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语文教学情境构建_“尊严”在“三读”中构建──对语文教学中倡导“无痕德育”的点滴思考

    时间:2019-04-1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案例描述】

    《尊严》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流亡到沃尔逊镇,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却依然坚持要劳动后才接受食物的事。

    “尊严”这个概念是很抽象的,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三个层次,有梯度地设计了如下讨论,引导学生解读了“尊严”。

    一、一读“尊严”

    师:(板书“尊严”)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尊严”的?

    生1:尊严就是自尊。

    生2:尊严就是不受人侮辱。

    生3:尊严就是尊贵庄严,不受人鄙视。

    (没有学生再举手了,根据学生以往的经验的确也只能说出这几个答案。)

    师:尊严到底是什么呢?最近老师读了一篇以“尊严”为题的文章,深受启发,今天它推荐给大家。读读这篇文章,你会有新的认识。

    意图说明:这是学生根据原始经验对“尊严”进行的第一次解读,从学生的发言看,学生对尊严的认识只停留在字表的理解,在这里老师来了个“迟评价,缓说破”,把问题再一次踢给学生,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新的答案。

    二、二读“尊严”

    当学生通过品词析句,认识到年轻人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三次拒绝平白得到食物,一再坚持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时,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了一层涟漪,从学生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对“尊严”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1:尊严就是不平白接受他人的食物。

    生2:我觉得尊严就是不愿不劳而获。

    生3:我觉得尊严就是自食其力。

    生4:尊严就是要坚持原则,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取食物。

    生5:尊严是极其饥饿时坚持自食其力的意志。

    师:古人有不吃嗟来之食的说法,“嗟来之食”是指来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文中杰克逊大叔他们的施舍带有侮辱性吗?

    (学生通过再读课文肯定杰克逊大叔他们的施舍并没有侮辱性。)

    师:你对“尊严”还有新的认识吗?

    生6:尊严就是要自力更生。

    生7:尊严就是要自立、自强。

    生8:尊严就是要有骨气、有志气。

    意图说明:读文章要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多次对话,已知道年轻人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却三次拒绝平白得到食物,一再坚持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的行为就是有尊严的表现。此时的学生已“入乎其内”。他们对尊严的理解又进了一个层次,知道了尊严不仅仅是不受人侮辱,尊严还表现为自食其力、有骨气、有志气,是一种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此时,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已达成共鸣。

    三、三读“尊严”

    在组织学生讨论“年轻人的尊严使他得到了什么”后,我第三次引导学生解读“尊严”。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最后,你是否对“尊严“又有了新的看法?

    生1:有尊严的人能得到他人的赞赏和信任。

    生2:我觉得尊严是一种美德。

    生3:尊严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

    生4:尊严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生5: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得拥有尊严。

    生6:尊严就是“穷而有志”,中国有句俗话“贫贱不能移”也是有尊严的体现。

    生7:作为学生,我觉得不抄袭别人作业也是一种尊严。

    意图说明:有前面一系列的教学铺垫,学生与文本已融为一体,达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此时进行深层次德育渗透的时机已成熟,我引导学生对“尊严“进行了第三次解读。从学生的发言看,他们对“尊严”一词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字典里的意思,也不仅仅局限在文本里所显示的那种含义,他们不仅理解了尊严一词的真正内涵,还认识了尊严的价值所在,有的甚至发现了自己生活中的尊严。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已得到提升,道德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此时的阅读已做到“出乎其外”。

    【我的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已成了语文老师对语文教材的共识。但是,如何在平时的语文课中做到“文道合一”呢?

    我想,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道德教育尤需如此。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只有倡导“无痕德育”,悄然渗透,真正唤起学生心灵的颤动,激发深沉的情感,才能达到“文道合一”。

    拿《尊严》这节课来说,在三次解读“尊严”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问“年轻人的哪些行为说明他有尊严?”或“你觉得怎样去做才算有尊严?”之类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进行空洞地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反复诵读,体味涵咏,拨动了学生的那根心弦,却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了尊严的真正内涵。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力,效果也更持久。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追求的德育。

    推荐访问:无痕 德育 倡导 “尊严”在“三读”中构建──对语文教学中倡导“无痕德育”的点滴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