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

    时间:2023-03-09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将相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1

      《将相和》这篇课文,我早在四年级就学过了,而且,印象非常深刻。这不,今天在一本课外读物上,有看到了这篇文章。

      首先,文章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蔺相如,另一个就是廉颇。而且他们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官员。蔺相如几次立功,被封为了管,甚至职位超过了大将军廉颇。这下,廉颇可不服气了,处处和蔺相如计较,但是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一再避让。最后,终于廉颇知道自己的错,惭愧地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本文既表现了蔺相如顾大局是大体的高尚品德,又表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当我读到廉颇当众给蔺相如羞辱的时候,我不禁替蔺相如捏了把汗,可是,没想到蔺相如却处处躲避、谦让廉颇。蔺相如的手下都很气愤,要去打抱不*。但是,蔺相如却从容大都的`笑着解释,他避让廉颇是为了国家的安危。这时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伟大的爱国之心啊!

      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蔺相如的谦让,才有了廉颇的主动和好,才加强了赵国的力量。这正如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如果每个人都像蔺相如一样,主动让一步的话,那这个世界会有多美好呢?

      合上书本,我的心中久久不能*静。我决定,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知错就改,谦让大度的人,我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同学,团结集体,像蔺相如一样有作为的人!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扩展阅读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扩展1)

    ——将相和读后感10篇

    将相和读后感1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文中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聪明机智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大将廉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秦王得知后,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怕秦王不讲信用,所以左右为难。后来有人说蔺相如有勇有谋应该让他去。

      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前往秦国。到了秦国,见了秦王,蔺相如把和氏璧交到秦王手里。秦王赞不绝口,但就是不提拿城换璧的事。蔺相如计上心头,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我指给你看。"于是,秦王把璧交到蔺相如的手里。蔺相如说:"我看您根本没有拿璧的意思。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便随手拿出地图来把允诺给赵国的十五座城划给蔺相如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和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如果您有诚意的话,就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秦王也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去。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充分体现出蔺相如的聪明才智。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见面,赵王又再一次左右为难。蔺相如说:"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身行。大将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用威助的方式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的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蔺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了。这里再次体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对别人说:"我立下了许多大功,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来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蔺相如知道了,就以宽广的胸怀处处都躲着廉颇。蔺相如的手下见了就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猫见了老鼠一样,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自己是为了不引起内部的矛盾才躲着廉颇的。廉颇知道了,静下心来想了想,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负荆请罪。

      蔺相如见了,连忙热情迎接,最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对朋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同时使我懂得了做人也应该向廉颇那样知错就改,顾全大局,不应该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这篇课文深深的吸引了我,文中的人物感动了我,我希望同学们有时间都来读读这本书。

    将相和读后感2

      《将相和》是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

      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候。那是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次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写一封信说要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壁。蔺相如拿这壁去会见秦王,亲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吧壁拿回来。要和壁同归于尽,亲王只得把画好的城给他看,蔺相如要秦国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来,他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于是就派手下化妆把壁送回了赵国,他也升官了。

      过了几年后,亲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为了安全,廉颇在旁边带兵做好准备,亲王让赵王鼓瑟,他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给自己鼓瑟,蔺相如也让秦王鼓瑟,秦王不同意,蔺相如逼迫秦王,秦王只好击了一下,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亲王没见到什么便宜,就让赵王走了。蔺相如又升官了,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想给他一个下马威。蔺相如为了赵国只好不上朝,廉颇知道他的意图后,负荆请罪,从此一起合力保卫赵国。

      这是一种多么宽大的胸襟啊,为了国家而“牺牲”。蔺相如心中宽广、有大志,他爱国的精神是我们感动,他那伟大的`胸襟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拥有大志向的人才是栋梁,蔺相如这样的人,有谁不尊敬他?有谁不崇拜他呢?

    将相和读后感3

      《将相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阅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蔺相如有勇有谋,被赵王赏封为相国。大将廉颇很不服气,想要羞辱蔺相如一番。这消息传到了蔺相如耳中,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处处躲着廉颇,廉颇很是得意。蔺相如的门客也很是不解,问道:“如今相国如此胆小怕事,连百姓都感到羞耻,何况您堂堂相国呢?”蔺相如答道:“我都敢当面指责秦王,我还怕廉将军吗?秦王不敢攻打我们,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同在,若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我忍让廉将军,是为了赵国啊!”廉颇听说后,知道了错误,就去找蔺相如负荆请罪,蔺相如原谅了廉颇,二人结拜为兄弟,一文一武共同辅佐赵王治理天下。

      蔺相如的大度很让人感动。我也有过和这个故事相似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王宗睿相约去打羽毛球,我先到了羽毛球馆。当时天气十分寒冷,我和爸爸站在门口,左顾右盼。眼看20分钟过去了,我们冻得瑟瑟发抖,还是不见他的影子。我们又继续耐心的等待着,天都要黑了,他依然没有出现,最后我只好失望的回了家。我十分生气,在以后的一个月里都没有与他见面。直到我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做人要学会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我原谅了他。他后来也向我解释:因为那天确实有急事,一紧张就把打球的事给忘掉了,不是故意失约的。我们又像以前一样,成为了好朋友。

      我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有勇有谋、懂得用忍耐化解矛盾、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国家着想的人。廉颇是一个小气、嫉妒别人才能、只顾个人利益的人。但是廉颇最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主动负荆请罪,承认错误,也值得人们学习。

      我觉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多学习蔺相如用忍耐来化解矛盾,舍弃个人的利益得失,一心为国家着想的精神,能够正确看待和朋友之间的矛盾,尽量的宽容别人,营造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同时,也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廉颇,既要注意防止犯廉颇嫉贤妒能、心胸狭隘、自骄自大的错误,也要学习廉颇知错就改、敢于承认错误的好作风,日常生活中谦虚谨慎,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将相和读后感4

      《将相和》这个故事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互有联系的小故事,详细地叙述了廉颇与藺相如之间从不和到和的过程。突出了藺相如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斗争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热爱祖国的品质。

      藺相如在秦国王宫里巧妙地保住了和氏壁;在渑池会上,为维护国家尊严,又以生命威胁秦王,其为赵王击缶,从这些事中我看到了藺相如从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不可泯灭的爱国精神。当他知道廉颇将军不服他做上卿时,为国家利益着想,尽量不与廉颇吵架、结仇、要与他共同保卫祖国。在这里,藺相如的宽怀大量和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又与廉颇的居功自傲形成鲜明对比,也致使廉颇负荆请罪,认识到错误,和他重归于好。

    将相和读后感5

      在语文书上,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将相和》。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秦王想把“和氏璧”骗走,又想会见赵王。赵王两次都派蔺相如去处理,结果都取得了胜利,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知道后,就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可蔺相如不生气,最后矛盾化解,他俩成为了好朋友,一起保卫赵国。

      我读完了以后,深深的感到了汗颜,蔺相如的胸怀是多么的坦荡!他可是大官儿呀,怎能忍受廉颇的侮辱!他知道了以后,却躲了起来。蔺相如比廉颇官儿大,怎么不把他逮起来问罪?或把这件事告诉赵王,让他付出代价。可是,蔺相如却另有他法。

      我就不行啦,别人要是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非教训教训他,有时他不听话,不道歉,我甚至还大打出手。有一次,我们比赛跳绳,我快要成功了,可就在这紧急关头,我的绳子却被绊了一下,最后失败了。我立即查找真凶,要他挽回局面。可他又不听,我们就吵了起来,看到老师来了我们才住口。事后,我觉得心里很不好受。

      看了蔺相如的故事,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蔺相如学习,做个不爱斤斤计较的人,胸怀坦荡,意气风发!

    将相和读后感6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小故事“负荆请罪”主要写了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声张说如果他遇见蔺相如,一定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这话被蔺相如知道了,他便一直躲着廉颇。他的手下看不顺眼了,他们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蔺相如对他们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他们赵国,是因为有他和廉颇,若是他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廉颇听到这话后,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便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后来,他们两做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我认为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又大方的人。他为了赵国,一直避让廉颇。当廉颇来请罪时,他不但没有责备廉颇,反而让廉颇起来,迎接他。而廉颇,虽然他很不服气,但听了蔺相如的话后,他也知错能改,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现实生活中,像蔺相如这样的人,已经十分少见了。在马路旁、市场边、甚至学校门口,都有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起口角挣纷或打架。这样即会使人受伤,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时甚至会结下仇恨。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和谁闹别扭,都不应该去计较。我们应该顾全大局,像蔺相如与廉颇那样,同心协力让我们的班集体、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优秀,更美好。

      “知错能改”,是每一位老师、家长都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的。但是,大家真的有做到吗?有些同学,做错了事,老师问是不是他做的事,他却是矢口否认;有些同学,明明是自己做错了,却总是拖别人“下水”,说他也有错,谁也有错……;还有的同学做错了,死不认错,与家长吵架,还离家出走。大家想想,这样好吗?虽然说在做错了事会被人批评,但如果我们都能知错能改,像廉颇一样,日后做好不再犯错,那也一样会被人表扬。

      将相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知错能改,无论是什么纷争,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将相和读后感7

      今天,我们学完了第18课,《将相和》,学完后,我有许多感受。

      这篇文章一共有三个小故事,一、完璧归赵而二、渑池会见三、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讲了:赵王有一块好璧,名叫和氏璧,当时秦王最强,他想得到璧,用池换璧,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骗局,拿回了璧。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深谋远虑的人,在别人不敢去时,他敢去,还能拿回璧,封为上大夫。

      第二个故事讲:秦王要侮辱赵王,叫他鼓瑟,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看去秦王要侮辱赵王,逼着秦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秦王不但没占到便宜,反让赵国的一个上大夫侮辱了。从这能看出蔺相如是一个维护尊严,爱国的人,封为上卿。

      第三个故事讲:蔺相如比廉颇管大,廉颇不服,蔺相如不见廉颇,是因为不消弱本国利益,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为最重要的,关心国家。廉颇有一种知错就改的精神!

      从此,他们俩一起保卫赵国!

    将相和读后感8

      今天我预习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将相和》。

      其中我对蔺相如有很深的印象,因为他能顾全大局,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所以他想尽办法的避开廉颇以免和他发生冲突。而廉颇却因为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就要和蔺相如决战,真是不应该啊。不过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顾全大局,不能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当自己有错时,在知道自己的错误后,一定要知错就改,决不能只认错不改错,不让同样的错再次出现在自己身上。这样,就能更好的保卫集体的荣誉。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一天中午,我正在外边玩,忽然看到了一片会动的姜。我很好奇,走过去一看,这哪里是姜在动,分明是蚂蚁在搞鬼。只见一排蚂蚁在前面拉,一排蚂蚁在后面推,还有一排蚂蚁在下面顶,搬了一会只见又来了一批蚂蚁,另一排蚂蚁马上起来了,好像是在换班。姜片就这样进了蚁洞。

      你看连蚂蚁都知道团结,那我们人也不能落后,让我们团结起来吧,像蚂蚁和廉颇,蔺相如那样团结起来吧!

    将相和读后感9

      蔺相如在秦国王宫里巧妙的保住了和氏璧,在渑池会维护国家的尊严又以生命威胁秦王,令其为赵王击缶,从这些事中我看到了蔺相如那个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不可泯灭的爱国精神,当知道廉颇老将军不服做上卿时,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尽量不与廉颇吵架,结仇,要与他共同保卫祖国。在这里蔺相如的宽宏大量和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又与廉颇的居功自傲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致使服刑请罪认识到错误。

      我的感受是:忍让是一种美德,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就要和气不能只为了面子就跟人吵架,如果人人都心胸似海,明白道理话,那么世界会多么美好啊!

    将相和读后感10

      今天,我们学完了《将相和》这篇课文里面主要讲了三件事:

      1、完璧归赵。

      2、渑池之会。

      3、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是渑池之会的起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是负荆请罪的结果。里面主要讲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而廉颇是一个性格豪爽,知错就改的人。

      在生活中,大家要团结绝不能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破坏友谊,破坏集体,因为团结是一种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扩展2)

    ——将相和的读后感

    将相和的读后感1

      今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就看起了语文书,翻着翻着看到了一篇引我注意的课文——《将相和》。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三个故事。

      其中完璧归赵讲了赵王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说愿意拿十五做城来换和氏璧,赵王和大臣都觉得不应该把和氏璧交给秦王,但又担心秦王派兵来攻城,就让蔺相如带着无价之宝和氏璧去了秦国,到了秦国,蔺相如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好的将和氏璧交还给了赵王。赵王高兴极了,封了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一次的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秦王,赵王又封他为上侵,官比大将军廉颇还高,廉颇嫉妒了,这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蔺相如的聪明、廉颇的直爽、知错就改。想到前两天我还和朋友生气,我的脸红了,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小气,于是就在第一时间就给他道了歉。以后我要向廉颇的直爽学习!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扩展3)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1

      在语文书上,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将相和》。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秦王想把“和氏璧”骗走,又想会见赵王。赵王两次都派蔺相如去处理,结果都取得了胜利,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知道后,就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可蔺相如不生气,最后矛盾化解,他俩成为了好朋友,一起保卫赵国。

      我读完了以后,深深的感到了汗颜,蔺相如的胸怀是多么的坦荡!他可是大官儿呀,怎能忍受廉颇的侮辱!他知道了以后,却躲了起来。蔺相如比廉颇官儿大,怎么不把他逮起来问罪?或把这件事告诉赵王,让他付出代价。可是,蔺相如却另有他法。

      我就不行啦,别人要是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非教训教训他,有时他不听话,不道歉,我甚至还大打出手。有一次,我们比赛跳绳,我快要成功了,可就在这紧急关头,我的"绳子却被绊了一下,最后失败了。我立即查找真凶,要他挽回局面。可他又不听,我们就吵了起来,看到老师来了我们才住口。事后,我觉得心里很不好受。

      看了蔺相如的故事,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蔺相如学习,做个不爱斤斤计较的人,胸怀坦荡,意气风发!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扩展4)

    ——《将相和》读后感10篇

    《将相和》读后感1

      《将相和》这一课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组成,详细地叙述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从不和,到和的过程。突出了蔺相如的爱国、机智勇敢,廉颇爱国、知错就改的`品质。

      这几点让我对蔺相如和廉颇噶目相看:蔺相如在秦国王宫里巧妙地保住了和氏壁;在渑池会上,为维护国家尊严,又以性命威胁秦王,令其为赵王击缶,当他知道廉颇将军不服他做上卿时,为国家利益着想,尽量不与廉颇吵架、结仇、要与他共同保卫祖国。在这里,蔺相如的宽怀大量和顾全大局的品质,又与廉颇的居功自傲形成鲜明对比,也致使负请罪认识到错误,和他重归于好。

      我们一定要学习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将相和》读后感2

      今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就看起了语文书,翻着翻着看到了一篇引我注意的课文——《将相和》。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三个故事。

      其中完璧归赵讲了赵王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说愿意拿十五做城来换和氏璧,赵王和大臣都觉得不应该把和氏璧交给秦王,但又担心秦王派兵来攻城,就让蔺相如带着无价之宝和氏璧去了秦国,到了秦国,蔺相如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好的将和氏璧交还给了赵王。赵王高兴极了,封了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一次的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秦王,赵王又封他为上侵,官比大将军廉颇还高,廉颇嫉妒了,这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蔺相如的聪明、廉颇的直爽、知错就改。想到前两天我还和朋友生气,我的脸红了,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小气,于是就在第一时间就给他道了歉。以后我要向廉颇的直爽学习!!!

    《将相和》读后感3

      《将相和》是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

      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候。那是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次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写一封信说要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壁。蔺相如拿这壁去会见秦王,亲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吧壁拿回来。要和壁同归于尽,亲王只得把画好的城给他看,蔺相如要秦国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来,他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于是就派手下化妆把壁送回了赵国,他也升官了。

      过了几年后,亲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为了安全,廉颇在旁边带兵做好准备,亲王让赵王鼓瑟,他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给自己鼓瑟,蔺相如也让秦王鼓瑟,秦王不同意,蔺相如逼迫秦王,秦王只好击了一下,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亲王没见到什么便宜,就让赵王走了。蔺相如又升官了,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想给他一个下马威。蔺相如为了赵国只好不上朝,廉颇知道他的意图后,负荆请罪,从此一起合力保卫赵国。

      这是一种多么宽大的胸襟啊,为了国家而“牺牲”。蔺相如心中宽广、有大志,他爱国的精神是我们感动,他那伟大的胸襟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拥有大志向的人才是栋梁,蔺相如这样的人,有谁不尊敬他?有谁不崇拜他呢?

    《将相和》读后感4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故事,所讲的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今天我们就学习了这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分别是:蔺相如、廉颇、赵王和秦王,我对这四个人物都有些意见和看法。

      就先从秦王开始说吧。我认为秦王属于那种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人。就拿拿城换璧这件事来说吧,明明是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可秦王却写信要求用15个城换赵王的璧。秦王也太目中无人了,根本不顾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做出这样的行动,让人觉得有点横行霸道的感觉。

      再说赵王,虽然他是战国末期七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之一,但我认为他是一个缺少主见、一遇到紧急情况就手足无措的人。做一个皇帝,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谋略和主见。遇事首先要冷静下来,好好地思考,这样才像皇帝,不会有失皇帝风范。在渑池会上,秦王这样侮辱他,他居然还没有蔺相如的反应快,所以我说他是个遇到紧急情况就手足无措的人。

      廉颇,是一个多么憨厚的人,一个知错就改、坦率正直的人。廉颇起先为了个人的名利而闹,有居功自傲的缺点。但他后来能知错就改,一位堂堂的大将军,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不顾个人荣辱,毅然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这种诚恳、坦率、直爽的性格,作为古代将军,实在不可多得。

      最后再说蔺相如,每一个看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人。因为蔺相如面对秦王不但没有胆怯,反而更加理直气壮、义正言辞。特别是在给璧举行典礼时说的那些话,表现出了他那种人璧共存的凛然正气。

      这几个主人公各有各的特性,但是我最喜欢蔺相如和廉颇,他们爱国的心一直在我的印象里,蔺相如勇敢,廉颇知错就改,我要向他们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爱国的优点!

    《将相和》读后感5

      乍一看,觉得这篇文章很长,其实,它一共可以分成三个故事。分别是:NO.1完璧归赵NO.2渑池之会NO.3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廉颇与蔺相如。

      本文根据语言,动作与神态生动,具体和形象的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如在第一个故事里的语句中:我愿意和如果从"我愿意"可以看出蔺相如十分勇敢,众大臣都不敢,他就敢,也体现了蔺相如十分爱国的精神。我又从两个"如果"蔺相如的机智,保护和氏璧对策周全。从蔺相如对秦王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蔺相如不畏强权。

      而从渑池之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侮辱了赵王。蔺相如就勇敢的逼迫秦王,让秦王没有占到便宜。用以其人之道还以其人之身的方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里因廉颇嫉妒蔺相如的才华,二人便不合,但廉颇因听了蔺相如的话,便到了他府上负荆请罪。二人便一起同心协力一起保护赵国。

      从以上可以看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爱国和顾全大局的好品质。廉颇心胸开拓,百战百胜与知错就改的好品质。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将相和》读后感6

      史圣司马迁创造了一部著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有一篇叫《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有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

      这三个小故事分别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恩恩怨怨,到最后,他们成了同甘共苦的朋友。

      我看完这篇文章,第一个想到的是,这和晏子使楚没什么两样嘛!但后来细细想来,其实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晏子使楚胜楚王靠的是机智和口才;而蔺相如去秦斗秦王靠的是机智和勇敢。虽都是名将,却各不相同。

      说实话,我还是比较怀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的。因为蔺相如凭一张嘴就从老百姓升到了上大夫,上升的也太吓人了吧!可廉颇在这时候居然没嫉妒蔺相如?!他可是十年磨一剑呐!花了好多心血才到这儿的呀!

      或许是司马迁加了些文学色彩吧,要不然———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廉颇也是这么上来的,可这不可能啊!

      还有一点,我认为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应该比赵王为秦王鼓瑟的羞辱要更大些。因为秦王是大国的王,赵王是小国的王,大国的王哪可能为小国的王击缶呢?所以秦王在渑池之会上真是丢了面子啊!

      总之,向司马迁致敬!

    《将相和》读后感7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做《将相和》。这里主要谢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其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大将。其中丞相蔺相如的内容最为精彩。他作为一个丞相,不但机智果断不,而且还十分有勇气。在跟秦始皇对话的内容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有勇有谋,勇敢机智。第三个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廉颇大将我也十分欣赏,他在意气用事的过程中,也很会自我反省,冷静下来,说明他是聪明的。在最后,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不再意气用事,向丞相蔺相如请罪,最终成为一对好朋友,文武结合,保卫赵国。在赵国以后的日子里,一定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篇课文中,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其中最深刻的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注意团结同学,集体利益为重,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将相和》读后感8

      《将相和》是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在让赵国君臣进退两难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件事上建立了奇功,被赵王封为了上卿,职位高于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想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意避让他,廉颇知道真相后,到蔺相如的府上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能当上上卿?那是因为他能在困难面前,能够以大局为重。我们在生活中不也要是这样吗?

      记得有一次,我们的班长——蒋睿彤同学的嗓子哑了,可她坚持按时按点提醒我们排好路队,虽然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我依然觉得这声音是最动听的。当我走出教室时,仿佛蒋睿彤的沙哑的声音还在我耳边回荡。

      蒋睿彤以大局为重,没误同学们一分一秒。我们做事也要以大局为重才不会耽误大家。蔺相如以大局为重,没有和廉颇当面争执,最终以一片赤诚赢得了一生的朋友。是啊!只要我们以大局为重,就能帮助大家许许多多。当我们和同学争吵时,不能因为要为自己争一口气而不顾全大局。

      廉颇负荆请罪也让我深受感动,他懂得与蔺相如精诚合作,使赵国日益强盛。

    《将相和》读后感9

      今天我学完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从中受到了许多教益。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可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有利于国家。

      学完以后,我想到我们的学校、班级,一个大集体,都能像蔺相如和廉颇一样,同心协力,宁可让自己让自己吃亏,也不要破坏了集体的荣誉,那该多好啊!*时,同学们为了自己,而不顾班级荣誉,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争执不休,大打出手,非置人于死地不可。这样,既破坏了班级的荣誉,伤害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带来了不少麻烦,又有什么用呢?应该像蔺相如那样宽容,让人三分,以大局为重,向共同目标前进。廉颇大将军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当他知道蔺丞相的用意后,很是惭愧,主动上门负荆请罪。不像我们现在的有些同学,干错了事情,事实摆在眼前,就是不认错,还是一意孤行,最终还是低头认错。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蔺相如、廉颇的优秀品质。

      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顾大局,不能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当自己有错时,在指导自己的错误后,一定要知错就改,决不能只认错不改错,不让同样的错再次出现在自己身上。这样,就能更好的保卫集体的荣誉。

    《将相和》读后感10

      《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通过这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维护国家尊严、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的爱国精神。

      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把自己的.生命放第二,而把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放第一的人。他知道:将相和,国家就安全,将相不和,国家就危险,所以就有意避着廉颇,这种忍让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

      我觉得蔺相如知所以能得到赵王的重用是因为他机智多谋,把国家利益放第一位。

      团结是第一位,有些同学只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闹不和,和同学们翻脸;有些同学为了自己的好成绩就不顾班里的利益,甚至用奸诈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心。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抱成。”我们只有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不怕,我们要向蔺相如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只要团结起来,才能把五四班这个班级体搞好,成为人人称赞的好集体。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扩展5)

    ——《将相和》教学设计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允、颇、侮:

      2.指导认清字形。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3.理解词意。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推辞——谦让不干。抵御——抵挡,抵抗。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本领。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 详细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权,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权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及时送回国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帮助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宝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5)教师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从蔺相如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避让廉颇的原因很简单:秦王比廉颇厉害得多,但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会怕廉颇。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进行。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3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关于教学目标

      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

      1、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在学习中积累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必须,为了有效地达成积累的目标,这节课选择这些词语来作为重点理解的对象是由于它们是常用词,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习中学读学写。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习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习目标中设置了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关于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习本文也不能例外。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关于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在这里有学生的默读、个人朗读、集体齐读;有理解性的悟读,有表达性的展读。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习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习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关于板书设计

      1、为体现简约,本课的板书设计以词语面貌出现,内容包括课题、事件、人物、思想,文章的写法及相关的符号。

      2、板书的内容展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要领悟的人物思想,要学习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板书中的符号提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直观明了。

      总之,板面设计简洁、直观、内容丰富。

    《将相和》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 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附:《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将相和》根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课文《将相和》 出示幻灯片。文中“将”、“相”、“和”分别指什么呢?准确地书写将、相的名字。要求写正确、端正。“和”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

      二、走进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出示:初读课文要求。1、仔细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2、读完后想想: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3、说说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和”)

      1、检查自学情况:

      (1)、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填空)作者是怎样将这三个故事衔接起来的呢?

      (2)、生字词的读与理解。.

      人物:蔺相如 廉颇

      完璧归赵

      和氏璧 无价之宝 推荐

      理直气壮 宾馆

      渑池会见

      胆怯 示弱 抵御 拒绝

      负荆请罪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同心协力

      导: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两件事后,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最先的*民——上大夫——上卿,步步高升,真不简单啊!(【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可这样一来,他的职位比廉颇高了,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找出廉颇不服气的话读一读。朗读指导(愤愤不*的语气)如果你就是廉颇,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三、.学习“完璧归赵” 感受人物形象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吗?

      1、.默读第一段:让我们走进由秦王设计的这个骗局——“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边读边思考:事情因什么而起?蔺相如是怎样面对这个骗局的?找出文中的话说说。随机简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出示链接2——和氏璧。

      2.识破“骗局”。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着急?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引导对“秦王”个性的了解。指导读出“为难”的语气。

      (2)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的?找出文中的内容读读。出示幻灯片自由读读。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那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b、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c、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所说的“如果……就……”和“如果……一定……”两句话。还会有第三种可能吗? 听了蔺相如的这句话,你了解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d、胸有成竹地读读这段话。

      3.以“骗”对“骗”。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敬献给秦王后,他又是如何识破秦王的第二次骗局的?找出文中的话体会体会。

      此时蔺相如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出示幻灯片。(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点给你看。”)

      这时我又发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智慧超群,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能力很强。)。

      拿回和氏璧后,蔺相如的第二策略是什么呢?往下读读你就会发现了。

      出示投影(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读完这段话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a、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c、读这句话,读出蔺相如的“理直气壮”。

      d、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此时此刻,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呈现在了你的眼前?此时的你还认为他是仅靠着嘴皮子轻易成功的吗?

      出示幻灯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a、将这句话改写成直接叙述的方式。(换一种说法)

      b、 借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幻灯片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这是蔺相如所使用的第四策略。《将相和》

      a、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b、为什么一直跟秦王谈“信用”

      c、在蔺相如采用四步应对措施后,结果?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指导理解“只得、客客气气”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说说你现在对蔺相如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后果是( )。

      四、 课堂小练笔 内化人物形象

      读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从蔺相如在故事中说的话,以及他的一些行为,我了解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如果我是蔺相如我一定会在心中暗暗地想——————,并且我还会找机会跟他说——————。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将相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案设计: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连堂

      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

      完璧归赵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

      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秦王明明已经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蔺相如为什么还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

      渑池之会

      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负荆请罪

      8、蔺相如立功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为什么很不服气?你是否同意廉颇的看法?为什么?

      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

      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点题答案:

      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5、秦王叫赵王鼓瑟,是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等的。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

      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8、不同意。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是不一样的。蔺相如虽然不能像廉颇一样持刀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唇枪舌战,也同样是惊心动魄,同样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保住尊严。一样值得敬佩。

      二、体会人物品质:

      1、文章中,突出体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请你用红笔划出文章描写这两个人物最精彩、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反复读读,品品,用你自己认为准确的词语归纳: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2、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要说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将相和》中有三个独立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你能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吗?

    《将相和》教学设计6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关于教学目标

      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

      1、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在学习中积累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必须,为了有效地达成积累的目标,这节课选择这些词语来作为重点理解的对象是由于它们是常用词,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习中学读学写。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习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习目标中设置了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关于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习本文也不能例外。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关于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在这里有学生的默读、个人朗读、集体齐读;有理解性的悟读,有表达性的展读。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习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习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关于板书设计

      1、为体现简约,本课的板书设计以词语面貌出现,内容包括课题、事件、人物、思想,文章的写法及相关的符号。

      2、板书的内容展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要领悟的人物思想,要学习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板书中的符号提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直观明了。

      总之,板面设计简洁、直观、内容丰富。

    《将相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使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民族文化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权,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权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 交流学习结果

      廉颇知错就改。(看图读课文体会,指导有感情朗读)

      蔺相如顾全大局。(读蔺相如的话,体会他宽广的胸怀和顾全大局的精神)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质疑、释疑

      附:板书设计

      蔺相如 廉颇

      机智勇敢 不畏强权 知错就改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撞"、"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解题

      2、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一)交流本课的资料,并相机评价。

      预设:

      1.和氏璧的资料。引出无价之宝一词。

      2.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课文的出处。

      4.蔺相如的资料。提醒大家注意蔺的写法等。

      (二)、文章主要讲了那几个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

      1、指导璧的写法

      2、探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1)自由读文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自由发言

      (5)学习重点句子"他理直气壮的说……"

      (6)指导朗读

      (7)总结人物个性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将相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4.讨论、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3.让我们跟随蔺相如一起来到秦国,亲眼见证他的非凡才能吧

      二、继续研讨

      1.一起走进故事“完璧归赵” 课件出示:(1)“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有那些过人之处?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我指给您看”难道和氏璧上真的有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有谋的表现)“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真的要装撞吗?(这是有勇的表现)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哪些出色表现,赵王就封他为上卿?课件出示: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预设: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有一天,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学生齐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老师想让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3、角色表演三、总结提升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设计10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生字:

      璧、允、廉、颇、侮辱、拒。

      ⑵新词:

      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⑶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2、能力训练点:

      ⑴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⑵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⑷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暴力、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扩展6)

    ——小学将相和读后感 (菁选2篇)

    小学将相和读后感1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故事,所讲的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今天我们就学习了这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分别是:蔺相如、廉颇、赵王和秦王,我对这四个人物都有些意见和看法。

      就先从秦王开始说吧。我认为秦王属于那种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人。就拿拿城换璧这件事来说吧,明明是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可秦王却写信要求用15个城换赵王的璧。秦王也太目中无人了,根本不顾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做出这样的行动,让人觉得有点横行霸道的感觉。

      再说赵王,虽然他是战国末期七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之一,但我认为他是一个缺少主见、一遇到紧急情况就手足无措的人。做一个皇帝,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谋略和主见。遇事首先要冷静下来,好好地思考,这样才像皇帝,不会有失皇帝风范。在渑池会上,秦王这样侮辱他,他居然还没有蔺相如的反应快,所以我说他是个遇到紧急情况就手足无措的人。

      廉颇,是一个多么憨厚的人,一个知错就改、坦率正直的人。廉颇起先为了个人的`名利而闹,有居功自傲的缺点。但他后来能知错就改,一位堂堂的大将军,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不顾个人荣辱,毅然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这种诚恳、坦率、直爽的性格,作为古代将军,实在不可多得。

      最后再说蔺相如,每一个看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人。因为蔺相如面对秦王不但没有胆怯,反而更加理直气壮、义正言辞。特别是在给璧举行典礼时说的那些话,表现出了他那种人璧共存的凛然正气。

      这几个主人公各有各的特性,但是我最喜欢蔺相如和廉颇,他们爱国的心一直在我的印象里,蔺相如勇敢,廉颇知错就改,我要向他们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爱国的优点!

    小学将相和读后感2

      今天,我们刚刚学完《将相和》这一课,蔺相如那机智勇敢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课文主要讲了赵王得到了一块和氏璧,秦王想把它骗到手,于是想出许多计策,可是都被聪明勇敢的蔺相如识破了。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在渑池会上侮辱赵王,蔺相如非常生气,也好好的羞辱了秦王一番,赵王又封蔺相如为上卿。这下,大将军廉颇不服气了,处处和蔺相如作对,可是蔺相如却总是让着他,最后,将相和好如初了。

      学完课文,我不禁对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所赞叹。当我读到“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时,在秦王假意以城换璧,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到底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我觉得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十分周全。我觉得,我们既要学习廉颇的知错就改,也要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这篇课文给我的启示实在是太大了!

    推荐访问:读后感 经典 将相和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1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100字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10字 经典《将相和》读后感150字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