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

    时间:2023-04-0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1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1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1)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读后感2

      儿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会持续到生命终止时,在其他阶段无法做到这一点。幼年时期获得的感觉印象及习惯,一旦被忽略,以后永远都无法补救。敏感的阶段为以后获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品质在年龄稍大些后就很难获得,或者说永远都得不到了。儿童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开始学会区分差异并归类。

      儿童具有一种使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倾向,喜欢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倾听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正常的儿童会拒绝其他人提供的帮助,希望自己解决问题。

      读和写是儿童在学校里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由于肌肉的感觉在一个人的儿童时代是最为发达的一种感觉,写字对于儿童来说十分容易。阅读是将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的意义,这种能力要到较晚才能获得。

      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他的运动机制就已经确立了。六七岁儿童的手已经失去了宝贵的运动敏感期,四岁的儿童在为确立各种走动机制进行着不可抗拒的、无意识的努力。肌肉运动知觉记忆是幼儿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记忆。四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正好处于一个敏感期,正在经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创造时期,到了5岁,敏感期开始消退,创造期就要结束。四岁以上的儿童会对写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有的从3岁半就开始学习写字。

      语言的发展开始于2—5岁这个感知觉极为发达的年龄,只有在这个年龄段,一个人才能获得独特的语音语调,在以后是无法获得的。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言语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无法根除。

      一个人的教育需要通过自己自发的努力,在不理会他人干预的情况下得到完善。事实上,干预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阻断了表达的内在驱动力。

      由于身体的协调能力,儿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跳跃,更需要的是完美的*衡感觉。至少5岁的儿童才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运动。只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理解音符的价值。

      儿童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必须是儿童内心希望从事的活动,对这种活动他有一种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点一点完成。这是一种赋予儿童的生活以秩序的东西,并且为儿童的成长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动作和学习欲望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动作杂乱无章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会如何做动作,他们恰恰是那些心智没有恰当培养,遭*神饥饿之苦的孩子。

      儿童知识的增长源于一种练习的重复,并非来自于对新东西的最初理解。同样的练习也不能在每个年龄段都一再重复。重复应该与需要相符。

      儿童0岁至2岁时,他们的吸收性心智开始发挥作用。3岁的时候,他们的运动神经开始发挥作用。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它的来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于对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圣经》文化为她的教育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乡村尽情地开放。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见证了人类灵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发展,揭示了生命的秘密: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

    《发现孩子》读后感3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4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读后感5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也终于*,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6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等的方式,像引导*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7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也终于*,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8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等的方式,像引导*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9

      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干涉或者阻碍了儿童的行为,比如,儿童在自己穿衣服时,*觉得他穿的过慢,于是抓起衣服,替那个笨拙的小家伙穿上,高高兴兴地想和他出去玩,可是殊不知这个小家伙本来是在认真探索怎么样穿衣服的,现在被搞的玩的兴致全无,心里郁闷,其实这也是对儿童的不尊重。不能因为他小,表达能力不够完善,而剥夺了他行动的能力。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活动意愿,试着去了解孩子,了解他行为的原因,并且支持与鼓励他。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在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家长们总是神经紧张的看护这他们,当他们要拿一个花瓶时,常常喝止他“别动”担心花瓶会破碎,碎渣会伤到孩子,久而久之,那个说“别碰”,这个说“不行”,孩子势必会变的胆小,慢慢失去承担责任的勇气,做什么事都要寻求别人的同意再做,养成对他人的依赖感,这样的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的精神,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不要埋没了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由的探索,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必须时时警觉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细腻敏感。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儿童、倾听儿童。作为成年人,我们似乎很少去倾听儿童的想法,总是以为自己的想法的对的,于是不顾儿童的感受,去帮他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做。长此以往下去,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困难,所以何不试试做一个小听众,倾听我们的孩子他有什么想法、什么困挠,在倾听时,我们蹲下身子,甚至比孩子蹲得还低,用心地听,注意看他的眼睛,听他的语气,观察他的表情。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你对他的爱和信任。

      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看了让我心生爱慕,儿童之家一个班里50到60个人,混龄的,因为蒙台梭利认为年龄小的孩子会模仿年龄大的孩子,向他们学习,这样反而会变的更好,虽然一个班人很多,但是他们真的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不会干涉幼儿的活动,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蒙台梭利很注重幼儿感觉的训练,触觉、听觉、嗅觉,甚至对温度和重量的感受,她都有准备一套教具与教学模式让幼儿得到反复训练,她的细心与耐心溢于言表。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中,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形象生动的把每个孩子的行为、表情、思想都写了出来,用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她的理论,更加有说服力,读着此书,仿佛“儿童之家”就在眼前,儿童之家里聪慧伶俐的小家伙们活灵活现,蒙台梭利的这本书值得细细品味,认真揣摩,由于时间的缘故,这次只是匆匆读过,各中的理论知识还没全部熟练掌握,这样的好书应该要读个几遍才能真正领略到作者的一片心思吧。

    《发现孩子》读后感10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2)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也洗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读后感2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也终于*,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3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4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5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6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读后感7

      《发现孩子》,读完以后,我认为可以用“*等、自由和爱”来概括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爱是*等的。

      “原来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安静成长的胎儿,不得不经历一次辛苦而艰难的生产战斗,而且没有任何适应的时间……最后还带着伤降临到我们怀中,就像是历经了长途跋涉的朝圣者一样。”

      作为母亲,铭记的是自己的生产之痛,却不曾想,那一时刻,与我们并肩作战的还有我们的孩子,这个为了新生而英勇奋战的小战士。不要将孩子看得弱小,也许,TA正是救赎我们今生的使者。

      “要记住,孩子随时都会对我们付出爱,并且听我们的话。孩子爱大人,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他们。

      对于大人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非常注意和敏感,他们也很想遵从大人们的指示。大人绝对想象不到,孩子已经做好永远服从我们的准备,而且他们的这种意志特别坚定,这正是孩子的特点之一。”

      孩子是真正爱我们的人,无条件的信任,才会无条件的服从。服从,这是信任与爱的表现,而我们是否珍惜了呢?是否将爱变成了剑,对这位小小的崇拜者剑拔弩张了呢?不要用爱,去攻击你爱的人。相反,尝试着了解爱的人,也许才是明智的选择。

      自由才能自律。

      “经验让我们懂得,老师应该学会逐渐放手,保姆应该给孩子准备好材料,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动手。我们没有必要干涉孩子,即使他们做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也应该学会谦卑地行事,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但同时也要保持警惕,关注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的进一步需要准备教材。

      我们应该遵循一条原则:尽量把所有的事情留给自然。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们身体比例就会形成得越协调,身体机能也会发展得越健全。”

      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哪怕是干扰一下,都会有麻烦上身。而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孩子充满自信,给予合理的指导,孩子会给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的。当然,给孩子自由并不是任意放纵,更不是视而不见。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等待,这就足够了。

      稳定的注意力。

      “一个人的内在生活发展得越正常,他就越能成为有个性的人,也就越能培养出顽强的意志和健全的心智。一个要在人生道路上奋斗的人,他不必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准备,但是他必须是一个坚强的人。他身上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是在一天天的储备中得来的,没有哪个英雄在作出宏伟业绩前就是英雄了。我们无法预见未来生活的艰苦程度,也不会有人告诉我们面对的方法,一个人只有充满蓬勃的朝气才能应对一切事情。”

      让孩子乐观、进取、充满活力,也许比送给TA物质财富更有意义吧。坚韧的生命力,才可以让爱无限期的延续。

      “有些家长持有另外一种育儿原则。从经验中,他们知道孩子在哭闹一阵后会自己安静下来,所以他们通常都不会被孩子的泪水打动,也不会试着安慰孩子。这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一哭就去安慰,不但会把他惯坏,还会让孩子养成用眼泪引起*注意的坏毛病。父母就会变成这些被宠坏的孩子的奴隶。

      在此,我必须对这个看法做一个回应,那就是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泪水,在他们习惯于我们的爱抚之前就已经开始流淌了。而这些泪水其实是孩子内心挣扎不安的表现。

      我们应该试着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也应该尽力去安慰他。绝对不能否定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

      不得不承认,这段文字直击我的内心,将这种心理剖析地准确无误,原来有些至理名言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自以为。反思自己*时对待孩子的方式,越来越感到理解孩子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啊。

      本来,我们可以过得更好,只是人容易产生惰性。而孩子能够帮助大人上进。如果大人不去努力尝试,那么,他就会遭受失败,甚至慢慢变得顽固起来,最后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

    《发现孩子》读后感8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读后感9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等的方式,像引导*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10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3)

    ——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

      最近,我还仔细阅读了她的经典早教书籍《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理解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反应、学习、专注,甚至独处。她描述了孩子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他们天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而是贴近我们教育生活的实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书中提到“教育应探索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学习。”虽然我们也潜心学习教学方式,但总是片面和肤浅的。当然,我们必须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教,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孩子自发地学习,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础上。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把教育的责任定义为“教”。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责任远比这更重要。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所以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理解他们。教师的观察最终应该帮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这也是观察的目的。

      我认为在新时代当老师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认为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是尊重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孩子并谨慎安排学习环境。爱和洞察力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把他所学的知识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就不要把他的教导当作必要;如果老师有耐心,他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变化。只有当老师等待孩子发现他自己未发现的潜力时,孩子的不安才会*息。

    发现孩子读后感2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

      最近,我还仔细阅读了她的经典早教书籍《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理解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反应、学习、专注,甚至独处。她描述了孩子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他们天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而是贴近我们教育生活的实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书中提到“教育应探索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学习。”虽然我们也潜心学习教学方式,但总是片面和肤浅的。当然,我们必须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教,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孩子自发地学习,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础上。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把教育的责任定义为“教”。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责任远比这更重要。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所以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理解他们。教师的观察最终应该帮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这也是观察的目的。

      我认为在新时代当老师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认为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是尊重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孩子并谨慎安排学习环境。爱和洞察力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把他所学的知识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就不要把他的教导当作必要;如果老师有耐心,他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变化。只有当老师等待孩子发现他自己未发现的潜力时,孩子的不安才会*息。

    发现孩子读后感3

      考虑到我们所处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改善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刺激和促进孩子的内在潜能,使其按照自己的规律实现自然的自由发展”。

      我们没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理论和方法,而是根据*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有些父母持有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小就开始制定计划,所谓要做有出息孩子,安排他们的孩子参加各种早期教育类或各种兴趣课程,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训练,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孩子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上足够成熟的进入早期教育,不会考虑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加入兴趣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在这种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父母的这种行为甚至会影响孩子日后智力和道德精神的发展。

      看完《发现孩子》后,我明白了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孩子是绝对不公*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破坏。我们似乎很少认为孩子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孩子们其实总是期望有人能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脆弱的心灵总是碰壁,受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变得听话了,有时甚至到了另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成年人总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也许我们的教育削弱了孩子们的个性,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一个顺从的群体,因为成年人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质疑他们是对他们权威的挑战。因此,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在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成为最可能危害孩子个性发展的人,因为父母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教师不应再树立威严的权力,应以谦虚的态度帮助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孩子的内在潜能,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律实现自然的自由发展。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4)

    ——《发现孩子》读后感10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1

      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抑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储蓄的付出努力。

      ———玛利亚 蒙台梭利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也洗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读后感2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读后感3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也终于*,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

    《发现孩子》读后感4

      你有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规定什么时候必须做功课,什么时候才能玩,什么时候必须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总是振振有词,能讲上一大推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道理……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内心有一个“老师”引导着他们。

      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我家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甚至号啕大哭,我不知道为什么,很无奈却不知道怎么做,不到一岁的孩子给她讲道理也听不太明白,只能从书中找答案丰富自己的育儿知识。从当当上买了蒙台梭利全集《发现孩子》、《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带着疑问去阅读这些书,刚看完第一本《发现孩子》。

      新生儿的诞生,原来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安静成长的胎儿,不得不经历一次辛苦而艰难的生产战斗,而且没有任何适应的时间,最后带着伤降临到我们怀中,就像经历了长途跋涉的朝圣者一样。打破自己原来的成长状态,开始接受我们*所谓的爱,裹上襁褓一天天长大。

      当孩子慢慢成长,有了自己主见和行动力时,我们就会开始去约束他们,可是我们的约束真的不全都是正确的。比如,孩子想自己学吃饭时,很多家长就会觉得弄到全身很脏很乱,不让孩子碰勺子和碗,殊不知孩子内心是有一个“老师”,一直正确的引导着他们,他们看到我们在吃饭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去学。当我们拿拖把拖地,孩子也想去拿着拖地,很多*认为这是淘气不听话的表现。当我们想想,如果我们*的世界介入了巨人,所有的生活指令都要听巨人指挥,那我们是有多么厌烦,这样一想,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没有必要去打断或者限制孩子,他们也拥有权利去探索世界,当*干预和入侵孩子的生活领地时,孩子会斗争和反抗。如果我们不是打断而是正确引导,孩子会带给我们很多惊喜,尊重他们,快乐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5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6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7

      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管。其实,这一切源于我们不太了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陆,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发现孩子》一书就介绍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在该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认为,在*的严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孩子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孩子以后的智力水*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优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们完成。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理想,没有自己性格,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究竟适不适合上早教班,也从未考虑过孩子对特长班有没有兴趣。当然在意识上,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能够成为人生赢家。然而结果往往是,越是听话的孩子的人生越是惨不忍睹。由于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很多孩子都不能自由健康的发育成长。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解除自己对孩子的压抑,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出来。*只有对儿童进行了足够的了解,才不会误解儿童,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一章。幼儿园活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新教育主张以个人为本位,使每位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注意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首先,要求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去除不适宜的干预和指导。此外,我们还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一个没有被尊重的孩子学不会尊重别人,一个没有被爱的孩子学不会爱别人。这是如今父母们都了解的道理,然而却仍有那么多人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只看到所谓的“道理”和“规则”。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他人。在家里,父母要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在第14章新时代的老师中,蒙台梭利提出教师要给孩子以正确示范,在这里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给孩子提供并教他们使用教具,之后,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意愿主动学习了。她还认为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所提倡的尊重,可不是无条件地包容孩子的胡闹和许多错误的行为。她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蒙氏教育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重视儿童成长发展的各种敏感期教育,借助蒙台梭利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教具,激发幼儿天赋本能。而*国内目前的教育环境不鼓励大胆创新质疑,大多数老师过于迷信权威。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而应用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

      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好好学习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时刻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只有在全面观察儿童,真正了解儿童之后,才能给予儿童适时必要的帮助。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发现孩子》读后感8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读后感9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10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5)

    ——《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优秀3篇

    《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优秀1

      看完了《我要做好孩子》,我不禁想起我们现在毕业班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即将面临的毕业考试。文中的小主人公也是和我们年龄相仿的毕业班学生,她叫金铃,她是个小胖子,充满正义感是个学习成绩中不溜的`中等生,她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她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一个让老师让家长都肯定的一个好同学好孩子。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金铃的学习生活和我们一样,她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她的爸爸是在大学里教大学生的一位老师,工资也不是很高,但是他对金铃的学习是抱以任其发展的态度面对的。而金铃的妈妈是一个杂志社的编辑,工资也不比她爸爸少多少,可是她对金铃的学习所抱有的态度与金铃爸爸是完成相反的,因此她非常关注金铃的学习成绩,总是希望她的成绩能够提高,名列前茅。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里金铃这个普通的孩子努力着奋斗着,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如愿以偿的当上父母老师心目中的还孩子,然后凭自己的实力考取理想的中学。

      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金铃,同时我也觉得这本书很贴近我们六年级即将毕业的小学生的紧张的学习生活,我们也应该学习金铃同学的那种努力不懈很求上进的学习精神。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我们毕业班学生即将面临的严峻的毕业考试,我们要在毕业考试中超常发挥考取理想的中学,好报答在我们小学六年学习生涯中给予我们知识教我们怎样做人的小学的老师,同时也给我们这六年里为我们含辛茹苦操劳的父母一个满意的交代。我们自己也应该为我们美好的理想插上一对强健有力的翅膀,而这对翅膀就是在这剩下的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做的最后的努力和坚持。有了这对强健有力的翅膀,我相信我们在毕业考试中会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优秀2

      这两周我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它是著名作家黄蓓佳的一本倾情小说。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字叫金玲的女孩儿,在经历中考时遇到与克服挫折的故事。

      在第十八章《狼狈的模拟考试》里,作者通过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语言,体现了升中考对金玲和同学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和家长们期待孩子们考上好中学的愿望,让我觉得很有趣。还有在书的最后,只写到了金玲妈妈卉紫心里喊道:“加油,孩子们,冲呀。”而孩子们的考试结果却没有说,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老师病了》一章里,金玲饰演小老师的角色,当她把改好的作文给老师读了一遍之后,老师很高兴,让金玲读一遍自己的作文,老师听了之后说金玲这篇作文如果没有错别字的话可以得满分,还当场承认金玲是一个好孩子。的确,金玲从《天上掉下来的小妹妹》里的热心肠收留了幸幸,到《小人得志和君子报仇》里的冷静把趾高气昂的倪志伟的缺点通过作文告诉了班主任邢老师,和后面《老师病了》的悲天悯人,在老师生病时不顾自己辛苦,帮老师批改全班的作文。

      读完这本书,我想:我是不是也能像金玲一样做一个好孩子呢?当然,是能的。这本书除了故事的情节吸引我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吸引我。黄蓓佳在书后写到:“这里写的是我女儿的生活、我们家庭的生活、女儿在学校的`生活。太熟悉的内容,简直不需要编排,不需要想象,只需要在书桌前坐下来,无数生动的场景就争先恐后要涌出笔端,有一种欲罢不能的酣畅。不是我自己在奔,是我的文字、我的人物、我的故事在引领着我疾走。”写作的窍门就在于两个字——用心。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写、用心去品味。

    《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优秀3

      《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黄蓓佳,她虽然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但她经常给孩子们写东西,这本书主人公金玲的原型就是她的女儿,所以我觉得和我的生活几乎一样,都是讲小生初关于好学校的事情,比如外国语学校了。

      其中有一集讲猫和鼠的,听到这儿,你会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真可恶!”主人公金玲却偏偏喜欢老鼠,奇怪吧,在联欢会中,金玲被他们班上的学习尖子倪志伟捉弄,在小品排练中当猪八戒。倪志伟虽学习好,但品质极差,还有她们班的好学生胡梅、刘娅如,每次考试都是高分,但犯了错误却不敢承担,他们就是偏偏被人喜欢的猫。而金玲说自己就是那可怜的老鼠,人人讨厌老鼠,喜欢猫,他们不许老鼠这样的东西活在世上,用猫捉它、用夹子夹它,毒药毒死它,除了这些,还用火烧、石头砸、脚踢、、、这些都是因为猫比老鼠听话,模样漂亮。这些关于猫和老鼠的联想,出自11岁金玲的口中,在大人眼里,可见金玲是受了大委屈了。好在又被大人理解了。

      我还知道:分数并不代表一切,重要的是品格,一个人善良、诚实、无私、博爱,不论卑贵,他都是伟大的。当然,对学习一样要认真,比如金玲,她后来刻苦用功,不跟同学一起看她最爱的贴画,只做作业,她很自觉。她也有一个雄心壮志,就是做一个好孩子,她一点一滴地进步,从不骄傲,踏踏实实地。

      我也要做一个好孩子,一个真正的好孩子,我会像金玲一样,向真正的好孩子“进军”。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6)

    ——《水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

    《水孩子》优秀读后感1

      这位孩子的名字叫汤姆,他原来是一个陆地的孩子,他还是扫烟囱的孩子,他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是谁,在那儿,他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整天和叫葛林的师傅一起扫烟囱。他的全身很黑。

      一天,汤姆跟着师傅要去一个比较远的地方,葛林先生骑着驴子走在前面,汤姆带着烟囱刷子走在后面,师徒俩出了院子,走在大街上。

      一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个贫穷的爱尔女人,她背着包袱艰难地走着,头上裹着一块灰色的头巾,穿着一条大红裙子。她光着脚没穿鞋子,也没穿袜子,一拐一拐的,好像很疲倦。不过她长的很高,也很美。接着他们又到了海边,玩了起来。

      汤姆和师傅葛林走了三英里多路,就到了约翰爵爷庄园的门口。庄园里的房子非常高,非常大。汤姆对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奇,也非常感兴趣,接着他们三个人就聊了起来。汤姆开始扫烟囱了,这里的烟囱弯弯曲曲地像个迷宫,汤姆扫着扫着就迷失了方向,走着来到了凡谷。这时他已经很渴,很饿,很累了。凡谷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位老婆婆正在教孩子们学字母,孩子们都胖乎乎的可爱极了!

      汤姆走向前对老婆婆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婆婆给汤姆安排了一个睡觉的地方就走了。

      汤姆睡觉的时候来到小河边,仙女把汤姆变成了水孩子,过了不久仙女又把爱丽给变成了一个水孩子,就这样汤姆不再孤单了。

      汤姆的师傅曾做过许多坏事,他被仙女惩罚了,在天外天,于是汤姆就很勇敢地把葛林救了出来……

      这本书很好看,很迷人,最后第二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勇敢才能成功。

    《水孩子》优秀读后感2

      水孩子,大家一定会想到:“咦,怎么会有水孩子呢?莫非是在水中长大的孩子。”“不,不是。”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吧!

      《水孩子》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脏兮兮的扫烟囱的小男孩,名叫汤姆。他天天都被师傅欺负。有一天,他到一个庄园里扫烟囱,在烟囱里迷了路,被庄园里的人们误会为小偷。在他们的追赶下,汤姆跑到了温德尔。他到一条河里洗澡,洗睡着了。等他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只有四英寸长而且脖子周围长了一圈腮的水孩子。其实是仙女把他变成了水孩子。从此他便开始了在水里的生活。他从一只水獭那儿听到了一些关于大海的事,他很想去大海里。后来,他借助一次下雨时河水涨起来的机会,来到了大海里,与其他的水孩子们团聚了。可汤姆很淘气,经常惹事生非,捉弄海蟹和海葵们。经过仙女们的教诲,他终于变好了,不再欺负比他弱小的小动物了。后来,仙女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去闯荡世界,去帮助他不喜欢的人、去干自己不喜欢的事。经过了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任务,成功地成为了一个大男子汉,长大后还成为了一个科学家,能设计很多的东西。从此以后奇小淘就不玩水了,他当上了这个城市的*,还为城市里修建了许多漂亮的喷泉。

      这个故事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去为大家做好事。

    《水孩子》优秀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水孩子》,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讲的是有一个家庭住着奇先生、奇太太、还有他的儿子奇小洁,他们家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且是关于水的。

      他们家很爱干净,常常他的屋子都闪着光,有一天,他们家又多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奇小淘!因为他很淘气,所以才叫他奇小淘,奇小淘很喜欢水,但是奇先生和奇太太不愿意,奇小淘就趁他们不注意,他就打开了水龙头,把水都给弄得满屋都是了。

      奇太太和奇先生都很着急,他们决定离开这个大别墅,让他的奇小淘住,奇小淘有点不开心了,因为听说他的爸爸妈妈要搬走。终于爸爸妈妈搬走了,奇小淘就自己住在一个别墅里了,别墅里的水管破裂了,奇小淘又去找工作,没找到好工作,最后又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了。

      有一天的夜晚忽然响起了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奇小淘赶紧冲出去一看,原来是一幢大楼着火了,奇小淘把消防员的水管子一抬,一阵浪花铺满了天空,于是奇小淘就把水管子朝高楼顶上喷去,不一会儿大火就灭了,人人都夸他,奇小淘很高兴,很兴奋,而且成了最英勇的市民。

      从此以后奇小淘就不玩水了,他当上了这个城市的*,还为城市里修建了许多漂亮的喷泉。

      这个故事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去为大家做好事。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7)

    ——科学的发现优秀读后感心得 (菁选2篇)

    科学的发现优秀读后感心得1

      这个夏天,我拜读了一本有关于科学的书,我来到了书店,看中了一本名叫四季里的科学的书,因为是暑假,所以我就买了这本书的夏天版本。下面就和我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经过一个春天,空荡荡的树林变得绿油油,树叶开始工作,给我们制造新鲜的空气,有高乔木、矮乔木、松树、灌木等,我知道了生长在树林里的植物是分层的,这是它们所默许的秩序,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吸收阳光与养分。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树种,在这本书中我还认识了许多*时没见过也没听过的树。

      原来高乔木包括松树、栎树,矮乔木包括盐肤木、三桠乌药,就连灌木也只是小野珠兰、野蔷薇的统称。你们说竹子到底是树还是草呢?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因为在冬天竹子的主干不会枯萎死去,也不会变粗,而且它是空心的,没有年轮,所以竹子既不liuxue86.com是树也不是草。书还教会我如何判断松树的年龄、今年和去年生长的松球的区别等。细长的柳树叶子,圆溜溜的黄杨叶子,长得像松树的小野珠兰叶子,有渐变色的毛漆树叶子有点像风铃草的刺槐叶子还有有奇形怪状花纹的叶子,啊,叶子种类真是太多了!

      炎炎夏日,我们也下水游泳去吧!咦,翻开石头,拂走泥沙,原来水里有这么多小昆虫。侧身纵跃的是淡水钩虾,缺氧时会快速上下运动身体的是石蝇幼虫,喜欢生活在山谷净水里的甲虫是龙虱,喜欢生活在净水里的是白尾蜉蝣幼虫,喜欢生活在脏水中的是小鱼型蜉蝣幼虫。听说过壁虎为生存可以断了尾巴,其实在水中也有类似的昆虫,它就是蝲蛄,蝲蛄在被人或天敌捉住时,就会自断腿脚逃生,而且它的腿是会重新长出来的,是不是很神奇呢!连大鲵都可预知天气,大自然真是神奇啊!

      水中除了或浮动或蠕动或游动的昆虫外,更易被我们发现的就数游动的鱼儿了,这里有我吃鲫鱼,妈妈爱吃的黑鱼,爸爸爱吃的泥鳅。在这里也一直发生着奇特的事情,喜欢藏在泥堆里只露出眼睛的似鮈交换着养孩子的高体鰟鮍和淡水蛤蜊,这些都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吧!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懂得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让我对夏天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真为拥有这本书感到自豪。

    科学的发现优秀读后感心得2

      《四季里的科学——夏天》读后感本周老师让我们读有关科学的书,我来到了书店,看中了一本名叫《四季里的科学》的书,因为马上就要到夏天了,所以我就 选了一本夏季篇。下面我就来简绍一下它的内容吧!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树啊,和我们一起玩吧!夏天的树有很多种如:松树,爬山虎,杜鹃花,南蛇藤等等,其中 我比较喜欢松树,因为松树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我从中知道了怎样判断它的年龄,除了看年轮,还可以看主干。因为松树的树枝 一年长一层,只要数一数树枝的层数,就知道他几岁了,记往还要加上四年的幼年期。除了树,它还讲了叶子的作用,有神奇的蒸腾作用,众人皆知的光合作用等等。

      第二部分——虫子啊,你们在干什么呀?它讲述的是一些小虫子的故事。我对龙虱很感兴趣,书中说龙虱没有鳃,那它是怎么在水中呼吸的呢?原来龙虱先在气门贮存了空气,所以才可以在水中生活。

      第三部分——小鱼,你叫什么名字啊?本书主要向我们交待了淡水鱼的种类,有马口鱼,高丽雅罗鱼……我就介绍一下淡水鳔鱼吧!这种鱼形状和马口鱼差liuxue86.com不多,二者非常容易混淆。它们的区别在于:马口鱼眼睛小,呈红色;淡水鳔鱼眼睛大,呈黑色。马口鱼不太适应受污染的环境。以前水质好的时候,马口鱼的数量很多。

      通过这本书,我对夏天有了更多的了解,神奇的植物让我知道了树木的作用。有趣的小虫告诉了我一定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活泼的小鱼,让我懂得了水中的奥妙。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四季里的科学》的其他几册读完。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8)

    ——重新发现儿童优秀读后感 (菁选2篇)

    重新发现儿童优秀读后感1

      《重新发现儿童》,是北京玉泉小学高峰校长的著作,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拜读了高校长的著作,让我感慨颇多。此书以小片段、小故事、小实例的形式记录了高峰校长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和育人理念,在这些经验和理念中,我能深深地体会到高校长的童心,体会到他的智慧。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日常中的问题解决,那种高层次的占位,灵敏的头脑,解决问题重点的把握,交流中的语言运用,都让我折服,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方法。

      看得出,这本书里的每一个片段都是高校长*时的积累,遇到问题的不断的反思,也终成就了高校长今天的成绩。作为一个校长不能说每天,但是他始终关注着学生,他和学生是一起的。比起他我差的很远。

      在这本书里,我几乎很少看到“学生”这样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我的孩子们”这样的文字,真切的感受到高校长的爱心,真切的感受到作为玉泉小学学生的幸福,真切的感受到这所学校学生站在中央的教育理念。

      我用了两天多的时间概念,读完了这本书,这是我前所未有的。我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它接地气,书中的理念和做法有都和我们学校相近,只是他们做得更深入些,这让我对这本书更加的爱不释手。书中很多的做法,正是我将要一步步实施的想法,如今拿到这本书,我视如珍宝。

      他教会了我:人要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坚持写反思,和做记录,不断的督促自己成长;作为管理者真的要接地气,要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才能真正的、适时的做出符合儿童特点的课程。

      我把我所需要的都折了页,我还要再读,再读,再读,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看了这本书后,我更坚信了自己的想法,我会用我的智慧开启新的旅程!

    重新发现儿童优秀读后感2

      《重新发现儿童》一书包括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和发展儿童五章。作者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按照*的意志高度同质化,根本没有为儿童而准备。学校,应该让孩子站在正中央,*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孩子。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应该会说话,它们是构成儿童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总之,学校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高峰校长将自己管辖的北京海淀区玉泉小学打造成适合儿童发展的乐园。

      高峰校长认为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校,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孩子们的行为是规范的,自律的,但心灵应该是自由的,舒展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怀揣梦想上路,最终获得幸福。孩子到学校的目的表面上是来听课、读书、写作业、考试等,但本质上是孩子们在逐步社会化。家长关心孩子教育,但不能将赌资放在传统的高考上。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一种应然的事业,需要怀揣理想仰望星空,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

      传授知识不是教育上最重要的事,很多知识只需一翻书就会得到。去了解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永远会比我们告诉他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更重要、更有趣。发展心理学证明儿童时期心灵受了伤害的孩子成年时容易出现问题。

      高峰校长说对于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其实吃饭远比学习教材更重要。是啊,如果没有了好身体,将来还能干什么?早上值班时,看到一大群孩子在走廊上狼吞虎咽对付一顿早餐时,总忍不住劝他们好好吃饭,然而他们总说没有时间。

      书中说如果老师强硬坚持某些原则,孩子会叛逆,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循规蹈矩。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家长和老师都有所保留,能够琢磨*的心理,人前人后表现不一。等到孩子出了大问题,家长和老师倍感诧异。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一种选择。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要滥用老师的权利,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批评学生,更不能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把老师视作毒蛇猛兽,希望离老师越远越好。

      做老师,需要学习。只有将自己变成儿童,才能发现儿童、呵护童心、保卫儿童权益、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继而发展儿童潜力。没有不需要学习的学生,也没有天生的老师。其实,做老师的最大幸福在于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非功成名就时听到的掌声。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3篇(扩展9)

    ——童年的发现的读后感

    童年的发现的读后感1

      今天,我学了《童年的发现》,让我对费奥多罗夫有了新的认识。

      他是一个求知若渴,善于思考,提问的孩子,他对为什么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会飞产生疑问,得到了老师的答案后,他又产生疑问:为什么孩子是在母亲怀胎九个月后才生下来的

      经过了一番思考他终于想出了眉目,也就是发现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他为此而感到高兴。

      在三、四年后,他上六年级的一堂生物课时,老师的一番话引起了他的注意,老师说:按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了*的过程,这番话证实他在九岁时发现的结果,他为此感到自豪,所以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但被老师误解,被惩罚了。但他用一句话安慰了自己,是十分幽默、自嘲的。

      他这样好学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一定要当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推荐访问:读后感 发现 孩子 《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1 读《发现孩子》有感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