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上海市江西中路小游园_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

    时间:2019-01-2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接着,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随后,教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引出“推敲”的典故。)
    师: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读读,注意读出古诗的味道啊。
    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
    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出示这几首诗)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题目都含“不遇”这两个字。
    师:有意思。谢谢同学们的发现。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为什么他们要把“不遇”记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
    师:然而,我和同学们却在这里相遇了。这也是人生难得的。愿我们的相遇能够留下些什么——上课。

    一、与文字相遇

    师:同学,你好!
    生:老师,您好!
    师:多么有节奏的问候,像音乐一样动听。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跟着叶绍翁一起——(学生答“游园”)
    师:在游园的路上推敲推敲这——(学生答“不值”)
    师:“值”,按教材中的解释。意思是——(学生答“相遇”)
    师:“不值”呢?(学生答“不相遇”)
    师:用两个字概括?(学生齐说“不遇”。老师板书)
    师:雨过天晴,咱们和叶绍翁一起乘兴游园,在“不遇”中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
    师: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理儿是一样的,该怎么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节奏地读)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游园的路上,遇到了——
    生:苍苔、柴扉,还有红杏。(学生依次说出,教师让他们再把这几个词读一下)
    师:同学们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这些景物。结合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了解。
    生1:“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种门。(学生答完想坐下去)
    师:喔,请你站起来,判断一下,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该生判断是后两扇门)如果前面的两个不是柴扉,请你用个词形容形容这扇柴扉。
    生1:简陋。我觉得这扇门很简单、很简单,就是再普通不过了。
    师: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多么简单、朴素。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这是一扇特别的柴扉。
    生2:“小扣柴——扉——(重音,并拉长)久不开”。(教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
    生3:我知道苍苔是—种绿色的植物,苍苔的“苍”指绿色,“苔”指苔薛。它一般长在石头的缝隙和潮湿的地方,很滑。如果你站在这个地方的话,很容易跌跤。(教师连连点头,表示赞成)
    师:嘿嘿,生气吗?
    生3:不生气,好玩、有趣,很有生趣。
    师:多会说话,有趣,还加生趣。那是因为它给我生活带来了——(生:乐趣)
    师:只要春雨绵绵,潮湿的天气就会有苍苔。(出示两张图片)看这幅,一路上,石子中间隐隐约约的一点绿,从石缝里钻了出来;再看这幅,沿阶而上,因为春雨,绿了一地。“低看苍苔色,欲上人眼来。”这两幅图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4:我觉得春天来了。
    师:这么普通的小植物,却将春天的生命唤醒啦。你会这样感慨——(学生:哇,春天一好美啊!)
    师:(缓缓地)那就请你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大家吧。
    生4:(轻轻地)“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一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老师还在拖音,“苍苔”拖得很长,学生已读完)
    师:我还没看够呢,你们就看完了!(学生心领神会,重新读了起来)
    生5:我说说“红杏”。它一般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师:春天的什么时候?
    生5:清明节。
    师:清明节都晚了。
    生5:初春。
    师:看呐,(一边出示课件,一边吟诵)“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的时候。学子们抬头望着那杏花,这给他们带来希望。杏花也叫及第花。于是,诗人笔下就写出了许多赞颂杏花的诗。和叶绍翁是好朋友的陆游,他一生的名篇佳作好多,

    其中,也赞红杏,让我们也跟着夸夸吧。
    生6:“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生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学生美美地读起来)
    师: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杏花。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读略)
    师:抬头,那红杏,将春天的生命——
    生:燃烧。
    师: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想说的是“照亮”。(笑)你们看,游园所见的都是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春意盎然!
    师:好啊,你用成语来表达。
    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古筝响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的同时,学生通过刚才的感受读得比上一次好)

    二、与文学相遇

    师:这就是我们的游园所遇。这样的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诗人又对他们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看出来?
    生:是“怜”字。(学生读这个字,教师板书该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哪些词句,饱含了对这些景物的“怜”?(学生在音乐中静静地读、画……)

    1.品怎么“怜”苍苔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这句“怜”就能够表现出来。
    师:怎样讲?
    生:“怜”就是爱惜。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嫌”,为什么换成“怜”呢?
    生1:嫌,你就会想到嫌弃。作者刚刚开始用“嫌”好像瞧不起人,觉得他可能在嘲笑这些苍苔,或者不喜欢来游园,所以诗人不应该用“嫌”,应该用“怜”。这样,才能体现出对苍苔的喜爱。
    师:你怎么这么了解诗人的心哪!用了“嫌”,不仅是说园主人,好像诗人也嫌苍苔。还有,因为这个“应”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大概,

    园主人是嫌弃我,怕我踩了他的苍苔。这是一种揣测、一种猜度,但是不管怎样,最后还是用了一个“怜”字。
    生2:觉得很有亲近的感情,意思
    全都变了,味道自然就变了。
    师:“怜”用于今天,我们会想到“可怜”。这和“可怜九月初三夜”一样吗?
    生2:不一样,诗中的“可怜”就是可爱、喜欢……
    生3:他舍不得“踩”苍苔,我从这个“印”看出来“怜”苍苔。既然同学说的这个怜是“爱惜”,那也就是说有爱,也有惜了。
    师:可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有点担心屐齿给苍苔留下——
    生3:印子,还有一点心疼的感觉。所以,觉得怜惜。
    师:诗人珍惜苍苔,用“印”而不用“踩”。你想说——
    生3:也许诗人还想在苍苔身上留下点儿印记,而不是踩,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吧。(掌声)
    生3:我想,诗人为何穿屐鞋?一是怕滑,他怕自己摔一跤,更重要的是屐齿少,印儿就少。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叶绍翁穿着屐齿,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李白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样的诗句。所以,作者也要穿木屐,自然地打扮,轻松地游园,表达的就是这份心情。
    师:所以,这“怜”那可是别有几番滋味哦。孩子啊,你给我们走走,怎么走就怎么读。(指着一个学生,笑)我们来听听,这“印”中既有喜爱。还有怜惜的滋味儿。
    (该生踮着脚小心翼翼地走向老师)
    师:嗯,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穿着袍子啊,拎着衣角啊。(教师模仿学生动作)瞧瞧那动作,看见没有啊?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学生读,略)
    师:他走得慢,要是我的话,那印啊,哎哟,(做难以下脚状)这个脚啊。
    (另一个学生走向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
    师:你走得挺快,还跳着走,这是为什么?
    生: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踩得快,印就少,还浅!
    (学生读,读得特别轻)
    师: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写的诗。那日,叶绍翁看到陆游笔下的春雨过后的杏花,他偏偏不写春雨,而写春雨过后的苍苔。这情也是一个——(学生答“怜”字)。
    师:(深情地)让我们把这个“怜”,小心地放在心里。

    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的时间。可以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游记了。可古诗仅是几个字。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今天我们回到诗里去推敲,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我们会从自内心产生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2.悟怎么“怜”柴扉
    生1:对柴扉的“怜”,我从这个“扣”字中能体会出来。
    师:“扣”的意思是——
    生1“敲”。
    师:我可想起来了,刚才韩愈说用“敲”啊,那咱就把“敲”送进去读读吧!
    生1:“小‘敲’柴扉久不开。”我觉得小“敲”和小“扣”,小“敲”读得不顺,小扣“读”得顺。那首诗中用“敲”好,这首就不合适。
    师:(指着另一个学生)你笑什么?
    生2:我觉得用“敲”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爱惜柴扉,“扣”相对来说比较轻,得用“扣”,不能用“敲”。
    (师生做动作体会)
    师:你看这位女同学的“扣”,刚才用手背,现在用手心。同学们就和她一起来扣一扣。
    (师生做动作)
    师:“小扣”是——
    生:轻轻地“扣”。
    师:注意,这个“小”字儿,还想起了一个成语,叫——
    生:小心翼翼。
    师:来吧,让我们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扣柴扉。
    师:你扣了多久?(指一个学生)
    生3:扣了很长的时间了,久得都记不住时间了。
    师:同学们,我们来给她伴奏,咱们帮着她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扣”。我们就来体会你扣的时间的长久。(学生读,略)
    师:虽然我性子比她急,但我还是要耐心地扣、小心地扣、轻轻地扣,尽管时间那么久,我还要扣(教师做手势,一扣一扣,很有节奏,一边“扣”,一边朗读)
    师:又想起了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学生齐说:心弦)。
    师:就这么扣啊,扣出了对园主人的——(学生说:尊重)。
    师:对啊,也扣出对春天的——(学生说:喜爱,热爱)。
    生:对春天的虔敬,不忍心打扰它们。
    师:这是怎样的“怜”啊。可见,用这个“扣”字,体现出喜爱中的怜惜,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3.赏怎么“怜”红杏
    生1:我从“出”中看出红杏从墙头翻出来,了不起。
    师:“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师:他会推敲,由“出”想到了“关”。我们一起看看“关”与“出”。(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比较比较,“关”与“遮”有什么不同?
    (学生纷纷说对这两个字的认识)
    师:你越使劲关我,我就越想——(学生齐说:出来。)
    生2:这样就显得“我”这枝红杏特别有力量,了不起。
    师:所以哦,在清华大学的钱钟书先生认为: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尽管叶绍翁的诗只留下三首,然而仅用一个“关”字,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
    生3:如果没有“关”的话,红杏就像野花一样,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所以这一“关”,就显得红杏特别的富有魅力!
    师:不仅美丽,还有魅力,所以亲爱的同学,读这句。
    (教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读得很有力量。)
    生4:杏特别的地方,还有一个“满”字。
    师:既然这样,请你来找找,春色满园的“满”和哪个字相对?
    生4:一枝红杏的“一”。因“一枝红杏而“春色满园”。
    师:既然说春色满园,难道这一枝红杏就能说明?(学生说“不能”需要好多)既然如此,红杏越多不更能说明春色满园吗?让我们把这句改一下。
    生:“三”枝红杏出墙来。
    生:“十”枝红杏出墙来。(全场大笑)
    师:越多越好啊,那十枝、百枝更能说明满园的春色啊,干吗就这一枝?前后桌再讨论讨论。(学生讨论)
    生:这里用“一”好,越少越好!越少就是越多!
    师:那“一”就是“满”?我想起了老子说的——
    生:(在老

    师引导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一”就是“满”。
    师:难怪后来,这一枝红杏被后人概括成一个成语叫“春色满园”。把这两句连起来,让我们再次体会体会这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
    红杏的特别的爱!(读略)

    4.和红

    杏对话
    师:就这一枝红杏,让我们想起“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美丽,又让我们想到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
    生:盎然(其实老师想让学生说“闹”)。
    师:闹!(听课老师笑)盎然也就是“闹”。我们就来闹一闹吧。
    师:你就是这冲出墙外的那枝红杏,我要和你说说话(师高举手)。离我最近的这枝红杏,总爱探出头来和我说话。(来到一名举手的同学面前)
    师:红杏,你好!你在园内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在园内看到了杨柳啊、小草啊,他们都说外面的春色更加漂亮。我已经按捺不住激动,想走出这堵墙。
    师:于是,你就出墙来了,是吗?哦,也感谢园内的植物这样关不住你。既然你出来了,我就问问你,在园外。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1:我看到的春色比园内更多,(学生语塞,教师指板书),有苍苔、柴扉。
    师:还看到了——
    生:全都是春色。因为我有梦想,我很想出到墙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就出墙来了。
    师:你不满足于园内的生活了。你有渴望,你有梦想,加上你的毅力,就实现了你的——(学生说:梦想)。
    师:祝贺你,你们(指其他同学)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现在请红杏出来,你们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学生问,教师相机点拨)

    5.和园主人对话
    师:园主人也来凑热闹。我呀,就是这园主人,你们哪,就是叶绍翁。叶绍翁们哪,你来游我这园哪,看到了这么多的景,又有这么深的感情,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具体地告诉我这个园主人。当然,我也希望你像刚才那样,可以避重就轻,可以模仿创造。所以,请叶绍翁们具体地讲给我这园主人听听。
    (播放出示:园主人啊,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园主人啊,你知道吗,我穿了木屐鞋来游你这个园子。不过,我还是害怕我的屐齿留在苍苔上。我很怜惜你的苍苔,你知道我是怎么走的吗?当我小心翼翼地来到你的门前,轻轻地扣你的门,可你就是不给我开门。我又舍不得,怕把你的柴门敲坏,就在那等啊,扣啊。你虽然没有给我开门,可是那满园春色,哪里关得住啊!
    师: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生笑)春色满园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

    6.回到“不值”
    师:红杏真的会说话?我们真的听到了园主人和诗人的对话吗?(学生摇头)
    师:那我们怎么能感受到呢?(学生说:想象出来的)
    师:原来只要心里有,想象园子有多热闹,园子就有多热闹;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园子还是这座园子,柴门还是没有打开,压根儿我们就没进园子,压根儿我们就没见到园主人。原来心有多大,园子就有——(生:多大);心里所想园子多美,园子就有——(生:多美)。
    师:只不过我们都把这些热烈、热闹,通过美好的想象留在了心中。就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憧憬和想象,深深地留在心里吧。
    (播放课件,古筝曲再次响起,学生诵读古诗,读得很轻、很静。最后一句读了好几种语气。)

    三、与文化相遇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让我们永远把这枝红杏藏在心里。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还有必要进园子里去吗?还有必要见园主人吗?(学生说:没有必要了)
    师:为什么?请你先读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说说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
    王子猷(you)居在山阴。某夜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举目四望,皎洁明亮。于是,他在雪地上来回地走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老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shàn)县,王子猷马上乘船出发。船行了一夜才到剡县,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前,王子猷竟然连门都不敲,转身就回去。旁人问他原因,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备注:《世说新语》中的名篇,“雪夜访戴”的典故。王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子)
    生:因为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进园?
    师:哦,这句话,你根据哪句来的?
    生:《雪夜访戴不遇》的最后一句。我觉得这与《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已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叶绍翁也觉得自己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
    师:哦,谢谢你,你发现了。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这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不遇中,我们却发现不知中的有知、不可能中的可能。正如王子猷游访戴安道一样,我在路上已经获得了最美的精神享受,所以——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

    尽而返,何必进园?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见园主人?
    师:原来这“不值”中还有一份舍不得、不忍的意思。他呀,想要把这美好的想象和精神上的享受,永远地留在了心中,所以“不遇”中是有——
    生:遇!
    师:(板书)亲爱的同学们,人生啊,可遇不可求,生活中、人生中不就是如此吗?所以,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诗题。游园虽不值,但——(指板书)
    生:不遇中有遇。
    师:所以,不值就是——(生:值!)
    师:那就让我们荡起让我们欢快的双桨,歌唱起来吧。(老师和同学们把《游园不值》填进《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中,唱诗!掌声响起来。下课。)

    评析
    不管是现场观摩还是阅读以上的教例,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上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犹如醍醐灌顶般的给人以诸多的启示和思考。这课的优点和特色是多方面的,在如下方面尤其突出:

    一、凸显“主题教学”的特色

    教育部师范司新近组编出版了一套“教育家成长丛书”,其中就有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主题教学已成为了“教育家”窦桂梅鲜明的教学风格之一。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这里的“主题”主要是文化主题,正如她所说,是那些链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就本节课来说,围绕着“不值”这个话题,引出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等,除了古诗,

    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窦老师运用“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不遇”,这当然首先是从词义上理解什么是“不值”,这是属于“文字”的层面;教者所创设的“主题教
    学”更主要的是“文化”方面的,特别是引用了王子猷游访戴安道,本来是“乘兴而行”,最后却是“兴尽而返”未进家园,借此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本诗的意蕴。其后设计的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关不住的“红杏”,想象出墙前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叶绍翁与园主人进行对话,这些极富创意的设计又进一步地加深了他们对诗意的感悟。本课的教学就是这样通过文本的“不值”和这么多的“不遇”提炼出这样的一个文化主题——虽“不值”,然而却“兴有所值”;虽不遇,可是却“另有所遇”,获得的是另外一种美的精神享受。由此看出,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绝非是简单的把几首(篇)诗文组合起来力量均分地讲解而已,它其实也蕴涵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反过来说就是“万物而三,三而二,二而一,一以言道”。可见,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是有深刻内涵的。

    二、体现阅读教学“三品”的特征

    “品词、品句、品读”——这“三品”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对词语的品味最主要的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即通过置换词语进行比较和推敲,以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教者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就多次运用此法进行品味词语:
    作者先前曾写成“应嫌屐齿印苍苔”,而后为什么换成“应怜屐齿印苍苔”?为什么用“应怜屐齿印苍苔”。而不用“应怜屐齿踩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扣”换成“敲”好吗?为什么?
    “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与“遮”有什么不同?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一枝”是不是太少了?改成“三枝红杏出墙来”或者“十枝红杏出墙来”又怎样?
    上述的字词品味推敲并不是老师把自己感悟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亲历“过程”,掌握“方法”,让他们在词语的比较、推敲与遴选中理解、体味、感悟出语词运用的隽永和精妙。古人作诗注重“炼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而今我们读其诗句,当然也应对其字词进行品味,只有“语语悟其神”了,朗读时才会“句句出真情”。从这节课中可看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词句含义进入到“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的情境时,才会在古筝的乐曲声中动情地朗读,读出春天带给他们的愉悦。这一教例也再次提示我们,诗文教学要注意处理好悟语和悟情的关系,品词时悟语有多深,品读时悟情就会有多深。

    三、展现别具一格的“师情话意”

    诗是抒情言志的,只有灵感顿生、激情奔涌才会笔端流诗,因而,诗人多为感情丰富且多善感之人。作诗如此,读诗也理应如此,作为教师教诗就更应如此。窦桂梅就是这样一个极具诗人气质和情感的人,她把自己融入诗句的意境中,把作者的感情、诗句的意境和自己的感悟融为一体,从她的体态语和口头

    语中径直地流泻出来——她那丰富的表情“步移景换”,她那看似夸张的步幅和手势实际上又很符合这位“东北妹子”的性格和诗的情境。她上的是一首诗,其实她口中流出的就是一首首的诗——这节课中她引用了不下于10节(首)以上的诗句,如“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经典诗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无疑使这节古诗课更具“诗情”;而她那极富感染力的解说和描述极富诗意,例如“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啊”。这些话语如果按诗行来排列,其实就是一首现代的抒情诗。在“与园主人对话”的教学片段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她又即席地吟出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的“打油诗”。这样的“脱口秀”既显示出了教师的诗才,又使得这节课的诗情更加的浓郁。教师教诗首先就应具有诗人一样的感情。要体现这样的“师情”,我们教师的话语就应该是具有诗意的。要达到如此的“师情话意”就必须经历百日磨砺,厚实文化底蕴。诚如窦桂梅所言,要“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
    作为教育家的窦桂梅。近年来她提出如下一些教育理念:
    强调“三情共振”——课始情生。课中情浓,课终情未了。
    为师追求“艺术三美”——语言美(追求教学语言的美丽而生动),视觉美(美的体态语、美的板书和版画等),空灵美(深刻的、理性的、意犹未尽的、见叶知秋的美)。
    引导学生“三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努力体现“三个维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
    亲爱的读者,当你阅读完上述的教例,掩卷静思,细细品味,这节课不就是窦桂梅“三情共振”“艺术三美”“三个超越”“三个维度”的具象诠释吗?我想,是的。善教者,是优秀教师;善教善思且善于理论的提升,这样的人才是教育家。窦桂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推荐访问:游园 相遇 路上 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 相遇在路上诗歌 扶贫路上与你相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

    推荐访问

    增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经验交流:党建赋能激活“新引擎” 综合行政执法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 县教育体育局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守正创新向未来 在机关青年干部座谈会上发言:自信自强勇担当 县纪委监委开展“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 局2024年上半年全面从严治党形势分析报告 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 在全市物业管理工作专题推进会上汇报发言 2024年上半年发展党员工作总结 县教育体育局2024年上半年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促进党建效能提升 经验交流:科学规范党建领题 在“金秋圆梦爱心助学”暨“希望工程圆梦... 统战部在全市机关党建工作年中推进会上汇... 在2024年全市党校学员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 守规矩”主题党日活动上党课讲稿 部长在组织部机关党支部“学党纪 县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发挥... 某局领导干部2024年上半年落实全面从严治... 基层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心得体会:奋力奔跑逐浪前行 关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市农科院在2024年全市机关党建工作年中推... 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问题整改工作总结 党支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报告 卫健委在2024年全市法治政府建设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