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七月天山》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2-12-1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月天山》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七月天山》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

      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天山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由于学生的假期外出旅游,因此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同时课外书也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抓住关键词的描写和使用,同时根据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摘记,同时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

      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提高动手动笔能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特别多,让学生把雪峰比作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塔松比作是巨伞等的句子进行摘抄,想象,体会运用。其次是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然后进行仿写身边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写。最后是对“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为陈述句。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 “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今天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

      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松。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用他们的话说: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

      水是这些生命的源头。他们说: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心情来到这,都会被抚*,都会*静下来的。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已经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有感情朗读结束这次的阅读旅程。我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骑马上天山,让老师来给大家做导游。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美丽之旅。于是我引读表示写作顺序的句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迎来了下课声。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朗读到位,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进入中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

      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进取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想象本事,构成进取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本事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用词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在这种情景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经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经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经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之后让学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构成读的见解,并经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之后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进取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一些应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期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写景物的略读课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语文课上,我教学《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新词,列出作者的旅游路线,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学习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好像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学生汇报交流。可就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汇报积极性不高,都在那儿默默无语,有回答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较差,回答问题不够全面,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课堂氛围不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素养十分重要。我运用极富感情的语言,给他们塑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课堂之中,要掌控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种方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起高效的课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取多组天山的图片,与学生们一起欣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也将简单有趣得多。

      下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哪出了差错?我仔细思考,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不仅把课堂教给学生,还得让课堂紧凑有效,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看来我是没处理好学生的学习需求,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小组交流,致使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都在那儿默默无语,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回答问题不够全面,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气氛没有预想的那么活跃。

      《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优美,学生在较短的阅读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了。

      还有一点做得也不够让我自己满意,就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今后我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多注重这些,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收获。

      正是这雪山上的雪水滋润着天山上的花草树木,才会有这生机勃勃的美丽的天山。老师对待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不正是这雪山上的雪水吗?

      每位老师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识化成春雨,滋润灌溉学生的心田,陪伴他们茁壮成长。作为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有责任不断改进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一名不断进步的优秀教师。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我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从这天的课来看,对于词语的理解和体会,应当说还是有所体现的。课题《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后,问学生七月指的是哪个季节?是的,那么夏天还能够用什么词来说,于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词,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说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在那里,学生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梳理和运用。

      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划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自然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而这点是针对我这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的,他们的个人朗读和发言总是会怯生生的。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觉察今后的课堂上要更多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敢于发言的潜力是多么重要。有一个学生念到“饮马”一词出现了错误时,我分明听到了有同学说念错了,但是却没有指出来,最后,还是由我提了出来,而我这一举动也表现出我包办得太多了,期盼得太少,在课堂上,有时候还真就应悠着点,多等一会儿,说不定就能等到你想要的。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一个问题背景下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如把“塔松比作巨伞”、“把鲜花比作彩虹”、“把鲜花比作天边的霞光”、“把鲜花比作锦缎”;同时关注“漏”、“浮”字的运用。文章的最后有一个反问句,那是作者应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换种表达方式来陈述,那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

      最后的一个写话练习,在读了李白的《关山月》之后,写写赞美天山的话,也能够是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学生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感谢去年领着同学们背诵诗词的日子,同时更做了个决定,赶紧去把今年要背诵的古诗词整理打印下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盼、我不富有激发学生的意识甚至是潜力。我的学生不善于发言,这跟我太善于发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更突出,要懂得退让,要懂得期盼,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该出手时才出手。在“溪流”这一处的朗读中,我困惑了我有点想不通了:读着读着这句话,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水居然会是“轻柔的哗哗声?”我引导范读了之后问什么声音?还是轻柔的哗哗声。怎样会这样?我问问题的方式不对头吗?此困难解,但求赐教。

      过多的把我备课中的东西生硬地塞给学生,以至于让自己都觉得很好笑,说话都很虚,实在是没有底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让课顺利下来吧!诸如对偶的写作手法,诸如“漏”字的妙用。

      所幸的是,在课中王意提了个问题:人怎样会浮在花海之中?于是学生去探究这个浮字的妙处,钟浩东同学联系上文,那里的花都长得很高,淹没了马,人看起来就像是浮在上面一样。多妙呀!

      借用一句古诗,结束这天的教学反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而我已然淹没在七月天山这一片高过马头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带我走过花海,能让我浮游其上的马儿已然不知去向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提高动手动笔能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特别多,让学生把雪峰比作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塔松比作是巨伞等的句子进行摘抄,想象,体会运用。其次是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然后进行仿写身边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写。最后是对“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为陈述句。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从这天的课来看,对于词语的理解和体会,应当说还是有所体现的。课题《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后,问学生七月指的是哪个季节?是的,那么夏天还能够用什么词来说,于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词,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说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在那里,学生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梳理和运用。

      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划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自然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而这点是针对我这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的,他们的个人朗读和发言总是会怯生生的。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觉察今后的课堂上要更多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敢于发言的潜力是多么重要。有一个学生念到“饮马”一词出现了错误时,我分明听到了有同学说念错了,但是却没有指出来,最后,还是由我提了出来,而我这一举动也表现出我包办得太多了,期盼得太少,在课堂上,有时候还真就应悠着点,多等一会儿,说不定就能等到你想要的。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一个问题背景下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如把“塔松比作巨伞”、“把鲜花比作彩虹”、“把鲜花比作天边的霞光”、“把鲜花比作锦缎”;同时关注“漏”、“浮”字的运用。文章的最后有一个反问句,那是作者应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换种表达方式来陈述,那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

      最后的一个写话练习,在读了李白的《关山月》之后,写写赞美天山的话,也能够是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学生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感谢去年领着同学们背诵诗词的日子,同时更做了个决定,赶紧去把今年要背诵的古诗词整理打印下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盼、我不富有激发学生的意识甚至是潜力。我的学生不善于发言,这跟我太善于发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更突出,要懂得退让,要懂得期盼,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该出手时才出手。在“溪流”这一处的朗读中,我困惑了我有点想不通了:读着读着这句话,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水居然会是“轻柔的哗哗声?”我引导范读了之后问什么声音?还是轻柔的哗哗声。怎样会这样?我问问题的方式不对头吗?此困难解,但求赐教。

      过多的把我备课中的东西生硬地塞给学生,以至于让自己都觉得很好笑,说话都很虚,实在是没有底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让课顺利下来吧!诸如对偶的写作手法,诸如“漏”字的妙用。

      所幸的是,在课中王意提了个问题:人怎样会浮在花海之中?于是学生去探究这个浮字的妙处,钟浩东同学联系上文,那里的花都长得很高,淹没了马,人看起来就像是浮在上面一样。多妙呀!

      借用一句古诗,结束这天的教学反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而我已然淹没在七月天山这一片高过马头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带我走过花海,能让我浮游其上的马儿已然不知去向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七月的天山》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优美,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具体表现如下:

      1、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天山。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4、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习体验

      这节课是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5、改进措施:

      1、在*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朗读,提高朗读水*。

      2、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尚欠到位,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3、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较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单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可更好地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之后分述了作者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之后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这天做到了,不仅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必须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

      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从这天的课来看,对于词语的理解和体会,应当说还是有所体现的。课题《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后,问学生七月指的是哪个季节?是的,那么夏天还能够用什么词来说,于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词,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说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在那里,学生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梳理和运用。

      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划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自然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而这点是针对我这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的,他们的个人朗读和发言总是会怯生生的。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觉察今后的课堂上要更多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敢于发言的潜力是多么重要。有一个学生念到“饮马”一词出现了错误时,我分明听到了有同学说念错了,但是却没有指出来,最后,还是由我提了出来,而我这一举动也表现出我包办得太多了,期盼得太少,在课堂上,有时候还真就应悠着点,多等一会儿,说不定就能等到你想要的。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一个问题背景下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如把“塔松比作巨伞”、“把鲜花比作彩虹”、“把鲜花比作天边的霞光”、“把鲜花比作锦缎”;同时关注“漏”、“浮”字的运用。文章的最后有一个反问句,那是作者应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换种表达方式来陈述,那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

      最后的一个写话练习,在读了李白的《关山月》之后,写写赞美天山的话,也能够是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学生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感谢去年领着同学们背诵诗词的日子,同时更做了个决定,赶紧去把今年要背诵的古诗词整理打印下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觉得在这堂课上,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盼、我不富有激发学生的意识甚至是潜力。我的学生不善于发言,这跟我太善于发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今后,我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更突出,要懂得退让,要懂得期盼,要懂得取舍,要懂得该出手时才出手。在“溪流”这一处的朗读中,我困惑了我有点想不通了:读着读着这句话,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高悬的山涧”、“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水居然会是“轻柔的哗哗声?”我引导范读了之后问什么声音?还是轻柔的哗哗声。怎样会这样?我问问题的方式不对头吗?此困难解,但求赐教。

      过多的把我备课中的东西生硬地塞给学生,以至于让自己都觉得很好笑,说话都很虚,实在是没有底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为了让课顺利下来吧!诸如对偶的写作手法,诸如“漏”字的妙用。

      所幸的是,在课中王意提了个问题:人怎样会浮在花海之中?于是学生去探究这个浮字的妙处,钟浩东同学联系上文,那里的花都长得很高,淹没了马,人看起来就像是浮在上面一样。多妙呀!

      借用一句古诗,结束这天的教学反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而我已然淹没在七月天山这一片高过马头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带我走过花海,能让我浮游其上的马儿已然不知去向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教学案例

      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师: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生: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生: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生: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反思:

      通过本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明白了要想写得生动而具体,就得学会使用恰切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同时景物描写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层次清楚。在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也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探究发现,积累语言文字。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的比较满意的地方:

      1。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2。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不足的地方: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这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透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之后,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用心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他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产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让获得不同感受的学生都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就是教师需要动脑筋的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十分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就应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而最初,我只是为了解决导读中的问题,进行发问,学生对此毫无兴趣可言,因此造成了尴尬局面。我想,我的问题能够改为:读了课文,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哪些描述使天山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读出来。结合着读课文,学生也简单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时训练了朗读。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明白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提高动手动笔潜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个性多,让学生把雪峰比作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塔松比作是巨伞等的句子进行摘抄,想象,体会运用。其次是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立刻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能够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然后进行仿写身边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写。最后是对“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为陈述句。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课后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

      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今天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

      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

      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松。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用他们的话说:“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水是这些生命的源头。”他们说:“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心情来到这,都会被抚*,都会*静下来的。”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已经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有感情朗读结束这次的阅读“旅程”。我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骑马上天山,让老师来给大家做导游。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美丽之旅。”于是我引读表示写作顺序的句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迎来了下课声。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朗读到位,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天山之美。

      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几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关键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领下,根据移步换景的顺序,我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无边的繁花,在品读感悟中逐一欣赏北国天山别具一格的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根据教学提议一般只上一课时,可是,如此优美的散文,如果只让孩子们停留在初读赏析的阶段,似乎太遗憾了。总期望能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课时的精读。回顾第二课时,有三个教学片断令自我欣慰:

      片断一:赞赏独特感悟

      当抛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自我喜欢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能够是一句话,能够是一段话,也能够是整篇课文,读出你对天山美景的欣赏,等一会儿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摇头晃脑,纷纷投入了对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读赏析之中。

      大约三分钟后,琅琅书声逐渐小了,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孩子们用自我的朗读与感悟,对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举)。

      除却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几个孩子竟然对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读赏析,其独特的领悟本事,令我叹为观止。

      生1:(活力满怀地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教师: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为什么选中了这句?

      生1:虽然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春天的花园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丽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无边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园还要美。我欣赏的就是这种不一般的美!

      教师:你真会欣赏!教师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间接写出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用上反问的语气,更显天山之美!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最终一句。

      片断二:及时引导纠错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因为经验总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构成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中成长的。课堂,应当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应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些教师急着赶进度,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引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一个敏感的教师,一个机智的教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异常关注孩子,只要发现存在问题,就紧抓不放,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引导孩子,帮忙他们纠错。

      生1:我喜欢这句——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

      生2:教师,我有补充。这句话还美在作者以“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反衬原始森林的幽静,写出了七月天山幽静得可怕。

      这孩子,前面说的挺好的,可是,说“幽静得可怕”,明显错了。

      “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耳尖机灵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见。

      “为什么呢?”我趁势追问。

      “这……”孩子们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不出所以然来。

      “孩子们,什么时候,去森林的感觉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独自一人,赶去某个地方时,必须经过那片森林,能够说静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说。

      孩子的发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我最怕经过一片小树林去学校,因为静得可怕。跟孩子们说了我这段经历,突然间,几个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为了欣赏美景的,他是怀着高兴的心境去天山的。”学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脸激动地说。

      “作者一路上看见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进入原始森林,听到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肯定是满心喜悦,不能够说幽静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补充。

      再看看提出疑问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写在脸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断三:欣赏写作方法

      教学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品读赏析优美的句子,还要引领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教师:同学们,《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们欣赏之外,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生1: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先写“进入天山”,之后写“再往里走”,然后写“进入天山深处”。以后我们写游记时,也能够学习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

      生2: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先总起,再分述,最终总结,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生3:学习课文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反衬等。

      于是,又领着孩子们逐一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经过这第二课时的学习,高兴自我与孩子们一样,拥有了新收获。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今天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有怎样的相同点?比喻写出了什么?”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的切入理解。如:生甲:在欣赏“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句话时,为什么用“浮”呢?恰当吗?有一个学生说:花很高,(前文有交代——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没过了马头,只露出人的上身。而马在行走,就显得人好象在花海中“浮”一样。又如:在体会“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一句时,生乙说:是因为这里的山高,云就显得很低,投射在雪峰上,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学生的体会不得不让我佩服。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理出了写作顺序,讨论了作者的详略安排,知道了一个新的写作点:略写中也可以有重点,就像课文中略写森林,但其中重写了塔松。这样有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课我是比较满意的,何况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一是整体体会天山的宁静、幽静。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却又大气,幽静却又生机勃勃。用他们的话说:“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树有生命力,鱼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水是这些生命的源头。”他们说:“正因为在这广阔的天山中能听见水声、马蹄声,更见天山的宁静。这样宁静的地方,哪怕你带着多么烦躁的心情来到这,都会被抚*,都会*静下来的。”学生的感受已经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单纯的美,已经感受到了景色的熏陶作用与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有感情朗读结束这次的阅读“旅程”。我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骑马上天山,让老师来给大家做导游。我们用朗读来进行我们的天山美丽之旅。”于是我引读表示写作顺序的句子,学生接读景物描写的美句,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迎来了下课声。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朗读到位,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要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要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当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经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提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一样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当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本事;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天山之美。

      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几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关键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领下,根据移步换景的顺序,我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无边的繁花,在品读感悟中逐一欣赏北国天山别具一格的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根据教学提议一般只上一课时,可是,如此优美的散文,如果只让孩子们停留在初读赏析的阶段,似乎太遗憾了。总期望能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课时的精读。回顾第二课时,有三个教学片断令自我欣慰:

      片断一:赞赏独特感悟

      当抛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自我喜欢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能够是一句话,能够是一段话,也能够是整篇课文,读出你对天山美景的欣赏,等一会儿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摇头晃脑,纷纷投入了对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读赏析之中。

      大约三分钟后,琅琅书声逐渐小了,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孩子们用自我的朗读与感悟,对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举)。

      除却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几个孩子竟然对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读赏析,其独特的领悟本事,令我叹为观止。

      生1:(活力满怀地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教师: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为什么选中了这句?

      生1:虽然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春天的花园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丽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无边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园还要美。我欣赏的就是这种不一般的美!

      教师:你真会欣赏!教师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间接写出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用上反问的语气,更显天山之美!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最终一句。

      片断二:及时引导纠错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因为经验总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构成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中成长的。课堂,应当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应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些教师急着赶进度,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引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一个敏感的教师,一个机智的教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异常关注孩子,只要发现存在问题,就紧抓不放,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引导孩子,帮忙他们纠错。

      生1:我喜欢这句——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

      生2:教师,我有补充。这句话还美在作者以“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反衬原始森林的幽静,写出了七月天山幽静得可怕。

      这孩子,前面说的挺好的,可是,说“幽静得可怕”,明显错了。

      “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耳尖机灵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见。

      “为什么呢?”我趁势追问。

      “这……”孩子们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不出所以然来。

      “孩子们,什么时候,去森林的感觉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独自一人,赶去某个地方时,必须经过那片森林,能够说静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说。

      孩子的发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我最怕经过一片小树林去,因为静得可怕。跟孩子们说了我这段经历,突然间,几个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为了欣赏美景的,他是怀着高兴的心境去天山的。”学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脸激动地说。

      “作者一路上看见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进入原始森林,听到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肯定是满心喜悦,不能够说幽静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补充。

      再看看提出疑问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写在脸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断三:欣赏写作方法

      教学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品读赏析优美的句子,还要引领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教师:同学们,《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们欣赏之外,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生1: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先写“进入天山”,之后写“再往里走”,然后写“进入天山深处”。以后我们写游记时,也能够学习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

      生2: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先总起,再分述,最终总结,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生3:学习课文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反衬等。

      于是,又领着孩子们逐一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经过这第二课时的学习,高兴自我与孩子们一样,拥有了新收获。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到达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经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经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能够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能够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能够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经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我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很多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必须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进取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仅是感悟课文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本事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想象本事,构成进取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本事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景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经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经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经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之后让学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构成读的见解,并经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之后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进取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教例删繁就简,经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一样,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本事,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本事,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本事。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终教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一样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资料,目的是为帮忙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资料;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到达的阅读结果以及能够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能够把自我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能够这样进行解读:

      (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当用略读的方法,构成对文本资料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本事。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资料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到达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经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述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从阅读方法研究,经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十分必要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梦想的地方;之后分述了作者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终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之后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并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终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日做到了,不仅仅学生理解深入,并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必须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终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梦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本课时经过实际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采用变序教学的方式,在学生纵向思维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的回流,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所有学生都能熟练地复述故事,采用变序教学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预期的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实现;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的语汇积累量得到进一步增多,朗读能力和词句运用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精心设计的《七月的天山》一课教学设计可谓独出心裁,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上具有典型性。变序教学方式的采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主化的学习环境,师生、生生共同探索、研究,使课堂变为一个一体化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是积极的、主动的、自发的,整个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主体的需要,教与学真正成了互动、统一的整体;变序教学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思维的回流使学生思维的抽象化变成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都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总之,这节课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是教学设计中的精品。不过,通过整个教学设计看,目标的定位上尚需再考虑,一课时完成这么多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在下次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再做进一步调整。另外由于本人在教学调控上没有充分发挥能力,本课时的教学时间略长,在时间调配上不太恰当。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学期起,开始出现略读课,形成了与精读课并重的基本课型。教学《七月的天山》,必须兼顾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到达的阅读结果以及能够运用的阅读方法:(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3)如果有兴趣,还能够把自我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能够这样进行解读:(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当用略读的方法,构成对文本资料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本事。(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资料的整体性印象。(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到达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经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述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从阅读方法研究,经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十分必要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由于广东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一、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

      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

      (五) 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六)指导背诵。

      第一组选择喜欢的一段话背诵。

      第二、三组选择喜欢的两段话背诵。

      第四组背背诵2、3、4段。

      (七)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八)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第一组写三句以上描写景物的句子。

      第二、三组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第四组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九)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十)课后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luò tuo wān yán shāo wēi lián mián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雪峰 ( )的西湖 ( )的香山

      3、写近义词。

      格外( ) 绚烂( ) 幽静( ) 增添( )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的移步换景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局限在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描写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些缺陷,但总体还是完成得很好。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进取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仅是感悟课文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本事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想象本事,构成进取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本事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景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经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经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经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之后让学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构成读的见解,并经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之后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进取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前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备教材备得很细致,备学生却不够。《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而学生年龄小,接触到的自然景观不多,很难把文字符号转变成美丽的风景画面,读书也就不能深入,缺少个人体会和感悟。

      如果,我选择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效果应该好一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因此,备学生和备教材是同等重要的。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课后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轻松自然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因为学生的预习做的较好,在我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时,学生已经弄清楚了课文大意。其次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写得这么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的最后,那是作者面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们换种表达来陈述,这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在训练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去说句子,学生能够较好的表达,并用上了本课的优美词句,我想,学生在提前预习中还是做了很多准备。

      教学这篇课文,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天山的美和作者对天山的赞美与热爱。学完本课,孩子们受益匪浅,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好词好句,并把本节课的学习用于学习和说话中,无形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明白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提高动手动笔潜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个性多,让学生把雪峰比作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塔松比作是巨伞等的句子进行摘抄,想象,体会运用。其次是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立刻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能够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然后进行仿写身边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写。最后是对“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为陈述句。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他们先睹为快,上课伊始,让他们欣赏新疆和天山美丽的风景图片后展开教学。整节课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时间来不及,也暴露了我在略读课的教学中还是太保守,放不开。以后要吸取教训。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2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3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天山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由于学生的假期外出旅游,因此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同时课外书也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抓住关键词的描写和使用,同时根据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摘记,同时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4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

      (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教学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了课文,接着,我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课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哪出了差错导致课上的这么不顺利?我思考可能是因为我首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他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时候产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让获得不同感受的学生都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就是教师需要动脑筋的了。《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而最初,我只是为了解决导读中的问题,进行发问,学生对此毫无兴趣可言,因此造成了尴尬局面。我想,我的问题可以改为:读了课文,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哪些描写使天山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读出来。结合着读课文,学生也轻松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时训练了朗读。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七月的随笔10篇

    七月的随笔1

      在夏的重围中,方向感迷失在黄昏的雨中;这是异乡飘落的雨,莫明其妙地淋漓着水的份量。积水成流的季节,就这样轻松地把七月流逝了。

      黑暗挪移的节奏,惊怵了歌兴正浓的蝉鸣;腌渍在烦躁的日子里,恨不能把季节拨快几天;让庄稼一夜之间坠入情网,把那初开的情窦在身体里,酿成惊世骇俗的甜蜜。

      怀孕的农作物扯起了浓密的青纱帐,铺天盖地。一些流言想挤进来,却被挡在帐外尴尬着。天黑以后,有些风从缝隙溜进来,躺在垄沟里沉沉地睡去。积雨云的空当偶尔钻出一两颗赤裸的星,趁着夜色积攒着荫凉的私语,迷离的光晕漫游出整夜的乡土气息。

      天空以远突然跑来闪电的光斑,在农村的边缘撕开夏夜的黑暗。城市里街道纵横的路口,挤满了夜生活的身影;夜雨潮湿了女人的短装,贴紧了那对膨胀得滚圆的温柔,与雨伞上滚动着的几颗打了蜡的水珠,还有伞柄上正在忙于攀登的瓢虫相映成趣,都把自己打造出天宇穹顶的弧度。那些半裸的苹果胸脯,动静之中总有喷薄欲出迹象,上面涂满了沸腾的目光。欲语还休的衣料掩埋不住妙不可言的身躯,澎湃着那些惹祸的年龄。

      夜晚容易使人放纵联想,一些卷曲在梦魇里的效果图也可能脱缰。苍白的想象充血以后,就像走出地狱的亡灵,睁圆了白日梦的眼瞳,试图在人间的美好上留下一道远古时代的吻痕。这些不安分的灵魂深入道貌岸然的脑壳,整个晚上都像一只孤独的鸟,在枝头间上串下跳,自己拆散开形象的零件。

      凉爽的夜晚,不是用来无聊的;每一份成功都是利用别人享受消遣的时间锻造自己,再到工作中去淬火,才成为有用之才的。阳光不会拐着弯地摸进谁的窗口,幸运不会掀开那床七点钟还在做梦的被;只有一事无成才会背着胡思乱想的包袱,躲在破碎的日子角落,朗诵高调,拥抱懒惰。

      年少时看到蜘蛛在树枝间测量着六边形拉网,对它们的专心致志肃然起敬。可看到粘住蜻蜓的残酷,又觉得这是诡异的卑鄙。那时还不懂食物链的生物法则,还是一个浪生悲喜的年龄。

      黑夜绷紧的寂静里,隐藏着遐想的疯狂。梦中之人不入梦,却魂牵梦绕地折磨着半梦半醒的情绪。描绘自己生活的词语早被固定,却还像一匹瘦马在狂奔,追逐着自己鬃毛的影子。

      在远离童年的梦想后,记忆的影子依旧还存在;就像干涸的河床,失去了流水的灵动,却依然留有蜿蜒的体型轮廓,栩栩如生。有些记忆的碎片,无需拼图的手指,就能自己浑然连片,一气呵成。这些被我扔在故土的童稚,是如何穿过千山万水找到我的?遥远的长途奔走,穿的是什么鞋子?

      但这千真万确是我童年的梦想,还带着动情时口水的旧渍;那时经常右手牵着山间的羊肠小路,左手拿着小树枝抽打路边的草丛;惊飞那些密集的虫鸣,不让它们塞满我想象的缝隙。

      最喜欢火烧云把夕阳摁到山后的时刻,天的半边都染透了熊熊的红。此时我会放飞遐想,在堆积红云的天边挂满膨胀的心思。直到萤火虫忽明忽暗的闪烁把我撞醒,才发现,幼稚的梦又淹没了一个黄昏。

      把青岛方言和乡音、普通话重组的愿望,正在逐步完成。在这里找寻几扇遮挡风雨的门窗,用眼睛摄取活跃在身边的人间插曲,用耳朵存储世上的蜚短流长;屏蔽说不出口的怨和说出口的恨,管住吃过亏的嘴,避免再惹出秋后算账的麻烦。

      有了空闲也到寺庙去观瞻,看那盘坐莲花的人是如何审视苍穹万象,怎样打发流淌的时间。但我坚信,彻底改变生存状态的,绝不是这些穿素衣的坐禅人。拷问失落文明的祸根,不是两柱香火就可以感化那群劣根缠绕的灵魂。想消灾的人跨进这道门槛,是想用轻描淡写的忏悔,逃避应得的惩罚,用演戏的技能软化别人的同情心,玷污佛祖那点儿好名声。

      我像极了一棵移植来的树,站在陌生的荒滩,失去了归乡的能力;努力吞咽着不合口味的水土,才放缓了躯体瘦下去的速度。周身被一条条野藤缠绕,按日子在身上分配啃噬的齿痕。幸亏有阳光烘干潮湿,云朵供应雨露的恩情,我才以树的形式,站成了自己的伟岸。

      近年来,爱上了迁徙的雁阵。想从一只雁的内心解读在行走中绽放生命的秘籍。尤其是初秋时分,一个人来到旷野,坐在黄昏里,看夕阳沉重地下坠;放肆的舒展四肢,感受年轻秋风的体温,看雁阵整齐地横空掠过,倾听成熟的声音漫过耳脉,会把人醉得一塌糊涂。

      背着时光的疤痕,带着社会的`创伤,用蒺藜擦痛自己的记忆;铭记馒头裹着的佛语,把难得糊涂种在遗忘味觉的舌头上,在大树漏下的光斑里,开始每一个*常的早晨。

    七月的随笔2

      没想到预计好的完美的一天行程,会以如此“充实”的过程进行。

      早上很慵懒的睡到九点钟,完全没有预料到之后的时间会与这段闲适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午在公司吃完午饭,顶着太阳下楼。滴滴打车的司机毫无疑问的又带我们走了远路,也许是我有点误会吧,反正从没走过地图上可以走的最短路线,这也许是惯例,我就不得而知了。

      怀化到长沙的高铁,很顺利,也很愉悦的睡了一觉。“噩梦”开始了,高铁,地铁,另一个先到长沙的同事开的酒店放下行李。坐了半个多小时的快车到医院取发票,路上充分体会了长沙的堵车,这还真是大学时少有的体会呢,因为在这个时候出来的比较少。

      医院里匆匆忙忙,在开发票与收费的两栋楼里来回跑了数趟,辗转几个地点,我们三的诊疗单遗失,没有那个编号,开发票的员工再三提到没有编号无法开出发票,大家都有点心灰意冷了。还好一个同事想到到当初缴费的那个地方试试,一路飞奔,竟然真的在此得到了回复,真是万幸。等到返回,开发票处的员工却已下班,匆匆赶到楼下急诊收费室,现在想到拿到那张薄薄的发票时,真的是觉得急诊收费室的小姐姐美极了。

      回去没有再滴滴打车,做的地铁,又是半个多小时,时间已经七点多了吧。之前所定的长沙至湘潭的高铁早已到站。

      吃饭的提议被一致通过,等吃完饭已经八点多了,期间种种美食,我自己知道,就不说与大家听了。

      匆匆忙忙的取回行李赶到火车站,买完票发现买的票是城轨,还真是哭笑不得。

      得嘞,又是一站地铁,赶到城轨处,真的万幸还没检票。一分钟不到,我也就在城轨上码起字你们说起这“充实”的一天的来了。

      从预计的八点到湘潭到现在的十点到湘潭,培训老师估计也很无奈吧。

      现在坐在座位上,回想起之前的种种匆忙,虽然其间真的是又热又累,起码没有误事,现在想起也不失一种乐趣,我便是这样活着。

      那些未曾遇到过,对我而言全新的经历,哪怕是折腾起来折磨人,也能获得欢乐呢。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七月的随笔3

      就在恍惚间,我来杭州已然10年了,对于西湖的迷恋及哀叹,莫过于诗词意象的隽永和凭吊一个个在历史的尘水烟雾中若隐若现的那些灵魂吧!而现时的西湖,时空让她失去绮丽的光华和历史的厚重,尽管她依然婉约、充满风情。

      几千年,一朝走遍,这历史再是深远,再是陈厚,便也薄如眸敛轻烟,细如履底沙尘。如今的西湖注定是叫我失望的,断桥,便不是那座断桥,新得几乎以为是才建好,还未来得及擦拭光滑的。否则被那许多年代的人踩了又踩,被那许多的人抚摸了又抚摸的石头,缘何如此这般的失去着岁月沉淀后的质感?

      西湖不再是“锦绣文章随口吟,漫卷诗书一手挽”的西湖,看着那些逐渐被新的建筑取而代之的旧影陈迹在波光粼粼中不复往日的繁华,想念着那些越走越远的故事和人被眼前这些摩肩接踵的人群挤得几无转身之隙,便不由得惆怅。

      这惆怅来得没有多少由头,西湖一向是热闹的,她从来不缺少人的青睐,不乏故事的推陈出新,总有人制造着事端,为她增上一笔。只是此时的西湖缺少了那些风流的韵致,多少款款风情的浪漫与缠绵,只是那些枯卷中的文字,惟其鲜活于心,才不致被淡漠的忘却。

      彼时的西湖是一个妖精,妩媚无比,灵秀至极,说是凡间女子,便是少了她的风流体态,说是九天仙女,便是减了她的狐魅之味,不好落笔着色,颇有增一分则浓,减一分则淡的感觉,一入字便俗。所以苏东坡的“浓妆淡抹总相宜”便有些不实,想起张岱先生的《西湖梦寻》序言中有“一入于诗便落脂粉”,东坡的诗也少不得胭脂香粉味道多了些,其他的诗句细琢起来,都有些兴意阑珊,读着读着那调子便走了。

      就算是我十余年前随诗词在意象中寻访西湖,叫我对西湖充满了迷幻般的依恋。杨柳扶风,荷塘月色,依稀烟波,远黛含翠,由着性子走,都仿若踩在旧日的霓虹之中,倘佯在唐诗宋词的旖旎之内。

      此时的西湖,除了一汪碧水如故,那些楼台庭院的名字依然,却再忆不起前尘旧事的斑斓光影,也当不得那些诗词歌赋的诸多曼妙之处。带着那些发黄的古卷来看西湖,必会扫兴而归,西湖只可在诗句的古风流溢中去胡思乱想,当不得真。此时的西湖再不能从古典的浪漫中走来,美则美矣,却若那整容了无数次,精雕细琢得无可挑剔的面容般,再无顾盼间的风情万种,流连处的熠熠生姿。

      好在,她有许多的故事层叠堆积,随你怎样的挑拣,那些故事总比这眼前的风景动人心魄些。我也是带着故事来的,寻访百年前西泠桥畔苏小小的旧墓,拜谒那个死后都要流连于花丛之间的芳魂。

      自然,墓已是面目全非,也做不得美女的最后归宿所在,真实的小小墓被摧毁殆尽,新建的不过是一个应景的摆设,这倒也无妨,*的坟墓任是奢华,也逃不过大馒头与小馒头之别,美感皆无,只是内中的人与物件天壤之别。而她的不远处,却是武松之墓,这样的一种搭配,倒叫我那些才稍稍爬上眉梢的诗情画意一时无影无踪。一个粗粗落落,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壮汉子,杀个人如拍只苍蝇的草莽英雄,和这千娇百媚的名妓毗邻而居,总觉得是轻慢了,就如这慕才亭上无所不在的诗词,不知为何,叫我生起多许的厌恶,任谁都来题上几笔,也不管这诗词对墓中佳人的唐突与冒犯。

      桃花沓水归,哪管流年度,那个如花般盛开旋即又飘然零落的姑娘,是没有多少叫人遗憾的,她是无憾而去的,在最美的那时,绝然而去,这本就是一首再不能续的绝唱。后人的诗篇不过是沉淀自己的世事沧桑,只是都无苏小小的轻灵与超逸,堪不透人世不过春花秋水须尽欢。

      景致总在风景外,新鲜的砖瓦上沉淀不下那许多陈年的旧事,密密匝匝的心事又何以在这粉饰一新的灰墙上投注疏影。

      我沿着西湖走了整整的一圈,从正午的太阳走至日落,从日落到子夜,我把整个西湖都翻遍了,没有翻出一段我熟悉的故事,梁祝化蝶千古青冢翩迁,白蛇寻情万年塔底苦守,都沉在了这湖底,还是飘落在了他乡?李清照曾在哪块石头上歇息?秋瑾又在哪座阑干旁倚靠?收尽眼底的风景,竟不如掬水月在手般真切,这美丽的风景是与我毫不相关的,我听着时光流走的声音,却不能追溯着与她一起离去。

      听着湖水夜晚轻轻的吟唱,我站在一座不属于自己的水岸,迷失在这古典与现代紊乱无章的水域,没有来路,也找不到去路。

      西湖,你涌动的暗潮里,可会留下我这一段忧伤的歌谣?

    七月的随笔4

      饭桌上,我讲了一故事。故事是说,我跟洋洋一般大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走在空荡荡的河堤上,以为四下无人,堤旁又有高低错落的树木作为天然的屏障,就可肆无忌惮地手足舞蹈,思维可以漫无目的地天马行空,嘴上还不自觉地念念有词,旁人是看不见的。可终究还是让人透过树的缝隙看见了我的行为,村民们以为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故事讲到这,饭桌上的孩子们哄堂大笑。

      其实,我的手足舞蹈,我的天马行空,一切都缘由我的尚武。小时候,父亲认定我身子弱,就送我去了二舅那学武,潜移默化的,我对武打片特别感兴趣,而白日里做做武打白日梦,设定自己是一个武林高手除恶扬善,是常有的事。被人定性为“疯子”,那真是一个意外。

      我问,萱萱,你会做白日梦吗?

      萱萱并没有回答,只是手里攥紧了竹筷,低着头一个劲地笑。我又问小方语,小方语哈哈哈地大笑,并用手指着我:“还会做白日梦,真笑死人!”

      按理说,做白日梦并没有什么不好,最起码,应该是通向理想的前奏。因为,一切的行为结果,都在思维之后。我想,萱萱的歇斯底里的潜意识,是有的。只不过,萱萱不张扬罢了。而我,想激发她体内的思维因子,让原本的最为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罢了,也让她改变。

      我又问科升,你知道*最典型的白日梦的代表吗?

      科升用握着竹筷的手靠了靠脑门,笑着摇了摇头:“不知道。”

      “庄子的《逍遥游》,你应该知道的。”我继续说,“国外的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都说的是空想主义,用俗话讲,就是做白日梦。但是,做白日梦每个人都会,不是不好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饭后,我与萱萱就白日梦的话题单独聊了一会儿,她认真地听着,显得极其恭顺,并一个劲地点头。在走廊取衣洗澡时,萱萱不知道如何将悬在空中的衣服取下来,急得直叫小方语。我赶忙说,墙壁上有一个摇的柄,你摇一下试试。她按照做了,只是又不知道如何将另一面的衣架上的衣服摇下来,急得又在原地打转。

      “想想,想想,怎么取下来,”这回急得我大叫了,“利用思维,不单单在学习上,生活上也得利用啊,摇柄上有按钮机关的。”

      她琢磨了许久,终究没有取下衣服来,我起身靠近她,一边教他,一边又说:“按钮有摁有拉的啊,你要学会从一样东西,想到另一样事情,学会利用思维,就好比从小方语胖,就推导出她爱吃肉一样。”

      不确切的比方,令萱萱拿着洗澡的衣服,一边大笑,一边径直地往洗手间小跑。

    七月的随笔5

      昨天醒来穿戴好,准备洗漱的时候路过客厅发现了不少行李。

      母亲看来我一眼,让我赶紧去洗漱,要搬去张家港了。

      我没有问为什么——也不需要,因为会被骂多话。

      等去了车站候车,母亲才慢悠悠解释道:“上海那套房子月底就要卖出去了,我和你爸在张家港又卖了套房子,转学手续也办好了,你只要八月份去那所中学参加一下分班考试就行了。”

      我“嗯”了一声,也没说话。

      搬家,转学,都是让我在最后知道的。我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转学手续居然已经办好了。

      我给两个闺蜜发了信息,又解释了几句,大概就是“我要转学去张家港了”什么的,其他的也不用多说,

      毕竟她们一个在枫泾,一个在杭州。多说了也是多余。

      又和闺蜜娜娜在微信上聊了几句,等着要上车了才互道再见。

      至于以前的学校,老师反正是知道的——毕竟母亲办转学手续是要找一下班主任的。同学就不用管了。

      期末考的前几天已经和班长闹掰了。我受不了她的那套“唯爱王源论”,她是王源的脑残粉,和我待在一起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她家王源有多好。拼了命的安利。

      而我对明星不感兴趣,总是兴趣缺缺的,她便以为我是王源的黑粉,骂了我一顿,还专门写了一封辱骂信给我。自然而然的,我们闹掰了。

      语文课副代表和我关系不错,不过她最近只和语文课代表靠的近些。班里除了她俩我也没亲近的人了,没了班长和她,我又是独来独往的一个人。

      自然也没什么好说的。

      到了张家港的那个家,我才发现书和衣服之类的杂物已经搬来了,像床,茶几,电视,柜子之类的大的物件也托人买好了。

      我的房间,弟弟的房间,父母的房间都装修了个大概,只剩一些小物件了。

      可父母亲却吵闹不断。

      父亲脾气不算差,偶尔也会发发脾气,母亲在外人面前很温和,事实上温和的外表下是暴躁的心。

      搬来张家港的这两天,他们一直在吵架。吵架的源头却是买东西。在一些小物件的购买上,他们各执一词,争吵不休。

      我听着心里也恼——他们太吵了,房间的隔音效果不怎么样,挨得又近,我总能听到他们在客厅,或者是他们的房间里争吵。

      然后就在刚刚,父亲在母亲的不依不饶下气的去了他的同学家住。

      而母亲现在呢,又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埋怨咒骂着父亲——那些夸母亲性子好的怕不是瞎了眼——母亲比任何人都会吵架,吵架时最擅长骂人不带脏话把人说的哑口无言,她*常在家也会温言细语,但更多的是一激就炸。

      是真的烦人了。

    七月的随笔6

      七月的天山,

      何等的秀美。

      葱茏的生机,

      潺潺的河水,

      送走溪边

      注定将行千里的骏马。

      地*线的另一头,

      七月的离别,

      何等苦涩。

      同窗依依惜别,

      师长千叮万嘱,

      送走注定

      为祖国前程奔跑的每一个学生。

      骏马奔向

      尚不清楚的地*线。

      步履矫健,

      只留下坚定的蹄印;

      学生们奔向

      他们多梦的少年,

      步伐坚挺,

      却留下了千言万语。

      骏马与孤独的学生

      在地*线最清晰的位置相遇。

      他们倾诉着七月离别的忧愁,

      也畅谈着七月天山那如画风景。

    七月的随笔7

      考驾的事,终于完满划上句号了。

      从五月到六月底,已经两个月没动笔。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休养了一个星期,昨天有点力气,按照老百老师发的步骤开始学习缩小像素。今个呢,又琢磨起他发的标点符号和的地得的正确运用。

      在这之前,我一度被贴上了“不务正业”的标签,这会,我没有像往昔那样看不起自己,也做不到轻易放弃,更多的,是在照管好儿子的同时,见缝插针地走在这条不归路上。

      有些事,无关年龄,也无关名利。

      促使我必须实施的,是一直以来的梦想二字。

      年少因环境所迫,耽搁了,现时,虽说也不济,却好了许多。不惑之年的我,再不抓紧苦耕,这一生恐怕就真的完了。

      父亲那时常说,来世一遭,不仅是为吃饱穿暖,总是有所追求。我此刻的状态,莫过于这般了。

      恋上文字若干年,没奢望有啥出息,却想跟着大家提升自己。

      女儿已经有了她的天地,我也得为自己制定目标了。码字的这么些年,心态*和许多,加上星云大师的教导,由不得放下满腔怨恨。

      超越自己很难,却还是愿意不计前嫌,那样,身心才得以彻底轻松。

      有时,挺怀念那个幼稚无邪的我,也觉得清纯如水的我很快乐。而一切都回不去了,我们总得长大直至成熟。

      在这期间,失去的是不计其数,正因为这些失败,我才积累了经验,并创造了奇迹。

      以后,更要坚持自我了,尽管前行的路上充满了艰辛,不过,依然拿出无谓的勇气。

      女儿*时最爱逗趣我说,空手套白狼,友也说我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我曾为自己的执着悲哀,心若真甘就好了。

      从生儿子几乎病危那刻起,就无比满足说,再也不要啥了。才活来几天,梦想的种子又发芽。

      说到底,无为的生活会将人的意志消磨。

      记得娟子曾无望地说,命该如此的人,强求也无用。

      我只赞成百分之九十九,剩下的那百分之一,不见得神明就能主宰。问题是,你得争究一下,不然,即便老天给予,你也错失了拥有的机会。

      其次,看似自己没收获,却在不觉中把价值体现到了别人身上。

      我从不认为没结果的过程无意义,相反,破落不堪才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因为,换做是他人,未必能扛过。而我们,不仅扛了,且一扛就是一件件,一桩桩。试问,谁有我们坚强?谁又有我们这么大的毅力?

      所以,娟子,我们是最棒的。消极呢,也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只是暂时累了,需要歇息一会,且再打起精神。

      对付磨难,是不值得,但我们天生没运,总不能连命也认了吧!还有一点,我们前半生是恶果了,却不信后半生后重蹈覆辙。

      女儿那一句,好饭不怕晚,我一概铭记。纵然等不到吃好饭的哪一天,也要竭尽全力付出。

      我已做好了独自战斗的准备。其实,半辈子都是碰壁,又谈何而来多这一回?

      这个七月,我是回头,却转身了。这个七月,我能转身,就会低头营造。

      无人阻拦,也挡不住,除非你自己妥协。借用汪国真的一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不顾风雨兼程。再借用杨澜的一句:我可以不成功,却不可以不成长。

    七月的随笔8

      早晨起床,楼道里一阵带着丝丝凉意的风吹来,穿着夏天的衣服居然微微有点儿冷。

      空气里雨水的"气息还没有散尽,闭上眼尽情的呼吸一口,沁人心脾。雨,是从昨天下午三四点钟开始下的,急一阵缓一阵一直下到半夜,把长春夏季本就不凶狠的燥热杀的片甲不留。我很喜欢长春夏天的雨季,这估计是我对长春这个城市唯一的喜爱了吧。这里夏季的雨,不同于南方,很少带有电闪雷鸣。我个人虽然不至于害怕雷电,但是有了雷电之后,它们仿佛成了世界的中心,咆哮着怒吼着,让你不得不放下手中事去关注它们,干扰我*静的生活。有雨了,就急急忙忙一顿泼洒,用它本身携带巨大的惯性的力量将这个城市的肮脏统统埋葬在大地,留下可以弥漫整个城市的凉爽。这凉爽,在天气放晴,太阳高挂之后并未立即散去,至少可以保持半天之久,在燥热的夏季,多来几场这样的大雨,也不用担心寻找避暑胜地了。我迷恋这里夏天的雨,就如同我久久地迷恋我的女神一样,不曾刻意追求,却又不曾有过一丝忘怀。

      昨天还是上半年,今早醒来已是下半年。我不知道昨天那场大雨有没有从上半年一直下到下半年,但它确实把它的凉爽从上半年带到了下半年。从昨天下班回来到睡觉前刷了两次空间动态,几乎被下半年的关键词给刷屏了。自由、努力、快乐、收获、旅行,好像每个人的下半年都给设定好了一样。有点儿心灵寄托的感觉,一种心理安慰,其实我更感觉像是在拜佛求神。上半年和下半年,也就是睡一觉的距离。睡觉前的我们肯定已经把醒来之后要做什么给计划好了。在你实践这些计划的时候,如果是在做你自己喜欢的事,你在心理上就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我们要为之努力,然后收获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就。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把心和身体都交给这片广阔天地,随意撒欢,让自己来一场从里到外的洗礼。就这样,不管你被设定了怎样的关键词,我们都可以把所有被设定的关键词都体验一遍。

      对于下半年,我没有计划,也没有关键词。但是我有事可做,并不盲目,这样就好。能在这样的一场雨后迎来我的下半年,我从头到脚都是开心的。雨前、雨中、雨后都是文人骚客最喜欢的创作时期,我也伪装一次文人骚客,在下半年的第一个早晨,感受着夏天的清爽,写下按耐不住的小情绪!

      早安,七月,你好,下半年!

    七月的随笔9

      曾经在心口种下了什么种子

      如今结出一片片孤独

      苍天阴沉,大地寒冷

      广袤的天地

      却找不到,出去的门

      七月的人间也有角落阴冷

      七月的心情也飘着阴云

      七月的相思

      总让夜不静,心难*

      当不羁的心已不再留恋

      年轻的人不再任性

      如今陌路,到底是谁对谁残忍

      不想困在都市

      宁愿选择飘零

      一个人流浪(似乎流浪才喊出孤独)

      循着七月狂躁的风

      追着七月骤急的雨

      也许,在秋天

      除了我,人人都在收获

      收获一窝窝丰满的爱情

      我却把爱情的种子

      错种在冬天的雪里

      原以为,在洁白的雪里

      也能开雪莲一样的花

      结樱桃一样的果

      可是,如今七月了

      思想的地里一片荒芜

      七月的夜晚

      寂静了蝉鸣

      也只有和月亮对望

      才有丝丝清醒

      摇曳的酒杯

      晃动的身影

      怎甘,草草了却*生

      七月的阳光灼伤了寻路的眼

      思想与情感的荒漠

      如何耕耘

      关山万里

      季风如何逾越

      匹夫志

      随时光湮灭

      谁不想笑傲红尘

      谁不想在天地间纵横

      雁过尚留声

      断羽犹记,翱翔的过程

      但七月的夜太凄清

      雄心已破

      只信命由天定

      匆匆来去,孤单只影

      何处藏那深深的泪痕

      为何无助时天也不应地也不应

      有时只想

      **淡淡,安安静静

      只想受伤时有人安抚

      孤独时有人谈心

      功名前程让我负累

      但凭苍天有眼

      洞悉我几十年浮生

      管它去后,徒留美名骂名

      人生在世

      如无根,逍遥浮萍

      师徒狂人

    七月的随笔10

      看过赵万里写的一句话:我们的母亲河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在黄河的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浑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活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一*如镜的水面,无风无浪,你无法窥知在表面的深层隐藏着什么,是暗流涌动,或是表里如一的沉静。偶有淘气的顽童拾一石块,扔向水面,只听一轻微的破水之响,随后毫无声息,连涟漪都不曾泛起。

      在它经过上游的一泻千里的壮观,挟着黄沙与尘土,从历史的深处滚滚而来,那里有着大唐最昌盛的钟馨声响有着大汉王朝万马齐奔的马蹄急乱。就这样无忧无虑欢快的奔腾,忽然眼前就出现了一座青黛的山峦,曲转流回的数道河弯,那气贯长虹行程便在最灿烂之季戛然停止,不羁的黄河水也安静下来,所有的喧嚣与繁华在此刻都变成了从容与淡然。

      四季更迭,万物轮回。在一年当中,春是多彩的,夏是挚烈的,秋是沉稳的,冬是无声的。每一个季节都是有着它独特魅力,而在这四季当中一直偏爱的当属秋天了。

      秋季与春季相比虽然气温比较相似,但是少了那种偶尔剌骨的寒意,更多的是有了一种能*息浮躁的温情与柔软。秋天的色彩是继春天的初绿、夏天的碧绿之后,从深绿转向微黄,在眼帘可及的范围之内,生命已呈饱满。远方的山与近处的庄稼构成了秋的成熟与韵味,岁月在此刻如流水潺潺,书写着淡泊光阴。秋天的风是不温不火的,在秋风抚摸下,那些金黄的色彩悄然离开树的枝头,在风中打几个旋转,温婉的和岁月道别,奔向大地又开始孕育着另一个生机。秋雨是温存的,斜斜的飞纷,没有春雨的缠绵、夏雨的粗暴以及冬雨的凄苦,行走在这样的季节,最容易使人安静,会在匆匆的步履之中思念着家,思念着亲人,那里最容易放下所有的伪装,也可以剥去勉强的坚强,这样的雨季能使人感受到博大的胸怀与上善如水的纯净。

      迷恋一座城,迷恋城里的一道风景。挟着一本书,在七月初七的日子从江南走出,在静水流深的岁月里去寻找那座青黛的山,那一份宁静致远的情感。

      推开小城的门扉,见你正用修长的指端起一壶茶,缓缓将第一道茶倒入圆润的茶盏之中,叮咚之声如空山鸣响,扑鼻的茶香迎面而来,心便有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空灵。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最新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篇

    最新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阅读结果以及可以运用的阅读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这样进行解读:

      (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该用略读的方法,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因此,从阅读方法考虑,通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教学活动展开

      教例删繁就简,通过三个颇有空间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过程:

      一是“读”。在这个教例中,“读”是作为一种点拨手段而存在的。读了三遍,从诵读到默读,任务有不同,方法在变化:第一遍是诵读,主要训练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读,主要是训练寻读、择读的能力,第三遍还是默读,读中训练想象画面的能力。读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学线条,教学简洁明了,但读得丰富饱满。

      二是“品”。学生毫无预设地边读边品,字词句段篇情感意蕴,构成了品读的精妙的角度,教学生成丰富,教学结构灵动。在读中品析,边读边品,学生你说我说,说着说着大家就弄懂了课文,说着说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见解和感受,最后老师的小结,有力地推动学生品读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记”。主要是积累丰富的课文语言。教师从文中撷取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记忆内容,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呈现出丰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干信息,增强记忆的美感,提高记忆的"效率。

      从这个教例展开的“读、品、记”三项活动,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把握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个价值。

      而这三要素被设计成三项主体活动,时间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起支撑作用,突出了阅读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了扎实的训练力度,简洁地表达出阅读教学的美。

    最新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优美,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具体表现如下:

      1、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天山。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4、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习体验

      这节课是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改进措施:

      1、在*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朗读,提高朗读水*。

      2、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尚欠到位,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3、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较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单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可更好地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最新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开精致的描写,精心地运用了比喻、映衬、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最后,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

      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经赵老师指点,我觉得受益匪浅:

      一、用教材,不能教教材。

      语文课要上得简单,课文中训练点很多,老师不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面面俱到。每节语文课上,学生能学到一点就算有收获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的好材料,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除了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以外,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写的片段,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因此,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语文圈子来看语文,用一种大语文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避免眼中“只有树木,没有森林”,“只有课文,没有学生。”

      二、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因此,教师*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启用生活素材,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的*,并将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诸如课外活动、周末晚会、体育活动、诗歌朗诵乃至上一节生动的班会课或阅读一本有意义的课外书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开始时,不要硬性规定是什么内容,只要学生写出来,哪怕是一个字,都应该给与肯定。只要学生一开始时由不会写,不愿意写,到了能写,有东西可写时,再适当地给学生提一些他们能办到的要求,循序渐进,就会达到提高作文水*的目的。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因此,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有效地防止学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因此,在教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时,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使理解与表达紧密结合,达到“知其意而得其用”的教学目的。最终,让“读写结合”更有效服务地于语文教育教学。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七月的天山》优秀教案3篇

    《七月的天山》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作业

      1、通过查字典给本课生字找形近字并组词,用生字词造句。(检查要点:注意指导书写和排版,如:皑、溅、蹄、鞍字的书写。区别形近字如:“延”与“廷”、“蹄”与“啼”等。)

      2、查阅资料。(检查要点:以查学生课本上作的相关笔记为准,督促学生为学习新课作充分准备。)

      3、说说课文主要描绘了天山哪些美景。(检查要点:看学生对内容的分解能力,一有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二有天山密林;三有天山深处的美景—野花。)

      二、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三、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四、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六、作业布置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1)用排比句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2)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骑 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美

      热 爱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课后反思: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推荐访问:天山 反思 教学 《七月天山》教学反思【10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0字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