怀。

      (三)总结活动

      1彼卸撂逦

      诵读体悟本文意趣之清逸、意境之灵动、文辞之简约的特点。

      2笨瓮馇ㄒ

      (1)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2)扩写练习,即对原文加以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

      (3)专题研究:湖光山色与*文人。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陶庵梦忆》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凝静清绝

      冰清玉洁

      秀影浮动

    《湖心亭看雪》教案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导入切题而留有悬念,也是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布置了预习,可让学生介绍,也可中途由老师切出】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虽有预习,课堂毕竟是课堂,尤其是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

      【三次朗读,要求不一,同时是为深入文本蓄势。】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细腻的品读,读出内涵,读出妙处。并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

      (3)“痴心”

      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

      (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围绕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

      五、练习拓展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借助恰当的练习资源拓展,通过比较进一步体味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巧借曹诗,再吟文本,余音不绝】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湖心亭看雪》教案3

      一、导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鸟鱼都有思恋故旧的情感,那么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读懂文意;

      2、感情痴情;

      3、品读画卷。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本课的目标)

      二、读懂文意——完成目标1。

      1、一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句读。(师提示学生注意“强、更、芥”的读音)

      2、一生再读课文,注意读时的感情处理。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

      4、学生自读课文,据课下注释理解文中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询问。

      5、学生质疑,师生一起答疑解惑。

      6、学生齐读课文,一生概括文章所写内容。师做点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悟痴情——完成目标2。

      1、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痴)

      2、舟子语中的“痴”是什么意思?(结合“喃喃”的意思来理解)

      3、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表情来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自言自语、困惑不解)

      4、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

      5、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

      6、但是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却感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在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和他一样的痴人了,这两个痴人见了张岱之后非常的激动和高兴啊,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几句

      7、生齐读“到亭上······强饮三大白而别。”师指导学生反复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句,读出激动和欣喜,并让生翻译这个句子。

      8、“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呀”,那么,什么样的人呢?假如你是金陵客,请将这句话说完整,“湖中想不到还有如此的人呀”(生可填写“与众不同、超凡脱俗、闲情逸趣、痴迷于山水、清高孤傲等等)

      9、那么张岱见到金陵客以后,是否也象金陵客一样满心激动欣喜呀?(通过品读“拉、强、别”等相关词句,体会张岱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10、张岱哀愁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课下注释对张岱的介绍,来理解他的故国情结)那么你还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故国情结呢?(崇祯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客此。)

      四、品画卷——完成目标2、3。

      1、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带着这种痴情去看雪的张岱,眼中的景又是怎样的呢?

      2、生齐读“雾凇······而已”句。并翻译出来。

      3、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文字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白描)

      4、什么是白描呢?(投影展示白描原是作画的一种技法,并展示齐白石的“虾图”并分析白描的留白效果)。后来,移用到文学创作中(投影展示文学作品中的白描,并体会其效果)

      5、再次齐读,边读边想象,师在黑板上简笔勾画。

      6、好,继续品读,哪些句子是总体描绘?总体描绘的景有什么特点?(广漠、空旷、寂寥、梦幻、朦胧等)

      7、哪些句子是特定镜头?试着品一品。(大与小、动与静、远与近、点与线、方与圆等)

      8、在如此广漠的天地之间,张岱为什么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没有家,心没有归属感,内心漂泊无依)

      9、再读写景句,边读边想象,并试背写景句。

      五、总结本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可谓是“满纸真情言,一轴美画卷,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现在,我们品出“痴”的真意了吗?

      六、布置作业。

      以《读〈湖心亭看雪〉,品张岱的痴情》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400字。

    《湖心亭看雪》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标: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

      难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设想】

      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新课探究】

      一、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铿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读课文,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并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并理解课文。

      原文: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三、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3、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层次结构: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将笔峰一转,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文章有三个环节:“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4、思考:从文章哪里可以读出西湖在张岱心目中的地位?

      学生自读,交流,并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解决相关的文言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齐读,感受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教后记:

    《湖心亭看雪》教案5

      教学目标 :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6

      教学目标 :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7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导入切题而留有悬念,也是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布置了预习,可让学生介绍,也可中途由老师切出】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虽有预习,课堂毕竟是课堂,尤其是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

      【三次朗读,要求不一,同时是为深入文本蓄势。】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细腻的品读,读出内涵,读出妙处。并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

      (3)“痴心”

      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

      (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围绕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

      五、练习拓展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借助恰当的练习资源拓展,通过比较进一步体味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巧借曹诗,再吟文本,余音不绝】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湖心亭看雪》教案8

      首先感谢蔡主任、张主任,感谢卧龙中学能够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欣赏到这么多精彩的课,下面我就屠老师的《湖心亭看雪》这节课谈谈我的拙见。

      屠老师的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从教师的基本功方面来说:

      1、用流利的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通俗直白;

      2、教态显得亲切、自然、大方;

      3、板书工整,言简意赅,层次清楚,围绕“痴”字来设计:痴行、痴景、痴情;

      4、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1、教学思路基本清晰;

      2、能够面向大部分学生,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3、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比如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的情况,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由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自己来解决,这些能够体现出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再如屠老师的一句“老师期待着你们大胆地表现自己”,可以说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作为文言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理解,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到位,如“天与地与人”中“与”字能不能去掉,引导学生领悟了浑然一体的培养;

      5、在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文本,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如对“痴”字的理解很好地引用了红楼梦中“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句诗,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从教学目的的落实方面来看,我看到屠老师的教案设计中教学目的比较明确

      第1点就是“熟读成诵,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但屠老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未能体现出作为一篇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对文言字词的`落实欠火候,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并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如“沆砀”这个词,后面好几个同学在读这句时都停顿了一会儿,并有读错的现象,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这个词,老师也没有及时指出并给以引导;再者,作为一篇文言文,特别是这篇文章,在《散文名作欣赏》中,国学大师吴战垒为这篇文章写了一篇题为《诗的小品,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赏析文章,对于这篇富有诗意的小品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读,就像屠老师在教学目标中所写的“熟读成诵”那样,但在教学过程中屠老师只让学生读了两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开课文文质兼美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没有机会去感知课文语言,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

      第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够合理,缺乏科学性。

      1、老师导入之后先是字、词、句的理解,然后再回头读字音,这个顺序值得推敲,而且所用时间也比较长,耗时18分钟;

      2、读的时间太少,对课文仅读了两次,而且老师最好作范读,并要对学生的朗读做具体指导;

      3、对作者张岱的经历及处世态度,老师显得更于推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感悟能力脱了节,显得有些强加给学生的意思,这种痴谜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值得欣赏,但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不值得向学生推广,学生也难以理解。

      第三、教学中不能够随时了解、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1、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应以鼓励为主。

      课堂上有个学生满脸笑容地读完课文后,老师是进行了直接的批评:“你读得不流利”、“你对课文不是很熟悉”、“老师要批评你”、“你还满不在乎的样子”,像这样当众的“棒喝”对学生的心理上的打击是很大的。

      2、教师的引导性语言还需琢磨。

      一处就是在听完录音之后,老师说:“你们能不能朗读得跟录音机一样好?”听完这句话学生大都不敢起来读了,这就是老师表达方面的失误导致学生不敢向所谓的权威挑战的局面这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再一处就是老师在让学生译第一段的时候,一个女生不敢出来,老师就又叫了一个男生起来,但老师要求他们齐读翻译,这一点就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违背的,现在都叫句子理解,不叫翻译,各人的理解不一样,即使是教参上的译文也写着“参考课文”,只要关键词语正确,大致意思相近就可以了,所以让两个学生齐读所谓的翻译就显得有点强人所难了。

      3、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稍欠火候。

      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你想要学生做什么,学生会不会学习,哪些应该读,哪些应该记笔记,什么时候该讨论,老师都没有进行具体的指导?

      4、对学生的了解、学情的分析、学生的尊重还需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教师在对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张岱的处世原则的处理上脱节;

      ②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不高与老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值脱节;

      ③尊重学生、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意识还需加强。

      我们说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这节课课件中设计的字体过小,室内较暗,学生基本上摸黑上课,我们为了追求投影仪的效果就不顾学生的感受,这就不能体现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这一要求了,当然这个也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

      ④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还需进一步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需进一步了解。

      以上是我的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语指正,谢谢!

    《湖心亭看雪》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赏析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

      2.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

      德育目标

      文中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句子。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独特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理解文中“独”与“痴”两字的内涵,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通过教学媒体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

      四、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意义,重点字词共同解决

      1.提出重点字词: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⑵是日更定:完了,结束。

      ⑶余拿一小船:撑,划。

      ⑷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⑸焉得更有此人:还。

      ⑹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豪爽。

      2.学生自己疏通文章大意。

      五、分析文章结构

      (一)走进“湖心亭雪景”,感受白描手法,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人组合作讨论

      1.这段文字中的三个“与”能否省略?

      2.这段文字

      中的四组数量词的使用,是否恰当?

      3.这段文字虽是写景文字,其中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提示: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造成了一种苍茫的浩大气象,与后文的“上下一白”,共同描绘出雄浑阔大的背景。第二句,用了四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勾画出作者眼中的湖上景物,与第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极其渺小,好象要融入苍茫宇宙的味道。读过之后,我们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悟。

      (二)走进“湖心亭奇遇”,联系上文,理解作者的情怀。

      1.文中提到的“舟中人两三粒”,与“独”字是否矛盾?

      提示:在作者眼里,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像舟子这些凡夫俗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当张岱奇迹般地在亭中见到另两个人时,他又会有怎么样的心理?

      提示: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大喜过望应是最基本的感情,然而短暂的相遇之后就是别离,不禁让他悲从中来,但毕竟天涯遇知音又是让人愉悦不已,情感一波三澜。

      3.对于张岱的这种行为,文中舟子用“痴”来评价,谈谈他“痴”的表现。

      提示:

      ⑴在此时此地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

      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

      ⑶本是故国难觅,知音难求,文章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他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

      教师小结: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写景是本文的重点,事因景有了亮色,景因事有了内涵。事和景的融合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而两者当中又始终贯穿着作者的复杂情感,三者有机结,天衣无缝。

      六、问题研讨

      (一)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七、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标: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

      难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设想】

      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新课探究】

      一、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铿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读课文,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并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并理解课文。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三、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3.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层次结构: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将笔峰一转,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文章有三个环节: “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4.思考:从文章哪里可以读出西湖在张岱心目中的地位?

      学生自读,交流,并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解决相关的文言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齐读,感受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教后记:

    推荐访问:湖心亭 教案 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案【10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1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