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县发改局党课讲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时间:2020-06-1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同志们:

    今天我讲课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主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什么是共产党人正确的政绩观,另一个是怎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什么是共产党人正确的政绩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那么,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准确地把握政绩观的科学内涵。要用政治的观点看待政绩,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
    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
    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
    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把党和人民的要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发展观决定着发展方式、速度和质量,政绩观决定着领导干部的行为模式和成效。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实事、重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

    具体讲,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所要树立的正确的政绩观,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正确的政绩观要突出一个“引”字。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引领,也就是说,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校正和确立自己的政绩观,而不能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轨道。换句话说,就是领导干部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既定框架内来运作和建树自己的政绩,政绩则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实践的结果。首先,科学发展观阐明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发展,那么政绩就不能是单打一,仅仅体现经济发展这方面,而置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于不顾,更不能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去实现所谓的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阐明的发展是一种协调发展,那么就要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来统筹考虑、创造政绩,尽量减少与避免社会中的“长腿”与“短腿”现象。第三,科学发展观阐明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那么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创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政绩只有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是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才叫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当然,对于每一位领导干部来说,由于其分管工作的不同,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有全局意识,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要尽可能协调好与其他领域和部门的工

    作关系,实现“共赢”。同时,领导干部在创政绩时,既要防止不思进取守摊子,又要防止不顾民力乱铺摊子,决不能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

    二是,正确的政绩观要突出一个“创”字。

    就是依照“万事民为先”的准则创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回答好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政绩、共产党为谁求政绩的问题。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认识到,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为民造福。

    为民造福,就是让老百姓远离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就是要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开辟致富之路,不仅是给他们送钱送物解决一时之需,更要给老百姓一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让他们依靠自己长久富裕。为民造福,不仅是让群众物质上富裕,也还要让群众精神上富裕。

    坚持这一尺度,就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不能放松精神文明来搞物质文明,也不能脱离物质文明搞精神文明。

    为民造福,不是为少数几个人谋的福,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的福,也就是使全体人民群众都走上共同富裕的路。因此,坚持用为民造福的尺度衡量公仆政绩时,不仅要看他为民造福多少,而且要看他所造的福是否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为民造福,不仅要看当前为人民创造了多少财富,还要看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否今后能长期给人民带来幸福。这里就是一个长期行为和短期行为的差别,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

    为民造福,是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统一。如果为民造的福,既有利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民群众,又有利于整体,那么,这样的福才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为民造的真福。

    为民造福,还要善于为民排忧解难。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于为民造福,从古至今有很多例子可举。如:明朝官吏方克勤在济宁府任知府三年,尽职尽责,功绩显著。他使一个底子很薄、基础很差的济宁府发生了深刻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在于他能够不负职守,以“救民病”作为自己的责任。方克勤身为知府,当他初上任时,见到济宁府守将凭借权势在农时大忙季节役使万余名农夫修筑城墙,给农民加重了负担,便发出了“民病不

    救,焉用我为”的慨叹。这慨叹,就是来自于强烈的责任感。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将真情及时奏明中书省丞相,让百姓免除了劳役之苦。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生产。还是这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从民便”,在政府禁止百姓行舟之时,准许府民行舟,造成了一府百姓生活和生产的便利条件……所有这些,说明方克勤致力于解救民难的始终一贯。应当说,在方克勤所取得的一系列政绩中,为民排忧解难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生动的政绩。共产党的干部更有无数这样的例子,如:被人民群众誉为“百姓书记”和“爱民干部”的梁雨润,有句名言:“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在他担任山西省运城市纪委常务副书记5年多来,他和同事为群众化解了300余件积压多年的冤假错案和各种纠纷。群众把梁雨润看作是最亲的人。

    领导干部要想切切实实为民造福,就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只有这样,广大领导干部才能不为名利所困,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面子工程,真正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当做衡量政绩的标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

    心的好事实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有句名言:“万事民为先”,告诫我们,创造政绩,须把人民的利益摆在优先的位置。那么,这个优先的位置又是什么位置呢?对此,胡锦涛总书记讲得更透彻,“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群众利益无小事。

    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正确的政绩观要突出一个“实”字。

    所谓“实”,就是办实事、重实效、求实绩。什么是实事?就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事情,就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什么是实效?就是办的事有效率、有效应。什么是实绩?就是办的事有效益、有实惠。三者紧密相连。领导干部创政绩时,必须将三者连起来思考、安排。要做的事情,既要实在,又有实效,更要对社会、对群众有实际的好处。“实”,就是作风要务实;
    就是要以“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精神,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为群众办实事,通过办实事来凝聚民心、树立威望、密切关系;
    要呕心沥血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下岗职工再就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减轻农民负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难事上,敢于啃硬骨头,做出让群众满意、高兴的成绩来;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探索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创特色、求实效,造福于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起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的丰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实证明,那些能够心系民生,促进地方经济的振兴,为百姓的脱贫致富打下可持续发展基础的为官业绩,方可视为真正的“政绩”。我们已置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政绩不应仅仅是追求gdp多少,基础设施投资多少等。领导干部应该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摒弃摆花架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定脱离实际的超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只顾眼前的虚假繁荣,不求劳民伤财的虚假政绩,存实心,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把这些事办好了,政绩也就自然地体现到了老百姓身上,成为领导干部为老百姓谋的实惠。

    (三)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的重大意义。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

    然要求。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干出实绩、造福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干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扎实的政绩,才能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先进文化的进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相反,在错误政绩观支配下干出的所谓“政绩”,也一定是与“三个代表”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改革开放以来,广大领导干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他们是真正的“三个代表”。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干部并没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去做,在不正确的政绩观支配下,有的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追求高指标,铺摊子、上项目,其眩目的数据中隐藏着经济危机;
    有的摆花架子,大搞“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其靓丽的表象遮掩着腐败。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党的建设的需要。领导干部是一个地方的当家人,作为执政党来说,就是整个国家的当家人。这个大“家”如果当得不好,同样有被撑下台的危险。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会促使领导干部时刻想着努力创造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就会引导领导干部用辉煌的政绩在人民群众中树

    立良好形象,从而获得人民一如既往的拥护与支持。北京军区原给水团团长李国安为草原牧民打了125眼水井,他为党立下了无字的功德碑,而草原牧民却为给水团立了有字的功德碑——牧民立了7块碑,赠送了125面锦旗和10多块匾,还四处奔走相告,过去他们热爱的共产党和解放军又回来了。同时,领导干部在正确政绩观引导下创造佳绩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有许多新的情况,要创造新的成绩,就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而探索新思路、新举措的过程,也是提高领导干部各种能力的过程。由此看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关党的历史使命与执政能力。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最大、最现实的政绩,是可以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绩,是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政绩。今年年初的党代会上,区委也提出了全区经济社会战略大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要靠领导干部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去努力奋斗。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同党员、群众一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能使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因此,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关人民的幸

    福、国家的兴衰,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领导干部本人的成长和命运息息相关。实践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为官之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领导干部有了正确的政绩观,就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如果政绩观错了,就会为个人私利,沽名钓誉,搞虚假政绩,不仅会贻误党的事业,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会妨碍领导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一个不能出政绩或者只知道为己创“私绩”的干部,即使暂时得到了提拔重用,也不会长久,一旦暴露,必然身败名裂。如中央纪委查处的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腐败案件,这个人不仅经济上贪得无厌,而且政治上蜕化变质,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腐败蜕变的典型,是一个政治野心膨胀,为升官不择手段的典型,为追求所谓的个人“政绩”,大肆举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1995年9月,为迎接在阜阳市召开的全国农业发展畜牧业座谈会,他特意安排到蒙城等地参观。王怀忠特别指示这个地区的领导干部,在参观途径的10个村的路边,要求所有农户都要建统一样式的牛棚,每个牛棚约花费400元,牛棚里的牛不够,他就让到附近的村借用。据初步统计,王怀忠在阜阳搞的几大“形象工程”,至少透支了阜阳市未来10年的财力。老百姓怨声载道,王怀忠也被送上了审判

    台。所以,领导干部要想有更好的发展,要想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客观规律,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实际去创造利国利民的政绩,才能获得上级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上级组织与人民群众也才会放心地将其推举到更重要的岗位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战略大发展的需要。区二次党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我区经济社会战略大发展的宏大构想,描绘了我区今后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蓝图,这就是我区最大的政绩。战略大发展是要突出发展的全面、长远、协调与可持续,是一种理性健康的发展观,这就更需要我们各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客观分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扎扎实实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否则,我们的宏伟构想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四)克服几种错误的政绩观。

    一是片面的政绩观。就是:“政绩不政绩,主要看经济;
    经济要上,其他都让”。有人把政绩同经济发展的指标简单划等号;
    外地有的地方曾专门作出规定,凡是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乡镇书记和镇长可提拔为副县级,而产值增长率不到两位数者,则不予提拔,甚至降级。于是,“经济要上,其他都让”的口号就喊出来了;
    于是,一些挥霍浪费的腐败现象挂上

    了招商引资的招牌;
    于是,三陪小姐、卖淫嫖娼等“黄祸”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名目下粉墨登场;
    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了一己的“政绩”不惜浪费资源,甚至超量挥霍资源,并不惜污染环境,牺牲地方的长远利益,牺牲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使一些山清水秀的村镇成了“癌症村”、“污染村”。

    这与其说是为民造福?不如说是为民造孽。

    二是单纯数字的政绩观。就是:“政绩不政绩,主要看统计”。经济指标难完成,统计表上出政绩。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表达自己创政绩的雄心,往往在年初头脑发热,盲目提出一些好大喜功的经济指标。但由于制定的指标脱离实际,到年底经济指标还差一大截,怎么办?于是便打着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争名誉的幌子,暗示甚至怂恿下级虚报、瞒报,在统计表上做手脚,搞“上边要,下边报,准不准,天知道”的

    “注水政绩”;
    或者干脆耍数字游戏,口袋里装着几套数字,汇报成绩时是一套数字,要钱要物时是一套数字,新闻宣传时是一套数字,上缴利税时又是一套数字。安徽省前副省长王怀忠有一个很“出名”的政绩观:“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那么,怎样才能让领导看到政绩呢?王怀忠的招数就是“官出数字”。早在他担任毫县县委书记之时,有一年毫县乡镇企业产值只有几千万,为了让上级领导看到他的“政绩”,善于“变魔术”的王怀忠大笔一挥,上报的材料中产值就变成了几个

    亿。这个“政绩”很快就成了安徽省的典型。而在他任阜阳市委书记时,有一年阜阳市上报的财政收入竞高达四百多亿,在阜阳县则出现了纳税人为秦始皇、克林顿、叶利钦等古今中外政要名人的假纳税发票。三是短期行为的政绩观。就是:“政绩不政绩,主要看任期”。一些领导干部为追求任期内政绩的显性效应,急功近利,不惜杀鸡取卵、吃子孙粮。有在其位者,或将晋升或将退职,都指望抓几个影响大的项目,为自己立几块碑;
    而继任者又想“新官上任三把火”,争上几个像样的大工程,证明自己的能力与魄力,力求任期内搞上一些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门面工程。于是,他们竞相追求短期内能表现成效的“快变量”。在这种比赛中,一些领导干部不惜牺牲本单位或本地区的长远利益,搞掠夺性经营和生产,三年、五年后一走了之,包袱甩给银行,责任集体承担,难题留给后任。这种任期内的短期行为与其说是政绩,不如说是一个隐患、一种劣绩。四是形象性的政绩观。就是:“政绩不政绩,形象摆第一”。一些干部好大喜功,专搞能够树碑立传的“形象工程”,专栽便于上级领导察看的“路边花”,或者是“献礼工程”。1997年开工建设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移民吊庄闽宁镇,由于镇领导先后两次不切实际地搞“献礼”

    建设,不仅使镇政府背上了700多万元的沉重债务,还害苦了从西海固干旱山区搬迁来的贫困移民。第一次“献礼”是在1998年。当年为了迎接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宁夏把

    闽宁镇移民吊庄建设确定为“献礼工程”。镇领导为给大庆添一份喜气,在没有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要求施工单位对一些规划项目超额、超标准进行建设,结果一下子欠债429.77万元。第二次“献礼”是在xx年。闽宁移民吊庄原名闽宁村,属西吉县政府管理,2000年9月移交属地永宁县管理,xx年改称闽宁镇。难以理解的是,西吉县派出的管理者为“献礼”捅下的黑窟窿还没堵上,永宁县派出的新管理者又以给闽宁镇挂牌仪式“献礼”为名,大兴土木建新政府办公大楼、修宽阔的镇中心街道,再添新债300多万元。闽宁镇政府大院装有电动大门,新办公大楼也很气派,但由于缺水,厕所常年上锁,镇里后来不得已又在楼下盖了座简易厕所。而在镇政府旁边宽阔的中心街道上,即使大白天也少有行人。改善办公条件和集镇面貌固然当紧,改善百姓的生活更当紧。而据一些知情者反映,xx年,就在时任镇领导忙着搞“献礼工程”的时候,全镇还有上万群众却连饮水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闽宁镇有两个村近4000亩耕地灌溉困难,宁夏扶贫办曾拨付180万元计划修建一座三级扬水工程,谁知镇上却从中挪用30万元用于办公大楼建设,致使这一本应在xx年9月交工的民心工程工期一拖再拖,至今也没有完工。当地农民满腹怨气地说,西海固干旱缺水,我们才举家搬迁到了这里,可到现在也没有盼到水。吉林省柳河、梅河口等县市部分乡镇围绕国

    道、乡道修建“路边政绩”工程,且相互攀比,花样翻新,引起广大农民的不满。303国道从吉林省梅河口市进化镇谢家村通过。路边每户农家院内都矗立着同一规格的铁制玉米仓,很是精致,约有七八十个,远远望去非常壮观。这么多用钢铁铸成的玉米仓在农村十分罕见,可是进村子一看就真相大白了,原来只是在临近公路的第一排农家才有铁制的玉米仓,从第二排往后仍是普通的木制玉米仓。据了解这种铁制的玉米仓造价要4000多块,每户农民要出600多块,真是劳民伤财。

    上面列举的错误的政绩观和一些例子,可能离自己很远,但是为我们敲敲警钟还是很必要的。

    (五)出现错误政绩观的原因。

    不正确的政绩观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带来的后果一致,必然导致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滋生和蔓延。一是图虚名,招实祸,误党误国。它妨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造成人、财、物和宝贵时间的大量浪费。二是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干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加群众负担,必然引起群众反感,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虚假政绩,必然会

    诱发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错误政绩观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即某些领导干部对政绩观认识的偏差:一是把政绩作为晋升的台阶。他们从心里认为,政绩主要是给上级领导看的,因此创造政绩时,不是看群众需要不需要,而是看上级领导看不看得到、高兴不高兴,“形象工程”、“路边花”工程即由此而来。二是把政绩视为“私绩”。这样的人创政绩就是谋私利;
    三是只把有大影响的事情视为政绩而拼命干,而把访贫问苦解决百姓困难的事情作为小事而不去做。

    客观原因,即上下左右环境中的一些潜规则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偏差。回顾一下历史,中国对官员业绩的考核、评估,其演变轨迹并不复杂。例如,改革开放前,也就是文革时讲“又红又专”,现在演化成“德、能、勤、绩”。这两大体系涵盖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政绩观。“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衡量一个好官员、好干部的突出标准,更多地来自于政治层面,看他是否“根红苗正”。家庭出身和社会政治关系,往往成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内容:只要出身“红五类”,不好也好,不行也行;
    只要出身“黑五类”,好也不好,行也不行。而从“德、能、勤、绩”几方面考察干部,虽然很科学,而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

    出现一些偏差,更多地偏重经济方面,一系列考核政绩的指标跟相关的经济量化指标、与官员的升迁奖罚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一些干部心目中,“德、能、勤、绩”中的“德”

    和“勤”都成了虚的;
    “能”和“绩”则量化成一个个经济数据。这是客观上造成的干部政绩观失偏的一些原因。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的政绩观

    政绩观关系到我们的工作能否做实,关系到干部有没有实干精神,对我们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对领导干部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有些领导干部,如我们熟悉的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他们之所以能够为党为国为人民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因为他们心中树立起了正确的政绩观;
    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愿意实干,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热衷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甚至走上腐败的不归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政绩观出了问题。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根本,就在于广大党员干部在灵魂深处能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的问题,如果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摆的正,就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否则,就会树立错误的政绩观。所以,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改造我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官先要学做人,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

    创造政绩是领导干部的事情,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既有其职务的规定性,即“在其位,谋其政”;
    也有主观的引导性,即个人的思想深处让其创造什么样的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很多时候,职务虽规定某职该谋什么政,为官者也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但在实际中却大违其道。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当官的都熟知一句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什么偏偏出了那么多贪官污吏?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出了问题,没有把“为民造福”铭记在心里。所以,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在领导者心里确立从政道德,领导干部要先学会怎么做人。

    做官先做人。这就是说,要当好一个领导,要创一番事业,就要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中国传统德政思想,非常重视官德修养,把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德政”得以实现的前提。

    古人云:“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然古人要求的官德,与我们今天要求的从政道德相差甚远;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为官者官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其领导活动。党的领导干部要修的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从政道德;
    要做的“人”,就是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解决“当官为什么,现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宣告没有一党之私,要代

    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如果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够坚持把自己“锤炼”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做到“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和政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那么,他们就不会受任何错误政绩观的影响,就会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求领导干部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的紧迫问题就是关系重大的政绩。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

    第一,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把求真务实精神落到实处。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这是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城乡收入差别还较大,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这是

    “真”。面对这样的“真”,我们所务的“实”就是从政治的高度和保持稳定的大局出发,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党和政府的根本任务。当前,我们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在新的形势下,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必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第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使改革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党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这是

    “真”。我们要务的“实”,就是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切实把改善人民生活的工作抓紧抓好;
    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

    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利益,使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奋斗。

    第三,关心困难群众的疾苦,帮助群众尽快走上富裕之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众谋利益,因为他们最困难,目前最需要帮助。党政干部要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摆脱困难,使他们安居乐业。积极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要给予支持;
    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们还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尽快地使全区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要坚持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

    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改善人们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第四,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越是形势好,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越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如果是弄虚作假,搞花架子,对自己可能有一时一事之得,但对老百姓必然是无一利而有百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埋头苦干、务求实效,不搞没有实际效果的虚政绩,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做欺上瞒下的表面文章。

    (三)坚持科学的用人导向,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用人机制

    正确政绩观与错误政绩观哪种更有市场,与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有很大关系。试想一下,如果认认真真抓落实的人、辛辛苦苦干工作的人、扎扎实实作贡献的人而不擅言辞,不爱表现,不好宣传得不到重用;
    而那些善做表面文章、敷衍塞责、拍胸许愿,却从不下真工夫抓落实、干事业的人反倒得到重用,那么谁还愿意下工夫去往实里做呢?谁都知道喊口号容易,干实事难。如果喊口号能够得到与干实事一样、甚至更多的好处,那谁还愿意去实干呢?有的人之所以不

    愿意干实事,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一个基本的前提就在于,他们可以从中取巧,从中获利。所以要促使广大干部把工作往实处做,我们也要在用人导向上下工夫,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用人机制,使那些真正干实事的人得到鼓励、得到重用;
    使那些不干实事的人,不仅得不到好处,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这样,正确的政绩观就会在我们的干部头脑中扎下根来,错误的政绩观也就会被摒弃。

    (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定和任用的标准和程序,从制度上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

    教育是使人在心里建立起一种“自律”机制,而相关的制度则是对干部进行外在约束的“他律”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制度建设不可缺少。如邓小平所言,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
    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好的制度可以“逼”

    着领导干部去创政绩。如果制度规定:不搞“无过即为功”?谁在其位没有创出政绩或政绩平庸,谁的位置就可能不保。这种情况下,谁敢浑浑噩噩混日子?且不说建大功、立大业,至少得保住自己的位置啊!所以,应该肯定的一点是,在制度上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定和任用的标准和程序,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保证。科学地衡量、考察和评定政绩,依据政绩制定合理的提拔、任用或撤免领导干部的标准,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干部任用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

    xx年中共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其中关于衡量干部的基本条件及对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考察,都把政绩的考察摆在重要的位置。而且,这个《条例》

    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交流回避、辞职降职、纪律监督等各个环节,从程序上都做出了严密的规定,对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那些庸才、贪才的晋升之道。而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
    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是: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的情况;
    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法执政的情况;
    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
    保障党员权利的情况;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
    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
    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此外还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等。这些制度在实际中如果真正得到过硬贯彻的话,是完全可以促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在“他律”的约束下,扎扎实实地创造一些经得起检验的政绩来的。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各项工作抓在实处

    区党代会和人代会把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讲的非常清楚、详细了,其中的核心是:坚持以城市化为龙头,以富民强区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的协调发展,全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并确定今年要加大投融资改革力度,确保筹融资6亿元,加快“七路、一河、两沟”的建设,为城市化发展奠定基础。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一产,壮大二产,大力发展三产,构建相互协调、符合我县特点的产业体系。一产重点是围绕板栗、西洋参、冷水鱼、肉鸡四个主导产业,加快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快产业化进程。二产重点是把汽车和食品饮料两大基地壮大起来,同时引进培育高新技术、生物制药、电子等新兴行业。在三产发展上,坚持以旅游为龙头,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和红螺文化,培育龙头旅游项目,形成优势品牌。同时,大力引进娱乐、金融、会展、结算中心、咨询、保险等新型业态,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和康体休闲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区域服务功能,壮大区域经济实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是:努力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居民化。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发展产业,加快农民从一产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步伐,以减少农民数量来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深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使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并轨;
    三是

    认真研究农村的土地确权、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新的合作组织建设问题。积极探索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征占与农民长期受益的关系。

    这些目标和具体措施的确定就是在正确的政绩观的引导下,符合我区实际最大最正确的政绩,符合我区的长远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目标确定好,其关键在于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根据我县战略大发展的需要,充分研究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区委区政府为实现这些目标也在努力抓落实,最近召开了半年经济分析会,对下半年工作作了安排,各单位要抓落实上下功夫。

    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把狠抓落实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要求、一种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来坚持,作为党的重要内容来强调。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成功,抓得不紧,等于不抓。”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凡事都要“落到实处”,江泽民同志告诫大家:“我多次讲过要落实、落实、再落实,因为这是做好一件事的重要环节。”这充分说明了抓落实的重要性。我们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在全区形成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的风气,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抓落实要坚持与时俱进,不唯书、不唯上、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抓落实要提倡和鼓励谋大事、干实事,反对无所用心、无所作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抓落实必须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抓落实要强化责任。凡事讲究认真,严明责任,才能抓好落实。对每项工作,都需要将责任分解到岗、具体到人,使每件事都有具体的人专门负责,形成多层次抓落实的目标体系和岗位责任制。

    抓落实,就是积极倡导重实际、鼓实劲、谋实招、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以勤政为民、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效能革命”,整合机关管理资源,优化机关管理要素的机关管理行为,改善机关运作方式,真正解决机关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进步,在人民群众对机关工作的满意度上有所提高。

    最后,希望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最强的敬业精神,扎扎实实工作,团结拼搏,

    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开创我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战略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树立正确 大力弘扬 政绩观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