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推荐8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8-2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推荐8篇教案是现在每门学科都需要使用到的,有趣的课堂氛围是离不开老师的备课的,写好教案很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年级上语文教案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语文教案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推荐8篇

    教案是现在每门学科都需要使用到的,有趣的课堂氛围是离不开老师的备课的,写好教案很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年级上语文教案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半截蜡烛》教案 a案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半截蜡烛》教案 b案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 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 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 来感受语文的 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1、 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 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 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 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 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 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 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 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 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 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 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 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方法

    2、 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2、能力目标:

    ①、理解文意,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重点)

    ②、品味本文优美有情味的语言以及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感悟理解,锻炼表达能力。(难点)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突破: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聚集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多年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要让一个审美趣味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体验画家积淀多年的审美经验,感受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绝非易事。初读课文,感觉语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内容较散,初中学生不好把握。再读课文,研究教法,我觉得不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涵的审美特色。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力求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座桥吗?(出示分水当地桥的图片)……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桥的附近有些什么呢?你觉得它美吗?(生谈师结引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明确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学生自读思考,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关键)

    三、研读赏析:

    学生选读赏析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或最有情味的句子。

    (教师指导方法,给出示例,让学生立足文本,尽情畅谈。也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入理解并形之成文。)

    结合预习表格,展示学生学习成果。通过“展示——点评、补充——修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手法鉴赏。

    讨论品评,结合学生的展示评价,总结赏析方法(明确规范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小结语言特色

    明确: 形象生动 描写细致 情景交融

    五、布置作业

    20xx年10月15日起,大师吴冠中的艺术展“沧桑入画”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展。如果有机会与大师面对面,请你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用艺术家的眼光来向吴老先生说说我们家乡的桥之美。

    注意: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以致背诵。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写景的白描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入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2、了解作者及背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主学习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1、初读课文,字找出生字,要求注音:(见学案)

    更(ɡēnɡ)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语音,语意读顺,理解课文。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本文的记叙要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下列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用了什么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文中哪句相照应?

    3、作者去看雪有哪些物质条件?

    4、文中描写湖中雪景用了一串数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5、亭中饮酒的两人见了作者为何“大喜”?

    6、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痴”,对这个评价你是如何了解的?

    7、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

    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四、展示交流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六、布置作业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落实目标2、3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2、5)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完成课后建议(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

    一、重点研读第五段(朗读、讨论)

    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个背影,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个?朗读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等一下要求大家写出来。

    引导学生研究删后补出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拔

    a、两个“黑”字

    b、三个“布”字

    c、“蹒跚”“肥胖”

    d、“两手”“两脚”

    e、不要“向左”两字行不行,为什么?

    2、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个背景“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

    5、这一次流泪与第一次流泪有什么不同。与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关键语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那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句子,并进行点拔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棗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的疼爱之情呢?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那些语句是互相呼应的?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五

    四、总结讨论

    1、文章的标题改为“我的父亲”“浦口别父”好不好,为什么?

    2、讨论上节课课后练习2、教师板书总结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a、2、3两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b、第四段为什么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

    五、比较阅读训练:见附四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设计理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桥梁图,让学生读文、看图、练说话,在直观效果较好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2、通过初读、精读、研读、迁移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3、问题设置分层次,教师参与问题讨论,在平等的气氛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桥梁图片:梁桥、拱桥、吊桥,各选几幅,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也可收集一些纸张桥梁图片(任意收集)。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信息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映示桥梁图,介绍桥梁的基本型式(梁桥、拱桥、吊桥),导入本文。

    二、揭示课题,交代文体,点出其与记叙文的区别,并简介作者。

    本文是说明文。说明文以介绍或解说事物与事理为目的,具有知识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达某种情感。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他主持设计了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等工程。

    三、展示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否开篇就点题了呢?(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①、②段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第③段点出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本段与后文是什么关系?

    明确: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关系:概括──具体。

    4、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投影展示)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5、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吗?

    明确:例子有赵州桥和卢沟桥。能否说明由学生自由发言。

    五、精读课文,分析下列问题:

    1、读4—7自然段,了解作者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内容?(展示表格)

    明确: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2、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明确: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明确:“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四个方面作具体介绍。

    4、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5、教师总结: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能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始终是围绕说明对象的特点来说明的。

    6、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确: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并分析“首先”“其次”“再次”和“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这些用语的条理性,简洁性。)

    7、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六、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为了准确说明事物或事理,说明文非常讲究语言的准确性。本文中,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有些词语则表示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请学生完成练习四,然后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例证来说明之,以强化理解。

    七、课内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小桥”为题,写2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

    说明文常识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文说明方法及答题技巧。

    2、掌握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学段精讲点拨(约30分钟)

    一、考点解说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一)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格式

    1、举例子:举了……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要下雨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云能预示天气的特点。

    2、列数字:用……加以说明,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例: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70%”、“80%”这些具体数据加以说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风遇到防护林速度会减少的具体程度。

    3、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例: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这里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英雄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伟、庄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爱好。说明文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一种新文体,内容一般又比较枯燥无味。不向记叙文,有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喜欢阅读说明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破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在导入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事先准备的多媒体图片(各式各样的桥和一道美丽的彩虹)让学生们猜想这是什么桥?然后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国石拱桥》。大家首先熟悉了石拱桥的外形,弯弯的像一条彩虹。我想这样的导入,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这条优雅的弧线和美好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在感性上认同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雅。

    其次,在讲课中我插入了一个关于作者茅以升的小故事,既为了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更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证实石拱桥的结构坚固。在课上我让学生拿出一个硬纸板,纸板的两端下面各垫起相同高度的书。然后往纸板上访重物,如文具盒、钢笔,直到纸板被压弯为止。再把这个硬纸板完成弧形,两端还分别用书把这个弧形固定好,然后往这个弧形硬纸板上放刚才用过的重物,看是否把弧形压弯。学生按照我的描述做试验,证实了弧形的承重力更强。课下听课老师对此提出了建议,这个实验是不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会更好?我恍然大悟,自己在不自觉中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把自己想的一套方案强加给学生。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前提下,给题目加修饰语。这一个步骤有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不必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应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完成深入说读的目的。对照课文,找出作者是怎样解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让学生学会提炼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然后抓住石拱桥的特征给课文分段,探究说明顺序还有几种,我简单的说还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讲完课后,几个老师谈话。谈到了上学期八年级老师让学生做的桃花源记模型。我深受启发,假如把课前的制作自己心中理想的桥的模型,改为让学生制作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模型,是不是更好呢?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省去课上画简图的环节。同时学生为了将模型做好,一定会认真地去研究课文。真是一箭三雕,有何愁课上时间会紧迫呢?也许这样的话,这篇课文根本用不着老师再讲什么了?但诚如校长所说,一堂好课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残缺的美。我的课堂教学不求最好,只要更好。

    有这样一位孜孜不倦追求的校长,有这些热心真诚的老师,我不敢让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研究教育理论、探寻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我想我快要成功了。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推荐访问:八年级上语文教案推荐8篇 八年级 语文教案 推荐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