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2023年诗歌教学实录五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1-0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诗歌教学实录1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记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说: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词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愁。请大家自由地把全课五首词都大声朗读一遍,说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诗歌教学实录五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诗歌教学实录五篇(范例推荐)

    诗歌教学实录1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记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说: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词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愁。请大家自由地把全课五首词都大声朗读一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地分一下类。

      (生摇头晃脑自由朗读,交头接耳)

      生:词中有些人很愁,有些人不愁。

      生:词中有些人愁得很厉害,有些人只是一般愁。

      生:有男人的愁也有女人的愁。

      生:有男人描绘的愁也有女人描绘的愁。(众笑)

      生:有为家事愁,也有为国事愁。

      生:有为亲人愁,有为理想愁。

      ……

      【自评:简单导入,直入正题。开篇整合,建构全课整体意识,第一次对比,为思维预热。】

      师:那这样好不好, 让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两位古代女子的愁。我再请两位同学朗诵,听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感觉到诗词中的两位女子她们各自在为何愁?

      【自评:进入第二次整合对比。不足的是板块的过渡稍显生硬。】

      (请同学朗诵《望江南》和《武陵春》)

      生:我感觉《望江南》中的女子好像是在等待她的心上人,可是没有等回来,所以她愁。《武陵春》我没有感觉得出来她李清照到底为什么愁。

      生:我也是。《武陵春》中的愁好像比较多,最后一句是“载不动许多愁”嘛!

      师:那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现在请大家再自由地把两首词多读两遍,想一想,同学间还可以讨论一下:你觉得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大家一定要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应证自己的想法!

      (生自由朗诵,讨论)

      【自评:从另一角度巧对比巧整合。】

      生: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因为她愁得都“肠断白萍洲”了啊!还有什么愁比“肠子都愁断”了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愁。

      生:不能这样比吧,这两个句子都是诗人应用了大胆的联想想像写成的,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这样比的话不客观。

      师:有道理,大家能够关注到对愁的形象描绘这很好,但最能证明你的观点的还应该是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

      生:李清照最愁。《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那她一定非常愁闷了。

      生:是的,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望江南》中的女子还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等丈夫回来看,可李清照连打扮自己的兴趣都没有了,我猜像她的丈夫一定已经去世了。

      师:你很聪明。写这首词的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很多年了。

      生: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

      师:你这个分析很到位。但“倚”字品得还不够,哪个同学帮帮她的忙。

      生:“倚”是“靠”的意思,她靠在望江楼上,很孤苦无依的样子!

      生:“倚”还显得这个女子很柔弱,没有力气。

      生:她一定是望得太久了,所以浑身酸软,就只能“倚”着了。

      生:主要不是身体问题,还是心事太沉重了。

      师:对了,这样抓住关键词抠进去,人物的形象就鲜明了。

      【自评:对“倚”的品味环节是课堂机智生成的,处理得不错。】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们的看法。《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愁,但是她毕竟还有事情可干。可是李清照呢,她却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她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所以她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我认为这样的愁才最愁。

      生:我有同感。她不仅不想梳头,她连去双溪泛舟也提不起兴趣呢!

      生(高高举手):老师,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不太好。

      师:你说说。

      生:一是诗人窗前的花木太繁盛,没有“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凄凉感觉。二是图中画了一轮弯月,这就表明是晚上了。而诗中不应该是晚上。

      生:是晚上,不是说“日晚”嘛。

      生:“日晚”不是晚上,如果是晚上,那李清照不梳头就很正常了,谁晚上还梳头啊?

      生:对,都晚上了,李清照怎么会想到去泛舟呢?

      师:有道理,古代女子有夜生活的很少。(众笑)

      生:“日晚”是日头很高的时候,可能是要到中午了,她都还不想梳头,可见心情非常郁闷!

      【自评:旁逸斜出的一笔!学生的自主质疑很有力度,教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决学生困惑,处理得不错。】

      生:这是因为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了,她已经习惯了,她怎么可能比还在盼望丈夫回来的女子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确实李清照是已经绝望,《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生鼓掌)

      生:可是《望江南》中的女子稀里糊涂经受的是希望的煎熬,而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我认为这比前一种煎熬更痛苦。

      (学生争论不休)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许当你们的生活阅历多一些后,你们的体会会更加深入。王老师想起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对小龙女十六年痴痴的等候。十六年的痛苦等待他都熬过来了,他为什么要在最后得知小龙女活着不过是一个谎言后却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而毅然跳崖自尽呢?

      生:他活下来是因为他心中还有希望,他选择死是因为他在善意的谎言中清醒过来后他绝望了。

      师:对杨过而言,哪种痛更为深呢?

      生:清醒之后的痛。

      师:对了,同学们,人的情感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人生存下去的本质力量是靠希望:哪怕这种希望只是星星之火,它也可能成为一种生存的信念。而最残酷的人生境遇是没有希望,也就是绝望。绝望这种痛,是人生之最大痛。大部分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正如开头同学们提到的,李清照的愁在词中很难表述清楚是哪一种愁,因为在她的生命历程中融入了太多的苦难。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一起背诵出来好吗?

      (生齐背:唱记溪亭日暮……)

      师:从这首年轻时代的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读到了一颗青春快乐的心。是的,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结成佳偶,夫唱妇随、琴瑟和谐。而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她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她的愁岂止是心爱的丈夫早逝之愁,这其中有国家的败亡,家乡的沦陷,有文物的丧失,这愁,让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她只有“在人屋檐下,听人笑语”……这种愁,岂止是双溪的舴艋舟载不动,就是历经千年之后的无数的读者的心痛汇聚而成的心灵之舟也载不动啊!

      【自评:这番争论整合了课外阅读资源,旧知识资源,比较有深度,学生课堂反应很动情。】

      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啊。现在同学们再自由动情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师生再一次动情诵读两首词)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最动人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情景交融,很有感染力。

      生:这首词只有三十个字,却从早上写到傍晚,从人写到楼写到船写到江还写到了洲,内容含量还是很大的。

      生:人物情感的变化也很有层次,从希望写到失望写到断肠,很让人揪心的。

      生:最妙的是虽然只写到了人物的动作,却可以让我们想像出人物的表情和心情。文字很少,留给读者的空间却很大。

      师:评得不错,还涉及到了艺术表现的空白艺术。

      生:《武陵春》中有两句很著名。一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言泪先流”,一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是的,前一句是欲说还休入木三分。而后一句是想像奇特出人意料。她把抽象的愁写出了重量。

      师:愁不仅有重量,还有长度,比如“问君……”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愁不仅有长度,还有深度,比如“月落乌啼……”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愁还有既重又长又深的,比如“抽刀断水……”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同学们,这是古人的一种愁,愁得让人黯然神伤,愁得让人缠绵悱恻,不管是思妇闺怨之愁,还是国破家亡之愁,但这些都是典型的女子的愁。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男儿的愁英雄的愁。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

      【自评:轻轻一宕,又是一次旧知识的整合——自然天成。】

      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然后谈一谈你的第一感受,你认为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生自由高声诵读)

      生:我认为范仲淹的愁最重,其次是辛弃疾,苏轼根本就不愁。

      生:我也认为苏轼不愁。但我认为最愁的是辛弃疾。

      师:那我们暂时把苏轼放一放,现在说说到底是范仲淹更愁呢,还是辛弃疾更愁。

      【自评:这是整合基础的再整合,课堂继续朝着纵深发展。】

      生:我觉得是辛弃疾愁,词的结尾是“可怜白发生”,五个字,特别醒目,字字泣血啊!

      生:但是范仲淹的词中也写了白发啊,不仅有白发,还有泪呢!

      师:谁的白发?谁的泪?

      生:将军的白发,征夫的泪。

      师:征夫就不白头发了,他们永远年轻?

      (生思考)

      生:哦,应该是将军和征夫的白发和泪。前几天才学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呢!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作——

      生:互文。

      【自评:这种“故意误问”是一种虚拟问,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师:对了。同学们不要忘了,抒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可以通过描写记叙等来抒情,大家从这个角度审视一下两首词!

      【自评:为学生指明理解方法,导得不错。】

      生:我感觉到《渔家傲》的描写要感伤一些,而《破阵子》的描写要欢快一些。

      师:这个感觉很重要,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

      生:在范仲淹的笔下,塞外的风景很让人伤感的。大雁一点儿不留恋地飞走了,一轮落日,一座孤城,城还是紧闭的。

      师:强调孤城“闭”,暗示着什么?

      生:边关告急,战事很吃紧。

      生:还有满地的霜,连绵不断的山峦啊,反正挺清冷的。

      生:还有声音也很让人愁,大风、号角、羌笛、马啸、雁叫,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

      师: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这话评得妙。不要忘记了词中的人都在干些什么。

      生:在“不寐”,睡不着觉,失眠了。

      生:愁啊,睡不着觉,就喝酒,喝的还是不好的浊酒。

      师:这些景这些声音这些人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边关特有的景色。就如范仲淹自己在词中所说的——

      生:风景异!

      【自评: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进入文字,导得比较轻松。】

      师:对。那我们再看看,同样是描写边塞,辛弃疾的笔下又是如何“异”的呢?读一读,比较一下。

      (生自由朗读)

      生:不一样!辛弃疾的边塞风景热闹得多,豪气得多。声音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声音,各种乐器合奏的声音。

      生:还有骏马飞驰的声音,还有良弓拉开的声音,沙场点兵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热烈激昂豪气冲天。

      生:热血彭湃激情洋溢。

      师:说得好!在这样的声音中,我们可以想像画面中的人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生:为建功立业而自豪,因为他们“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师:既然如此,辛弃疾为何要愁?

      生:可怜白发生啊!当初建功立业的年龄一去不复返了!

      师:这和范仲淹在词中表现的愁一样吗?

      【自评:在关键处点拨,让学生思维渐入佳境。】

      生:不一样。范仲淹还在感叹“燕然未勒归无计”呢!

      生:范仲淹是壮志未酬,而辛弃疾是渴望壮志再酬。(众鼓掌)

      师:妙极了!因为愁的内容不同,所以同样的边塞风景,在他们笔下却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同学们,这又应了我们经常在强调的一个美学观点:一切——

      生:景语皆情语。

      师:来,再次自由诵读,体会这相同的土地上酝酿出来的不同的愁。

      (生自由朗读)

      【自评:整合中对比,效果不错。】

      师:现在我们最后来研究一些苏轼的愁。哦,刚才大家都说他根本就不愁,谈谈理由。

      生:“鬓微霜,又何妨”,他自己都豁达得很,何来愁?

      生:他像少年人一样意气风发,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穿着时尚的锦帽貂裘,青春得很呢!(众笑)

      生:他还很有魅力,“千骑卷*冈”,有众多的追随者啊!

      师:谁来品品这个“卷”字。

      生:写出了一种气魄。

      师:还不够,气魄怎么就出来了?

      生:跟随苏轼的人很多。

      师:仅仅是多么?

      生:还有速度快。

      师:对了。人既多又快,场面的热烈就出来了。

      【自评:不能忘记是语文课,要时时紧扣关键词语。】

      生:这种气势也反过来激发了苏轼,他还自比为孙郎,要当射虎英雄呢!

      生:何止是射虎!他要射的是天狼星,他的建功立业的豪情也被激发出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连王老师也不得不服,看来苏轼还真不愁。不过我也记起了刚才一个同学的一句话:这种气势反过来也激发了苏轼的豪情。对了,环境对人是有催化剂的作用的。但是,如果不催化呢?作者的心情会是如何呢?在字里行间真的就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丁点儿愁吗?大家再读读书,品品看,小声读,仔细想。

      (生各自小声读书)

      【自评:抓住学生发言的中的信息进行引导,这个板块的过渡就比较自然。】

      生:哦,我感到“何日遣冯唐”的“何日”有些意味,毕竟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

      生:还有,开头的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聊”很值得挖掘,“聊”是姑且尚且的意思,苏轼也还是觉得自己已经无少年血气了,所以只是趁这次机会“勉强、姑且”狂一下罢了。

      生:是啊,这个“聊”字让我们读到了这首词意气风发之外的无奈,而“何日”更使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恐慌。虽然借着酒劲儿,借着一时之欢,作者放浪形骸作了一回少年英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欢乐的缝隙里,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愁,那想掩饰却终于没有掩饰得了的,想忘记却终于没有忘记得了的愁啊。(众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写《密州出猎》的时候,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苏轼自请外任。这时他的仕途上已经是布满了阴影。他在这首词中所问的“何日遣冯唐”的理想其实到死也未能实现。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我们不是又读到了一个苏轼吗?还是那个要射虎要射天狼的苏轼吗?我们背背《赤壁怀古》。

      (师生齐背:大江东去……)

      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同学们,是啊,也许,把这份愁彻底展现出来的苏轼,这才是一个更真实的苏轼。苏轼之愁,虽然体现得很含蓄,但是他和范仲淹一样,其愁是难以排遣难以挥手自兹去的啊!这就是*古代的典型的壮志难酬的志士之愁。

      来,让我们在再比较着朗读一遍,体会一下他们的愁。

      (生自由朗诵三首词)

      【自评:整合旧知,再次掀起理解和情感的高潮。】

      师:不管是壮志难酬的愁还是渴望壮志重酬的愁,在英雄的笔下,愁还是和女子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再比较一下两位女子表达的愁和三位男儿表达的愁呢?

      生:女子的愁较纤细而敏感,男儿的愁豪放阔大得多。

      生:承载女子愁的世界是风花雪月,而承载男儿愁的世界是苍茫边关。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凄凉来表达女子的愁,但不能用凄凉来表达范仲淹们的愁。用什么表达比较好呢?

      生:苍凉!以前讲《三峡》的时候讲过这种特殊的美。

      师:对了。不同的人格形态决定不同的情感形态。不仅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是一切“情语”皆“人语”。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更要准确把握五位词人个性上气质上的差异。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朗读,然后起来表演朗诵。

      (在朗读中结束全课)

      【自评:最后一次整合对比,凸现五首词的整体性而且进一步深化思维。】

      【教后感言】:

      这是两堂笔者感觉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很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整合效应。我用五句话来概括这次较有特色的课堂整合:

      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

      机智生成课堂,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

      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

      巧妙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庸。

      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诗歌教学实录2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记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说: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词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愁。请大家自由地把全课五首词都大声朗读一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地分一下类。

      (生摇头晃脑自由朗读,交头接耳)

      生:词中有些人很愁,有些人不愁。

      生:词中有些人愁得很厉害,有些人只是一般愁。

      生:有男人的愁也有女人的愁。

      生:有男人描绘的愁也有女人描绘的愁。(众笑)

      生:有为家事愁,也有为国事愁。

      生:有为亲人愁,有为理想愁。

      ……

      【自评:简单导入,直入正题。开篇整合,建构全课整体意识,第一次对比,为思维预热。】

      师:那这样好不好, 让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两位古代女子的愁。我再请两位同学朗诵,听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感觉到诗词中的两位女子她们各自在为何愁?

      【自评:进入第二次整合对比。不足的是板块的过渡稍显生硬。】

      (请同学朗诵《望江南》和《武陵春》)

      生:我感觉《望江南》中的女子好像是在等待她的心上人,可是没有等回来,所以她愁。《武陵春》我没有感觉得出来她李清照到底为什么愁。

      生:我也是。《武陵春》中的愁好像比较多,最后一句是“载不动许多愁”嘛!

      师:那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现在请大家再自由地把两首词多读两遍,想一想,同学间还可以讨论一下:你觉得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大家一定要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应证自己的想法!

      (生自由朗诵,讨论)

      【自评:从另一角度巧对比巧整合。】

      生: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因为她愁得都“肠断白萍洲”了啊!还有什么愁比“肠子都愁断”了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愁。

      生:不能这样比吧,这两个句子都是诗人应用了大胆的联想想像写成的,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这样比的话不客观。

      师:有道理,大家能够关注到对愁的形象描绘这很好,但最能证明你的观点的还应该是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

      生:李清照最愁。《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那她一定非常愁闷了。

      生:是的,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望江南》中的女子还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等丈夫回来看,可李清照连打扮自己的兴趣都没有了,我猜像她的丈夫一定已经去世了。

      师:你很聪明。写这首词的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很多年了。

      生: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

      师:你这个分析很到位。但“倚”字品得还不够,哪个同学帮帮她的忙。

      生:“倚”是“靠”的意思,她靠在望江楼上,很孤苦无依的样子!

      生:“倚”还显得这个女子很柔弱,没有力气。

      生:她一定是望得太久了,所以浑身酸软,就只能“倚”着了。

      生:主要不是身体问题,还是心事太沉重了。

      师:对了,这样抓住关键词抠进去,人物的形象就鲜明了。

      【自评:对“倚”的品味环节是课堂机智生成的,处理得不错。】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们的看法。《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愁,但是她毕竟还有事情可干。可是李清照呢,她却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她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所以她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我认为这样的愁才最愁。

      生:我有同感。她不仅不想梳头,她连去双溪泛舟也提不起兴趣呢!

      生(高高举手):老师,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不太好。

      师:你说说。

      生:一是诗人窗前的花木太繁盛,没有“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凄凉感觉。二是图中画了一轮弯月,这就表明是晚上了。而诗中不应该是晚上。

      生:是晚上,不是说“日晚”嘛。

      生:“日晚”不是晚上,如果是晚上,那李清照不梳头就很正常了,谁晚上还梳头啊?

      生:对,都晚上了,李清照怎么会想到去泛舟呢?

      师:有道理,古代女子有夜生活的很少。(众笑)

      生:“日晚”是日头很高的时候,可能是要到中午了,她都还不想梳头,可见心情非常郁闷!

      【自评:旁逸斜出的一笔!学生的自主质疑很有力度,教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决学生困惑,处理得不错。】

      生:这是因为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了,她已经习惯了,她怎么可能比还在盼望丈夫回来的女子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确实李清照是已经绝望,《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生鼓掌)

      生:可是《望江南》中的女子稀里糊涂经受的是希望的煎熬,而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我认为这比前一种煎熬更痛苦。

      (学生争论不休)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许当你们的生活阅历多一些后,你们的体会会更加深入。王老师想起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对小龙女十六年痴痴的等候。十六年的痛苦等待他都熬过来了,他为什么要在最后得知小龙女活着不过是一个谎言后却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而毅然跳崖自尽呢?

      生:他活下来是因为他心中还有希望,他选择死是因为他在善意的谎言中清醒过来后他绝望了。

      师:对杨过而言,哪种痛更为深呢?

      生:清醒之后的痛。

      师:对了,同学们,人的情感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人生存下去的本质力量是靠希望:哪怕这种希望只是星星之火,它也可能成为一种生存的信念。而最残酷的人生境遇是没有希望,也就是绝望。绝望这种痛,是人生之最大痛。大部分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正如开头同学们提到的,李清照的愁在词中很难表述清楚是哪一种愁,因为在她的生命历程中融入了太多的苦难。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一起背诵出来好吗?

      (生齐背:唱记溪亭日暮……)

      师:从这首年轻时代的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读到了一颗青春快乐的心。是的,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结成佳偶,夫唱妇随、琴瑟和谐。而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她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她的愁岂止是心爱的丈夫早逝之愁,这其中有国家的败亡,家乡的沦陷,有文物的丧失,这愁,让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她只有“在人屋檐下,听人笑语”……这种愁,岂止是双溪的舴艋舟载不动,就是历经千年之后的无数的读者的心痛汇聚而成的心灵之舟也载不动啊!

      【自评:这番争论整合了课外阅读资源,旧知识资源,比较有深度,学生课堂反应很动情。】

      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啊。现在同学们再自由动情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师生再一次动情诵读两首词)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最动人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情景交融,很有感染力。

      生:这首词只有三十个字,却从早上写到傍晚,从人写到楼写到船写到江还写到了洲,内容含量还是很大的。

      生:人物情感的变化也很有层次,从希望写到失望写到断肠,很让人揪心的。

      生:最妙的是虽然只写到了人物的动作,却可以让我们想像出人物的表情和心情。文字很少,留给读者的空间却很大。

      师:评得不错,还涉及到了艺术表现的空白艺术。

      生:《武陵春》中有两句很著名。一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言泪先流”,一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是的,前一句是欲说还休入木三分。而后一句是想像奇特出人意料。她把抽象的愁写出了重量。

      师:愁不仅有重量,还有长度,比如“问君……”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愁不仅有长度,还有深度,比如“月落乌啼……”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愁还有既重又长又深的,比如“抽刀断水……”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同学们,这是古人的一种愁,愁得让人黯然神伤,愁得让人缠绵悱恻,不管是思妇闺怨之愁,还是国破家亡之愁,但这些都是典型的女子的愁。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男儿的愁英雄的愁。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

      【自评:轻轻一宕,又是一次旧知识的整合——自然天成。】

      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然后谈一谈你的第一感受,你认为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生自由高声诵读)

      生:我认为范仲淹的愁最重,其次是辛弃疾,苏轼根本就不愁。

      生:我也认为苏轼不愁。但我认为最愁的是辛弃疾。

      师:那我们暂时把苏轼放一放,现在说说到底是范仲淹更愁呢,还是辛弃疾更愁。

      【自评:这是整合基础的再整合,课堂继续朝着纵深发展。】

      生:我觉得是辛弃疾愁,词的结尾是“可怜白发生”,五个字,特别醒目,字字泣血啊!

      生:但是范仲淹的词中也写了白发啊,不仅有白发,还有泪呢!

      师:谁的白发?谁的泪?

      生:将军的白发,征夫的泪。

      师:征夫就不白头发了,他们永远年轻?

      (生思考)

      生:哦,应该是将军和征夫的白发和泪。前几天才学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呢!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作——

      生:互文。

      【自评:这种“故意误问”是一种虚拟问,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师:对了。同学们不要忘了,抒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可以通过描写记叙等来抒情,大家从这个角度审视一下两首词!

      【自评:为学生指明理解方法,导得不错。】

      生:我感觉到《渔家傲》的描写要感伤一些,而《破阵子》的描写要欢快一些。

      师:这个感觉很重要,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

      生:在范仲淹的笔下,塞外的风景很让人伤感的。大雁一点儿不留恋地飞走了,一轮落日,一座孤城,城还是紧闭的。

      师:强调孤城“闭”,暗示着什么?

      生:边关告急,战事很吃紧。

      生:还有满地的霜,连绵不断的山峦啊,反正挺清冷的。

      生:还有声音也很让人愁,大风、号角、羌笛、马啸、雁叫,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

      师: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这话评得妙。不要忘记了词中的人都在干些什么。

      生:在“不寐”,睡不着觉,失眠了。

      生:愁啊,睡不着觉,就喝酒,喝的还是不好的浊酒。

      师:这些景这些声音这些人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边关特有的景色。就如范仲淹自己在词中所说的——

      生:风景异!

      【自评: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进入文字,导得比较轻松。】

      师:对。那我们再看看,同样是描写边塞,辛弃疾的笔下又是如何“异”的呢?读一读,比较一下。

      (生自由朗读)

      生:不一样!辛弃疾的边塞风景热闹得多,豪气得多。声音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声音,各种乐器合奏的声音。

      生:还有骏马飞驰的声音,还有良弓拉开的声音,沙场点兵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热烈激昂豪气冲天。

      生:热血彭湃激情洋溢。

      师:说得好!在这样的声音中,我们可以想像画面中的人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生:为建功立业而自豪,因为他们“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师:既然如此,辛弃疾为何要愁?

      生:可怜白发生啊!当初建功立业的年龄一去不复返了!

      师:这和范仲淹在词中表现的愁一样吗?

      【自评:在关键处点拨,让学生思维渐入佳境。】

      生:不一样。范仲淹还在感叹“燕然未勒归无计”呢!

      生:范仲淹是壮志未酬,而辛弃疾是渴望壮志再酬。(众鼓掌)

      师:妙极了!因为愁的内容不同,所以同样的边塞风景,在他们笔下却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同学们,这又应了我们经常在强调的一个美学观点:一切——

      生:景语皆情语。

      师:来,再次自由诵读,体会这相同的土地上酝酿出来的不同的愁。

      (生自由朗读)

      【自评:整合中对比,效果不错。】

      师:现在我们最后来研究一些苏轼的愁。哦,刚才大家都说他根本就不愁,谈谈理由。

      生:“鬓微霜,又何妨”,他自己都豁达得很,何来愁?

      生:他像少年人一样意气风发,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穿着时尚的锦帽貂裘,青春得很呢!(众笑)

      生:他还很有魅力,“千骑卷*冈”,有众多的追随者啊!

      师:谁来品品这个“卷”字。

      生:写出了一种气魄。

      师:还不够,气魄怎么就出来了?

      生:跟随苏轼的人很多。

      师:仅仅是多么?

      生:还有速度快。

      师:对了。人既多又快,场面的热烈就出来了。

      【自评:不能忘记是语文课,要时时紧扣关键词语。】

      生:这种气势也反过来激发了苏轼,他还自比为孙郎,要当射虎英雄呢!

      生:何止是射虎!他要射的是天狼星,他的建功立业的豪情也被激发出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连王老师也不得不服,看来苏轼还真不愁。不过我也记起了刚才一个同学的一句话:这种气势反过来也激发了苏轼的豪情。对了,环境对人是有催化剂的作用的。但是,如果不催化呢?作者的心情会是如何呢?在字里行间真的就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丁点儿愁吗?大家再读读书,品品看,小声读,仔细想。

      (生各自小声读书)

      【自评:抓住学生发言的中的信息进行引导,这个板块的过渡就比较自然。】

      生:哦,我感到“何日遣冯唐”的“何日”有些意味,毕竟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

      生:还有,开头的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聊”很值得挖掘,“聊”是姑且尚且的意思,苏轼也还是觉得自己已经无少年血气了,所以只是趁这次机会“勉强、姑且”狂一下罢了。

      生:是啊,这个“聊”字让我们读到了这首词意气风发之外的无奈,而“何日”更使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恐慌。虽然借着酒劲儿,借着一时之欢,作者放浪形骸作了一回少年英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欢乐的缝隙里,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愁,那想掩饰却终于没有掩饰得了的,想忘记却终于没有忘记得了的愁啊。(众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写《密州出猎》的时候,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苏轼自请外任。这时他的仕途上已经是布满了阴影。他在这首词中所问的“何日遣冯唐”的理想其实到死也未能实现。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我们不是又读到了一个苏轼吗?还是那个要射虎要射天狼的苏轼吗?我们背背《赤壁怀古》。

      (师生齐背:大江东去……)

      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同学们,是啊,也许,把这份愁彻底展现出来的苏轼,这才是一个更真实的苏轼。苏轼之愁,虽然体现得很含蓄,但是他和范仲淹一样,其愁是难以排遣难以挥手自兹去的啊!这就是*古代的典型的壮志难酬的志士之愁。

      来,让我们在再比较着朗读一遍,体会一下他们的愁。

      (生自由朗诵三首词)

      【自评:整合旧知,再次掀起理解和情感的高潮。】

      师:不管是壮志难酬的愁还是渴望壮志重酬的愁,在英雄的笔下,愁还是和女子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再比较一下两位女子表达的愁和三位男儿表达的愁呢?

      生:女子的愁较纤细而敏感,男儿的愁豪放阔大得多。

      生:承载女子愁的世界是风花雪月,而承载男儿愁的世界是苍茫边关。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凄凉来表达女子的愁,但不能用凄凉来表达范仲淹们的愁。用什么表达比较好呢?

      生:苍凉!以前讲《三峡》的时候讲过这种特殊的美。

      师:对了。不同的人格形态决定不同的情感形态。不仅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是一切“情语”皆“人语”。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更要准确把握五位词人个性上气质上的差异。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朗读,然后起来表演朗诵。

      (在朗读中结束全课)

      【自评:最后一次整合对比,凸现五首词的整体性而且进一步深化思维。】

      【教后感言】:

      这是两堂笔者感觉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很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整合效应。我用五句话来概括这次较有特色的课堂整合:

      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

      机智生成课堂,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

      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

      巧妙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庸。

      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诗歌教学实录3

      又是中秋节,想起了当年的一堂课——

      [课前请学生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

      [上课铃响。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今天这节阅读课,我想和大家一起去亲近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打投影)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喜欢读诗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

      生:(三人举手)

      师:尝试过写诗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者寥寥无几)

      师:真是“星星之火”!是啊,走过了唐诗宋词的全盛时期,*的诗歌如今颇有些落寞,颇有些迷惘,颇有些无奈。请大家看讲义上的诗。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全诗)

      诗人

      这个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季节

      我瞧见我们的诗人比黄花还瘦

      这些活在人群中的五百罗汉

      为什么落到这般地步

      他们一定是把子瞻的明月

      当成烧饼充饥了

      他们一定是把摩诘的清泉

      当成美酒畅饮了

      他们在唐诗宋词的美味馆里

      只一碟五绝小令

      就能消受半个黄昏

      剩下的半个黄昏

      他们摸着不长胡须的下巴

      想吟出一句绝唱

      可家人把灯光抢了去

      说,写诗干啥

      劳神,又费电

      师:读得很好。请大家揣摩一下,作者当时写这首诗时的心情。

      生:我想诗人本来是满怀激情地想要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并没有受到社会上甚至家人的理解。

      师:回答得不错。我们一起来看诗中的某些句子。“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实际上用了一个典故——有谁知道相关诗句?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很好。菊花应在大自然中开放,但是现在放到了阳台上成了一个盆景,并且到处都在用它卖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经济社会)或者可以说是物质社会。在这个物质社会里诗人活得好不好?

      生:(齐答)不好。

      师:怎么个不好法?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比黄花还瘦。

      师:照例说这些人应当是五百罗汉,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他们为什么会活得不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师:子瞻是谁?

      生:苏东坡。

      师:苏东坡写的最有名的诗作是——

      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摩诘是谁?

      生:王维。

      师:王维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是什么?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对。他们把东坡的“明月”当作烧饼来充饥,把王维的“清泉”当成美酒来畅饮,这些都是他们在什么方面的追求?

      生:精神方面的追求。

      师:对。他们的追求甚至包括夜夜在灯光下苦思冥想,只为吟出一句绝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诗人的精神追求有没有被理解?

      生:没有。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理解,更不用说我们读者了。

      师:这正如刚才所说,诗歌很无奈。(稍作停顿)这首诗是我前不久参加全国诗歌会议时写得一首随感诗。在这次诗歌会上,我遇着诗人舒婷,她送我诗集,名字叫《最后的挽歌》。我说诗歌不应当成为“最后的挽歌”。

      师:这堂课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同学们去亲近诗歌,去感受诗歌,去喜欢诗歌。尤其是要感受诗歌的真、诗歌的善、诗歌的美。

      师:课前,我布置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练习,让大家画一幅画,用画的形式回答一个问题:诗是什么?我收上来一看,画得五彩纷呈。我挑了一些同学,让他们制成胶片。现在大家来看一看他们对诗歌真、善、美的理解。

      [投影第一张胶片:五线谱。

      师:这是钱学杰同学的作品。钱学杰,你来说说看诗是什么?

      钱:我认为诗是美妙的音乐。

      师:音乐是很美妙的。还记不记得课前我们欣赏了哪几首曲子?

      生:《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

      [投影:灯塔。

      师:我们再来看焦松松画的。焦松松,你认为诗歌是什么?

      焦:我认为诗是昏黄夜色中的导航灯。

      师:导航灯能穿透迷雾。

      [投影:呈利剑状的“诗”。

      师:再来看看姚成同学的。姚成,请你解说一下。

      姚:我认为诗是一把无形的剑。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姚:比如杜甫的《石壕吏》。

      师:那么,这把利剑指向谁呢?

      姚:指向封建统治者。

      师:很好,请坐。

      [投影:装着酸甜苦辣四味的调料瓶。

      师:这是娄旭璋的作品。娄旭璋,请你说说,你认为诗是什么?

      娄:我认为诗是人生况味的结合。

      师:或者说,是人生况味的写真。

      [投影:一个信封。

      师:路婷,你来说说看你的理解。

      陆:我认为诗是维系你我友谊的纽带。

      师:这个“你”当然是泛指吧?(众生笑)——你把诗的功能也指出来了。

      [投影:箭穿双心。

      师:周玲,你来说说。

      周:我觉得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

      师:可是你画的是一支箭(生大笑)。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箭(生再次大笑)。这应当是丘比特手里的箭吧?——同样是爱的表现,有的人表达方式就不同。这是梅鑫的作品:

      [投影:一男一女手拉手在海滩上奔跑。

      [投影:头顶书本的莘莘学子。

      师:汪洋同学,你来解释一下。

      汪:我觉得诗是我们闲暇时发泄的工具。

      师:是闲暇时吗?你画的是书、考卷。我看是苦恼、痛苦时的发泄。(生笑)

      [投影:一座房屋。

      师:陆叶你来解释一下。

      陆:我觉得诗是人最好的归宿。

      师:其实是精神的归宿。我觉得这幅画技巧上有点儿问题:人都要进去了,门却是紧闭的(生笑),门应当开着。

      [投影:满天繁星。

      师:这是最后一张,谁来描述一下?

      生:我认为诗是天上的繁星。

      师:很灿烂。

      师: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出,大家对诗歌的真、善、美理解得不错。但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大家对诗歌的真、善、美有这样大的把握,为什么不喜欢读诗?

      生:读不懂。

      师:读不懂——那为什么不写诗呢?

      生:不会写。

      师:读不懂,不会写,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我看是对诗歌特征把握不够。诗歌不仅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是生活的提炼。

      [投影:诗——生活的全部;生活的提炼。

      师:请男同学朗读讲义上的第一段文字,女同学读第二段。

      男:(读)哦,停电了,第二次停电了!别的班的同学都冲回家了,可我们班却把中秋节留下来的蜡烛点了起来。大家有的继续看书、做作业,有的两三个人围棋来讨论问题。在烛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情趣。

      女:(读)漫漫长夜,人影彷徨。幽幽烛光,装饰安详。看那无声的世界,此刻不再辉煌。而仅有一处充满热情的地方,闪亮,闪亮……

      师:这两段文字都是同学们自己写的。题目都叫《停电的夜》。请大家看一下,哪一段是诗,哪一段不是?

      生:第二段是诗。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段文字读起来琅琅上口,第一段相对比较*,所以我觉得第二段文字是诗。

      师:这是从诗歌的语言方面来讲的。这段文字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性,而且它的语言优美,字数相对较少。好的,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表现力,这是一个角度。有没有谁能从其它角度来谈谈?

      生:第二段文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师:请朗读相关诗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不错,请坐。有没有其它感想了?

      生:第二段更富有想象力。

      师:何以见得?

      生:从一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比如“闪亮,闪亮……”这句,给人无限遐想。

      师:很好,请坐。把大家刚才的发言归纳一下,我们就得到了诗歌的特征: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投影演示)什么是诗,什么不是?我们可以用这三条来衡量。由此我想到了昨天晚上的一场足球赛——*队对韩国队。汪洋请你说说结果——汪洋是我们班的超级球迷。(生大笑)

      汪:1比1踢*。

      师:请你就这场比赛完成一篇口头百字文。

      生:昨夜,一个黑色的星期五,*队对韩国队生死决战,一个角球,把*队逼进了死胡同,*队痛失出线机会,*球迷心在泣血……

      师:已经比较有感情色彩了。只要语言再精炼一点儿就是一首诗了。我昨晚也难以入睡,今早起床后写了一首诗。开始写了四行,来到学校后,舍务处的老师告诉我,你们班男生昨晚讲话扣一分,于是我又写了两行。

      [投影自己写的诗]

      师:姚成,请你读一下。

      姚:(大声朗读。朗读时,底下不时传来笑声)

      昨夜

      *球迷的心集体越位

      上半场补时阶段韩国队的一粒角球

      把*队进军奥运会的梦想洞穿

      梁丰中学高一7班的男生因为气愤

      从舍务处老师那儿领了一张黄牌

      要我说,与其黑灯瞎火地骂娘

      还不如捂着被子悄悄地弹泪

      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

      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在等着他们

      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

      是从来也没有替补席的

      师:请坐。大家体味一下,我表达的感情除了悲愤、悲痛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

      生:最后一小节好像有点特别。

      师:大家一起把最后一节朗读一下。

      生:“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

      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正等着我们,

      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

      是从来也没有替补席的。”

      师:有没有读出点儿味道了?

      生:下个礼拜要期中考试了。

      师:期中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是参赛者,都是球员。下面请男同学齐声把这首诗读一遍。

      [男生齐读。

      师:相信现在大家对诗歌的特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汪洋同学下次能用诗歌的形式完成这篇口头作文。同时也希望其它喜欢诗歌的男同学能用诗歌表达你们的情感。

      师:以上讲了什么是诗歌。是不是每一首诗都值得咀嚼呢?肯定不是。上面我那首即兴之作就未必是好诗。要读就要读好诗。那么怎样来评判一首诗的优劣呢?实际上还是上面三点。(投影诗的三项特征)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两首诗《我不知道——致宝岛》、《静夜思——致宝岛》。我想请一位男同学朗读第一首。

      男:(大声朗读)

      我不知道

      ——致宝岛

      我不知道那里是否有害人的风暴

      也不知道那里是否有惊涛有暗礁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我不知道是否能见着龙飘飘

      也不知道是否能会着琼瑶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我不知道是否能去阿里山登高

      也不知道是否能在日月潭洗澡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师:第二首请一位女同学朗读一下。

      女:(朗读)

      静夜思

      ——致宝岛

      便有三百六十五只酒杯

      站成今夜

      在九百六十*方公里的八仙桌上

      斟上十一亿思念

      祭月

      便有婀娜的浣纱女入梦

      在你忆旧的心湖浣洗

      那一片有一片

      故乡的云

      (母亲的泪痕

      在那片片云上

      盛开了四季)

      便有临窗的月桂

      开出如诗的婉约

      开出《山海经·精卫》

      西飞

      便有西山的苦楝

      一枚青果一枚青果地流泪

      泪水苍翠了

      种啥长啥的土地

      便有

      那四十岁的海峡

      正寝

      在今夜

      [生自发鼓掌。

      师:两位读得都不错,很有感情。现在请大家评判一下,哪一首诗好?为什么?

      生:第二首。

      师:说说理由。

      [生讨论。

      师:谁来讲讲看?

      生:我觉得《静夜思》第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的感情比较深沉。

      师:诗歌要有强烈的感情。——第一首诗感情也很深沉啊,尤其是“反正”一词,表明态度很坚决的样子。

      生:可是第二首诗表达得更加委婉。

      师:也就是说强烈的感情不一定要外露,可以藏在内里,像火山一样,不到爆发的时候就不爆发。——你能从感情方面着手非常好。——还有其它方面吗?

      生:第二首的语言非常优美。

      师:举个例子。

      [生朗读相关诗句。

      师:这些语言较富有表现力,相对来说,第一首诗的语言就较普通,缺少表现力,有些语言甚至缺少美感。这就是好诗与坏诗的区别。——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这两首诗都是我写的(生大笑),第一首诗高中时候写的,第二首是大学时候写的。可见,同一个题材,写成一首坏诗还是好诗,最关键的在于诗歌的创作技巧。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首诗。

      [师放录音。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戈弋配乐朗诵。

      小木桥的心事

      ——致宝岛(朗诵诗)

      在波涛宽阔的海洋

      你是一条踯蹰的小船

      顶着风浪

      在巍峨庄丽的山岗

      我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向着远方

      看见了吗

      那是我五十年的惆怅

      东流入海浩浩荡荡

      听见了吗

      那是我五十年的呼唤

      拍岸惊梦声声高亢

      你是看见了的

      要不,你的眼睛

      怎会有热泪流淌

      你是听见了的

      要不,你的嘴唇

      怎会哆嗦着

      想说,又说不出的模样

      若不是隔着海峡

      你准能比划到我

      那份山海难比的思量

      若不是隔着海峡

      我准能触摸到你

      那颗怦怦跳动的心脏

      这就是海峡吗

      此刻她是多么温顺

      没有惊涛没有骇浪

      这就是海峡么

      此刻她是如此安分

      托着日出托着希望

      这就是海峡

      五十年前,她用风浪

      推动一次注定要回首的

      远航

      这就是海峡

      五十年前,她用波涛

      叠起一列注定要崩溃的

      高墙

      五十年

      那么短暂又那么漫长

      五十年

      那么艰苦又那么辉煌

      改革进取,南方的甘蔗林

      立起高楼追彩云

      对外开放,北方的青纱帐

      长的不再只是红高梁

      高山作证,大海作证

      *,什么时候有过今天的

      灿烂辉煌

      蓝天作证,白云作证

      *,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

      富足安康

      门前那棵老槐树

      恨不能开口说话

      今日得欢畅

      今日得欢畅

      可是谁

      在槐树下手搭凉蓬

      可是谁

      在家门口翘首远望

      是那千星万点的小河么

      含羞带颦望着你

      像当年那样

      被她丰盈的乳汁喂养

      是那千肠百结的小路么

      苦思冥想盼着你

      像当年那样

      把她曲折的心曲唱响

      不,不是小河

      小河把情感积蓄

      汇入大江

      不,不是小路

      小路把思念延长

      伸向远方

      那是故乡的小木桥啊

      搭在岁月的河床上

      岁月的河床上

      夜夜有泪水在流淌

      小木桥的小事

      一夜夜,一年年在疯长

      他指望有朝一日能长大

      好让他横跨在海峡上

      渡你还乡

      渡你还乡

      渡你

      还乡

      师:刚才这首《小木桥的心事》也是同一个题材。还是我写的,就在前不久的一次征诗活动中获了奖。——一个题材还可以写出很多的作品。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诗,主题也是致宝岛。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我给配上音乐。

      [生读,师配乐。

      中秋月

      杨然

      今夜只有*才有月亮

      只有*才有这样大这样明这样圆圆的月亮

      这样沉重的月亮,是*人悬天的魂魄

      啊!中秋节

      只有*人在望月,今夜

      *最公开的隐痛啊被叹息的夜色浮动

      七月流火之后,母亲又为我们授衣

      授第三十五件衣。蟋蟀,又将入我床下

      但是古代的泪眼啊还是这么圆睁

      望穿历史,望穿岁月

      月亮,月亮,从远古照耀现代的*

      今夜*最动情了

      用期盼去填海峡*的距离

      同时推开的窗

      这边岸上的,那边岸上的

      集中人类五分之一的目光一齐望月

      每张脸,阴了一半,睛了一半

      碎了的月亮在这里,复圆的月亮在天上

      写深深的情思,在浅浅的海面

      纵然被水冲走了,还是要写下去,一年又一年

      目光飞不过去,就到月面相逢

      声音飞不过去,就到海上碰杯

      那三十五年没有启封的一瓶酒

      还是桂花酿的味,还是菊花染的色

      最清醒的一醉,饮出五千年的史记

      还记得征人的泪,还记得烽火台下的羌笛

      *的关啊虽不是汉时的关

      天上的飞机,水面有轮,地下有火车

      *的月啊却还是秦时的月

      还是李白举杯相邀,苏轼把酒问天的那一轮

      还记得阳关古道杨柳攀折,乐游原上残阳如血

      还记得江南又绿*,梦醒秦娥伤别

      *的月啊,难道就永远这样离愁别恨

      这样照九州的不全,这样幽思声声哽咽

      就到月上暂时相会,月上有海无峡

      还有哪一张*人的脸,不愿飘来镜中相看

      那边有阳明山,这边有东岳

      那边有日月潭,这边有云梦古泽

      总不能把月也锯成两半,怨这祖先遗传的佳节

      要怨,就怨这使人频添白发的怀想

      怨这太多太绵缠的乡恋、乡愁、乡情

      怨这龙的、凤的、长城的、黄河的相思

      怨父子母女、夫妻兄妹割不断的恩爱

      怨吧,最亲最亲的人,最可怨恨的

      只有*,今夜多梦

      月亮的名字丢失了,明月不再叫做明月

      而被*叫做团圆

      今夜*推开所有的窗,啊!中秋节

      [掌声自发响起。

      师:很有感情。——大家一定能够感到,这首诗又远在前诗,也就是我诗之上。诗人几乎不露痕迹地把月华诗魂交融在了一起。那**仄仄地鸣唱余于韦编竹简、线装诗卷的蟋蟀,那曾醉到无数迁客骚人的菊花、桂花酒浆,以及羌笛、阳关、烽火台的随意组合,同样也使诗歌显得旷远、深邃、沉重。

      师:诗美不美?

      声:(齐答)美!

      师:现在愿意读诗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有没有谁愿意尝试写诗的?

      [有一大半儿学生举手。

      师:这回人不少。好,下一节课我们就用自己写的诗歌再来上一堂课——亲近诗歌。

      [下课铃响,教师宣布下课,师生道别。

    诗歌教学实录4

      一、创设情境 导入主题

      (上课铃声响,课件出示李白人头像特写,配以古曲《春江花月夜》。)

      师: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诗人李白。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就让我们共同来(指屏幕,师生齐读)――“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

      (随着主题的揭示,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

      [评: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简要汇报,了解情况。

      师: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首先请大家汇报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首先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的诗中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正直、重情义的人。他和杜甫、贺知章、孟浩然都是好朋友。

      生:我了解到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活了61岁。

      生:我还了解到李白的诗歌很浪漫,很夸张,而且想象也很丰富。像“白发三千”、“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

      生:李白还在很多诗歌中,表现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像《独坐敬亭山》

      ……

      (板书: 其人:豪放、正直、重情义……

      李白

      (701-762)其诗:夸张、想象……

      〖评:这一过程重在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

      师:有谁知道李白一生共留下多少首诗?

      生: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六十多首诗。

      师:那么,在这九百多首诗中,你读了多少首?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到的?

      生:我读了李白诗歌37首,记住了《静夜思》、《月下独酌》等18首,我是从《唐代三大诗人诗选》、《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1首,记住了17首,如《关山月》、《望庐山瀑布》等,我是从《古诗台历》上知道的,这是我妈妈留下的,是1986年的台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5首,记住了15首,其中包括《怨情》、《静夜思》、《将进酒》等,我是从同学们的资料和网络上得来的。

      师:(及时问)网址?

      生:新浪网。我先在搜狐里输入“李白”,然后点击“李白诗选之白鹿书院”,然后我就把它下载、打印出来。这就是我搜集的资料。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71首,记住《古朗月行》、《将进酒》等18首,我是从爷爷的《千家诗》、《唐诗鉴赏词典》中读到的。我在爷爷的书柜里找了好半天才找到。你们看,书都发黄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48首,记住了《静夜思》、《赠汪伦》等16首。我是从《儿童古诗观止》、《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自己到书店买的。

      ……

      〖评:此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还了解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逐渐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吧?

      生:对,还有《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

      师: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回味这几首诗,好吗?(课件出示四首诗,并配画配乐)师生共同吟诵。

      师:《静夜思》借明月抒发了乡愁,《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祖国的山水。到六年级时我们还将学习《赠汪伦》很多同学都已读过了吧?

      生:《赠汪伦》写了诗人和汪伦深厚的友情。

      师:你还知道李白的诗最常写些什么?

      生:李白还最爱写酒!什么《把酒问月》呀,《月下独酌》什么的。

      师: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美酒将李白的诗歌分类吗?

      (板书:明月 山水 友情 美酒…….)

      (学生自行分类)

      〖评:温故而知新,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所读过的诗歌按一定标准分类

      师: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和他(她)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请举手。

      三、分组交流,共同品味

      师: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学生主动离开座位寻找同伴,并聚成四个小组:明月组、山水组、友情组、美酒组,在小组内或吟诵、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或三五人齐读、或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评: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四、汇报展示,集体共赏。

      师:请大家就近入坐。现在请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李白诗歌的韵味。

      (明月组:四个男生上台)

      我们四个人都喜欢《月下独酌》,现在我们为大家吟诵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表情地吟诵,十分投入。)

      生:我最喜欢《古朗月行》,我用邓丽君唱过的一首歌――《水调歌头》为他配曲,现在我就唱给大家听。“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鼓掌)

      师:还有人勇于自荐吗?

      生:我从小爱李白的《静夜思》,两岁时就会背了。现在我想背诵给同学们听。

      师:语言朴素清新,言浅而意深,“月是故乡明”啊!诗人还有许多咏月的名篇。只是,我发现别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了,哪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特别推荐××和××,他们特别喜欢《独坐敬亭山》还有××,他吟诵《望天门山》特别好,还有我为大家表演《山中问答》。

      生:(展示诗签)这是我特意制作的诗签,上面写着“诗之窗”。打开这心灵的窗户,悬挂着一只小狗,我希望这一只小狗能够和李白一起“Happy”。打开这诗的大门,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就是“敬亭山”。

      生:我也喜欢《独坐敬亭山》,这是我画的一幅山水画。(展示)我俩一起为大家朗诵这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因为我常常像李白那样,喜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孤独地呆着。

    诗歌教学实录5

      说明:这是一节上虞高三二轮复习展示课,小余老师认真准备,反复磨课,虚心学习,效果很不错的哦,结束时全体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什么叫征服?这就是征服。我很欣慰。

      (其中红字是教学设计环节的依据和一些想法,盼知音)

      课前播放霍尊《卷珠帘》(直观感受情到深处)

      老师:这首歌曾经把刘欢这个大男人唱哭。这是因为霍尊在唱歌时投入了自己大量真挚的情感。卷珠帘的歌词其实是借鉴了宋朝魏夫人的卷珠帘这首词,出示宋朝。《卷珠帘》(课的结尾要用到卷珠帘词的题目,先打下伏笔)

      师:怎样读懂《卷珠帘》,理解其中特有的情韵。今天我们就和诗歌来个约会。入乎其中,读懂诗歌。出乎其外,写清答案。(直奔主题,单刀直入,不绕弯,不拖泥带水,让听课者心中有数,抓住一节课的眼睛,是上公开课的要诀)

      师:有人说,文字背后是诗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的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庄重的诗,还是妩媚的词,或者俗白的曲,其中情是永存的。没有情,谈不上诗词曲。诗歌的本质是缘情、言情。(再次提醒课眼)

      师:联系诗歌的题材谈谈诗歌包含的感情。(学生活动回答)(回顾旧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教师准备的材料

      送别诗: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咏物诗:寄托情感、流露态度

      怀古诗:喟叹兴亡、借古讽今

      山水田园:寄情山水、闲适淡泊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闺中幽怨)

      (教师准备的材料,必须全面,预料到课堂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师:确实,每一种诗歌题材往往有相对固定的情感。那么这些感情你是如何体悟到的?谈谈你现在掌握的并且在运用的的方法和秘诀。(学生自由谈。老师掌控,目的是让学生能回忆学过的内容加以整合,这是对学情的调查,学生可能会回答标题、作者、注释这样容易的手段,比较容易忽视意象、关键句这些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抓手,这些就是要老师在课堂解决的问题,不是讲学生已经懂的东西,要讲学生容易忽视的模糊的东西)

      生:通过诗歌的标题、注释、和作者。

      生:有些标题直接点明诗歌的题材,感情就可以掌握。

      生:注释中背景的介绍很重要,可以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绪。

      师:这些就是我们老师教的常规武器,所谓三看。

      生:理解诗歌中意象很重要。

      师:你能说说意象吗?(教学中的顺势而为,是一种智慧。尽管有预设的痕迹,但关键处知识点的预设是必要的,估计学生会讲的不深刻,老师要准备材料,这种环节,老师要有预判力,解读诗歌的钥匙)

      (出示意象

      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师:老师归纳一下,理解诗歌需要一些常规武器比如三看,这比较容易掌握。我称为易懂处。还有要自己杀手锏,即自己感悟的意象。在*的诗歌中,刚才提到的题材中关于离别的诗特别多。古代由于没有信息的落后,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不像现在,无论你怎样移动,我都要和你联通。你能列举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吗?要求是你说一个意象,背一句我们学过的诗词。

      (让学生动起来,目的是讲透体悟诗歌感情的重要抓手,以离别为突破口,不要求全部罗列面面俱到,以一带万即可)老师准备材料(一)折柳赠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二)长亭饯别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三)饮酒劝别

      (四)挥泪泣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五)芳草惜别离离原上草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六)借月咏别。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师:如果把这些离别的意象都集中到一首诗歌中,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给人的震撼力是巨大的。有一位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你们春晖的老师,李老师。(出示李叔同照片)李叔同的《送别》。(此处设计有讨巧的成分,因为要在春晖上课,一种认同感很重要。李叔同是春晖的名片)

      (意象群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师:谁能唱一唱吗?九十多年前,在这个美丽的校园,意气奋发的学子在离别时曾深情的唱过。(不用引导,春晖的学生全体唱,这就是征服。)(可以适当调节气氛,高三学子会有共鸣,一模已经结束,分别还会远吗?)

      师:是啊,*的送别通过琳琅满目的意象,渲染了一种带有甜蜜的哀愁的情绪。除了长亭古道这些意象外,《送别》诗歌中喷薄的情感,你能切实体会的的句子是。

      生: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此处可适当煽情,因为毕业就在眼前,可集体朗读,会有感触的)

      师:这就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处,结尾。如果是律诗,那就叫尾联。这往往是诗人情感的集中喷发。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的抒情性是很浓厚而直接,含蓄且委婉。

      师:万事开头难,不,是万诗开头难,读一读《送别》的开头。(学生朗读,体会意象)

      师:开篇定向基调,渲染气氛。如果说结尾是银瓶咋破水浆迸。那开头就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要把一首诗从各个方面来讲,为我所用,教学的内容相对集中,不会乱跑一气,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归纳:开头,定下基调。结尾直抒胸臆。意象:情景关系

      如何读懂诗歌的抓手,易懂处标题作者注释

      关键处意象关键句

      (首联开头尾联结尾)

      写清答案才是硬道理!怎样写清答案?(以上是第一步结束,关键是在后面一部,这节课的思路是由意会到言传)

      师:在写清答案时,我们要跨越三道坎,老师归纳一下,理解障碍,误读诗意,审题障碍,不明题意。组织障碍,胡乱随意。浙江卷曾有这样一道诗歌鉴赏。实战训练。

      出示例题浙江高考卷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jù],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屦:鞋子仍:又。值:碰上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师:如何读懂、审题、组织。(学生先读熟诗歌,可个别读,有一位学生读得相当出色,不愧是名校生。然后集体读。老师可以共同解释,其中好的读音要仔细,可以根据题目判断读音)

      师:标题、注释、作者的意象、结尾处解读。

      师:老师问一个天真无邪的问题,王安石写诗时候的情感是爽还是不爽。(可以活跃气氛)

      (师生联合大致解释诗歌的字面意思,诗歌描写优美的环境让人释然,注意动词“脱”和“敷”,一位*在自然界中成为自然之子,简直就是放浪形骸,自毁三观。差点裸奔了。让学生思考第三联中中云和月的意象,为何王安石偏偏写云和月,不写其他景物,要讲到云和月的意象,闲适自由,俯首拾云。抬头看月,好潇洒。云月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脱鞋睡岩享受诗意繁华)

      师:学生活动环节,(让学生上台板演。)(写准答案是硬道理)

      (出示我是大评委,此环节很关键)(学生评分,意图是让学生参与,并且理解运用学过的内容,是一节课的核心)(课堂的气氛会很嗨,关键在于老师掌控)

      师:那我们该如何组织答案。(出示考场答案,学生再次评分)

      师:出示高考学生优秀答案。(出示优秀答案)

      1、宿和寻是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书法,(点名手法)诗人想要留住白云,有逢明月来寻,(解说内容,)写出了诗人在定林留恋忘返晚饭的愉悦心情。

      1、本联寓情于景,通过描绘和云对宿,明月相寻的静雅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旷神怡,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2、第一联表达了定林能让人心静,二三两联表达了在定林中寄情山水享受自然的乐趣,因此只要有旷达的心境,就能从悲中听出好音。

      师:在课前我们听了《卷珠帘》,也知道了这脱胎于魏夫人的《卷珠帘》

      (《卷珠帘魏夫人》万一教学时间不够,可放在课外,但尽量在课内讲完,复习是需要密度的和强度的。因为开头提到魏夫人的词,结尾的设计有照应开头的想法,这样比较完美,少瑕疵,可喜的是,课堂这块内容小余上得很从容,简直就是逍遥游。)

      卷珠帘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

      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

      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注】①魏夫人: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颇负盛名。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

      ②东君:司春之神的代称。

      简析词中主要表现手法和主人公思想感情?(学生操练)

      (参考答案)

      此词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

      (注意其中花的意象,女人如花的命运,再注意“记得”两字,手法是今昔对比

      词的上片摄取典型的动作细节,描写热烈的恋情。下片说情人负心,轻易毁约,叙述爱情生活的不幸。倾诉了抒情女主人公对爱情横遭不幸而触发的悲苦与绝望,以及对薄幸男子的不满和诘责。

      师:归纳答案要求

      紧扣要求,调理清楚。

      具体分析,言之有理。

      诗歌意味,体现素养。

      出示《20xx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能力层级:B、理解D、鉴赏评价

      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能力层级:B、理解D、鉴赏评价

      (这是一节课的升华处,考点的落实,因为是二轮复习,整节课的思路是归纳法,归纳法最大的好处是对考点的落实和已有知识的建构。)

      师:于丹说过,诗歌是*人的宗教,不是把它当做一种风雅点缀。”生活中离不开诗歌,他就是阳光和空气。

      林语堂曾深情的写到(师生可以共同朗诵,主要看时间,如有,通篇朗诵,无,挑选读。)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

      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它时而诉诸于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于这个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于人们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缕缕升起并与依恋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

      它教人们对乡间小径上的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

      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

      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聆听蝉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人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人就无法幸存至今。

      师:有诗相伴,心灵不在孤单,有诗相伴,黑夜不再漫长,有诗相伴,梦想不在遥远,放慢自己的脚步,静听灵魂的声音,慢慢走,欣赏啊,和诗歌有个约会,真好。和年轻意气风发的春晖学子通过诗歌约会,超好。(此处爆发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一以贯之,即情,意会到言传,真正好的诗歌是能够意会的,也能言传的,我给她打85分)

    推荐访问:诗歌 诗歌 教学实录 诗歌教学实录五篇 诗歌教学实录1 诗歌教学实录100字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