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发言稿 > 正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

    时间:2020-08-2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学科具有数学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精品学习网编辑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为建设数学有效课堂提供有效借鉴。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策略”是什么意思吗?

    生1:“就是办法。”

    生2:“列表。”

    师:“这里的策略可以简单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用到的一些方法、手段。”

    “上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运动会,很多同学都踊跃报了名(展示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报名情况),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信息,让人很容易看出各个项目都有谁参加了?”

    生:“可以列表整理。”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后的结果)。

    师:“现在看起来怎么样?”

    生:“更加清楚,更有条理。“

    师:“列表的好处是方便我们对一些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今天我们来看看列表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帮助。”

    二、新授

    1、出示场景图

    师:“这一天,几位小朋友来到文具店,他们要买一种笔记本(呈现教学情景:小明:我买3本笔记本用了18元;小华:我买了5本;白菜老师:小华用了多少元?小军用42元能卖多少本?)”

    师:“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小明我买3本笔记本用了18元;小华买了5本不知道用了多少钱;小军用42元求能卖多少本?” 师:“怎样摘录这些信息?”(学生说,老师用文字简要摘录数学信息:小明:3本 18元;小华:5本?元;小军:42元 ?本)

    师:“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使这些信息更有条理?(确定用列表整理)”

    生:“可以列表。”

    师:“同桌商量这个表可以怎样列。”

    学生自己列表整理信息。

    2、展示整理的结果,探讨怎样列表更合理。

    “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同学是这样整理的: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军42元?本

    师:“这个表格能把题目的信息反映出来吗?”

    生:“可以把题目的信息反映出来。”

    师:“大家对这个表格有什么意见?”

    生1:“把小军那一栏的‘42元和’‘?本’的位置交换;”

    生2:“在第二列中加一条竖线把整个表格分为三列。” 师:“列表格要注意分类和对应。”

    3、比较。

    师:“认真阅读整理好的表格,表格和文字叙述相比,你觉得用表格整理怎样?”

    生:“表格整理更家简洁清楚。”

    师:“要解决小华用了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可以怎样想,跟同学说说。”

    生1:“‘小明的3本18元’求出每本多少元,再用6乘5等于30元。”

    生2:“‘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条件出发:根据‘小明的3本18元’求出每本多少元,再利用这个结果解答后面的问题;或者从问题入手:‘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师:“同学们都认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在表格里列

    上小明的信息吗?作用是什么?”

    生:“根据‘小明的3本18元’求出一本的价钱,才能求后面的问题。”

    5、学生列式解答这两个问题,然后集体评价。

    6、提取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师:“我们题目的数量关系提取出来用箭头表示它们的对应关系: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填一填,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左边是3、5、7,一个比一个多2本; 右边是18、30、42,一个比一个多12元。” 师:“为什么右边会一个比一个多12元?”

    生:“左边每一次多2个6元,所以右边每次多12元。”

    生:“本数越多,对应的总价越多。”

    生:??

    7、小结:

    师:“回顾整个解题的过程,说说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生1:“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整理信息。”

    生2:“帮助我们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生3:“有利于我们检查。”

    三、练习。

    1、展示想想做做 1的情景:(6本字典高168毫米。15本这样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这一摞的高度是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 师:
    “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请你列表整理这些信息,并列式解答。”

    (展示用表格整理信息的结果和解答的算式,请几个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肯定学生能正确列表和解答。)

    2、这一天,老师来到了体育用品店,(出示想想做做2的情景:足球每个56元,篮球每个48元。老师: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一个排球多少钱?都买篮球可以买多少个?)

    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这里的信息真多,怎么办?”

    生:“可以用表格进行整理。”

    师:“先列表整理。”

    (展示整理结果,并结合表格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带的钱刚好能买6个足球,也刚好能买8个排球。”

    师:“结合表格,哪些条件可以求老师带了多少钱?”

    生:“每个足球56元,买6个。”

    师:“要求‘一个排球多少钱?’可以怎样想?跟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师:“‘可以买多少个篮球?’又可以怎样想?”

    列式解答,集体评价。

    四、总结全课

    师:“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解题的一般思路是怎样的?”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军?本42元

    先求一本?元3本→18元

    18÷3=6(元) 1 8÷3×5=30(元)5本→( 30)元

    6×5=30(元) 42÷(18÷3)=7(元)5本→( 30)元上文就是精品学习网小编分享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第二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李强和爸爸妈妈到商场购物。李强买了4支彩笔,每支2元,买彩笔需付多少钱?(同学们一下就口算出来了)李强的爸爸妈妈还给家里添置了电器,分别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微波炉;
    价格如图(出示图),你能一下口算出爸爸妈妈应付多少钱吗?为什么?那这时候该怎么办?(用计算器计算)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课题

    二、深入了解计算器

    1. 认识计算器。

    a、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有什么?(同桌介绍)谁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上台介绍)

    b、各个键的作用、开机键 、关机键。

    c、这位同学介绍的可真好。其实常用的计算器有显示屏和键盘两大部分组成。这是显示屏。键盘上又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配合多媒体课件介绍) 1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a、会用计算器计算么?好,现在先把计算器开好,我们尝试计算一下这题:128×43=?

    b、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摁的?你是先摁…显示…再摁…显示………(注意每摁一次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你们算出来也是这么多?看来计算器算对了。

    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5504,那要进行别的计算,该怎么办?(a、继续摁b、介绍归零键ac)归零,请同学们继续计算下面两题。

    c、继续计算37500-267

    41600÷128

    首先看第一题:结果?第二题呢?

    都算对了?刚才三题,数据很大,可是利用计算器我们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们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啊?可是赵老师发现,还有个别同学算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以41600÷128为例,怎样才能算得既对又快呢?谁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之谈。出示:看清数据,准确输入。

    3.师示错,介绍清除键。

    恩,刚才的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赵老师也想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我们四年级的总人数,请同学们帮我报数,我来计算:40515050515052

    哎呀,赵老师把四(7)班的人数给输错了,重来吧!(学生反对)

    介绍ce键退格键

    用这两种方法会不会有错呢,赵老师请同学们再来算一遍,我说,你们算。恩,这键还真管用。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那么马虎,计算时要看清数据再输入。

    4.灵活使用计算器

    下面还有任务等着大家算呢。一定要看清数据再输入哦!

    76560+4695

    32014-296

    589×76

    62500÷25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很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计算了,接下来就要来比一比谁算得快了)

    946×57×0(多少?你怎么你们快知道结果?哦!原来这题不用计算器口算更快!)

    99+199≈(298还是300呢,说说你的理由。哦,这题不能用计算器计算,用了就是精确值了,而这里是约等于,估算)

    看来,有了计算器,在计算时也要灵活应用,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都能计算器的。)接下来我就要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运用计算器计算了。看练习纸第一大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流程图题)渗透灵活使用计算器

    看来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得很好。现在你能算出李强的爸爸妈妈要付多少钱了吗?一起算一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刚才让大家计算的题数据还比较小,还有更大数据的计算等着你们呢!请看练习纸第二大题算一算: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注意:汇报时完整独题

    算了这4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每题的积与前面的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同桌说发现)(好像饶了一圈)是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换种写法:(一圈写)只要知道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结果是多少?那第一个数该怎么定?那142857×5、×6、×7分别等于多少呢?那×8有没有这个规律了?(没)但也请大家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多少?你觉得142857这个数有趣吧。其实这个数很神秘,请看:神奇数字142857的介绍。其实他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课后大家可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2.数学上像这样充满规律的数还有很多,请看下面一个:(先完成在练习纸上)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

    ①学生说出结果

    ②交流规律,由几个1的几位数相乘,就写到几再依次减1写到1

    ③那7个1与7个1相乘呢?

    那10个1与10个1相乘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是么?因为我们用的计算显示的位数太少,我们用电脑上的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看来这个规律的只能到9个1与9个1相乘,其他的就不成立了。

    刚才用计算器不光解决了很烦的计算,而且还让我们找到了一些数学上的一些规律。计算器的作用可真大。

    四、解决课始问题。

    现在你能帮李强算一下他们要付多少钱了吗?算一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光认识了计算器,还了解了计算器上一些键的功能,并且用计算器帮助我们计算,找到了一些数的规律。

    第三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找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

    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学生看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

    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

    二、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
    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小结: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1

    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请继续 关注wWw.hAoWORd.cOM)。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
    便于有条理地思考;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 配方法)

    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手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2)出示教材中的讨论题(2),提问:联系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过程 ,你能发现木偶个数和帽子顶数与搭配方法种数的关系?

    (3)小结。

    三、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说出每条不同的路线;
    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有序思考的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一共的路线条数与每段路线条数的关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要求观察插图,启发思考:这里有一些衬衣、裤子和裙子,你认为可以怎样搭配?

    (2)出示前面两问题,提问:你能解决这里的两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 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3)出示最后一个问题,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会列一道加法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启发进一步思考:有位同学用3×5这道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认为这个方法对不对?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懂的地方?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五课时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角的分类和画角⑵

    总课时数:第17课时上课时间:2014年10月10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复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射线、直线

    独立按要求画出各条线

    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到直线?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线段一端无限延长…两端无限延长…射线和直线都不能量出长度,因为它们是无限长的)

    第1题 ,指名汇报,交流、讨论。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

    第2题,巡视,指导。(注意4个点的不同情况),独立完成。

    复习角的认识

    第3题

    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交流自己对角的认识

    举例认识的角

    能把学过的角按照大小顺序排一排吗?

    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

    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周角交流各种角的角度范围。

    第4题,指名汇报,观察 ,小组交流。

    小结: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
    转动15分,形成直角;
    转动30分形成平角;
    转动1小时形成周角。

    二、自主探究

    第5题

    示范折纸过程,同法折纸。

    指名汇报,填写∠1.∠2.∠3的度数

    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三、精讲点拔

    第6.7题

    第8题

    巡视方位的填写,填写出8个方向。

    巡视,北和西北的夹角是多少度?

    量出北和西北的夹角( 45°)

    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不量说出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同桌合作、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交流)

    四、运用提升

    第10题

    思考题

    集体汇报 ,小组交流(说明理由)

    你知道吗?

    自学 ,交流。说明题意,集体交流,分小组活动,尽量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集体交流,独立完成,交流后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达标作业

    p27第9题

    板书设计:

    画角

    第五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1页:

    1.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2.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课时划分:
    共计4课时

    书本第48页例题、想想做做书本第50页例题,想想做做单元测试练习

    第一课时 找规律(一)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要求:

    1.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师生准备若干圆片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找规律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提出问题

    提出题目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预想:学生可能不容易想出书上问题,可以谈话引导我们把这场景中的物体按他们排成的三行来看一看,每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数一数每行两样物体有多少个?)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指名汇报结果。师将问题排列:

    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

    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能过比较,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组织全班交流。

    (对教学语言的思考:我们发现的规律从数学角度上应该要有准确的表述,甚至是抽象的概括,可是对于孩子我们用形象语言教学效果要好,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而言我们数学训练语言是否还要停留在形象的水平上呢?所以这儿是否可以尝试这样的小结: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间隔着排成一行,如果排在两端的是同一种物体,那么它就

    比另一种多一个。)

    4.教学试一试: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试一试。

    (过渡语言:像上面我们发现兔子乐园中间隔排列的物体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在其他地方,一个隔一个地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规律?下面我们用小棒和圆片再来排一排,看一看。)

    先让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中提问题的问题。组织全班交流。

    5.想一想,你还能找出哪些有这样规律的事情。

    三、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发现,小组交流,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全班说一说有多少个广告牌,并说明理由。

    (说明:这里的排列情况和我们例题的规律是一样的,广告牌的个数应该比电线杆的根数少一。列式:25—1=24(个))

    第2题::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锯木料时候,段数比锯的次数多一,锯的次数比锯的段数少一。) 第3~4题: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说明:当两种树间隔栽成一排时候,夹在中间的桃树要比柳树少一,当两种树间隔栽成一圈时候,桃树的棵树要和柳树的棵树相同。)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板书:

    找规律

    有9块手帕,用 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有13根木桩。

    教后记: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一课时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什么是中间的间隔,也能理解两端的含义。但是我们更要学生自己判断这种题目的变式,例如我们不是摆花,也不是载树,我们改为锯木头,这就要学生理解锯木头是在中间,次数要比段数少1。还有对于钟声也是这样,例如有这样的一题:“6时整钟要敲6下用5秒,12时整敲12下不是用10秒,而是11秒。”

    还有书上的圆形池塘的问题,只要用圆的周长除以间隔不要加一也不要减一,其实正方形的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圆的问题,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封闭的图形。

    第二课时 找规律(二)

    教学内容:书第50页例题,试一试,第51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执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力,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名口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问题。

    (可以设计复习题来让学生感受规律,把一根水管锯成10段,要锯几次?

    我们全班同学排一队做游戏,每一名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我们班的女生够吗?,如果排成一个大圆圈,还是需要这么多的女生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创设情境

    出示例题图:一条林阴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根树相隔3米,林阴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的两只兔子相隔2米。

    林阴道一共多少长?

    兔子的队伍共多长?

    ⑵自主探究

    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联系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运用有关规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⑶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引导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兔子做操的队伍可以看作多少个2米?

    木阴道可以看作多少个3米?

    (重点讨论:为什么7棵树只能算6个3米?为什么5只兔子但是只能算4个2米?) 交流时鼓励学生发现相关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交流讨论。

    (第2题:首先要向学生说明这里的“林阴道”就是例题中的那条,长度为18米。再一道学生利用规律思考得出18÷2=9(盆)9+1=10(盆) )

    三、想想做做

    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讨论。

    第1题重点讨论: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第2题重点提示:长80米的跑道一边,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的四周。

    四、布置作业

    板书:找规律

    3×6=18(米)答:林阴道一共长18米。

    4×2=8(米)答:兔子的队伍共长8米。

    教后记:

    这一课时明显比上一课时难很多,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有多少个间隔,每个间隔有几米,还有这种题型的逆应用。

    推荐访问:上册 四年级 苏教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