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22-11-0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偏职业导向、课程混乱、特色课程内容重复单一等诸多问题,在旅游管理专业地位提升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改革。基于此,从高等旅游教育、学科发展和地方性角度论述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依据,并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改进方法。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西藏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082-03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旅游管理学科大类,这意味着,旅游管理不再是工商管理学科大类下的二级学科,而是与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平级的为一级学科,教育部此举是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拓宽旅游人才的培养路径,提高办学质量。与此同时,西藏提出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宏伟蓝图,人才成为目标实现的关键。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西藏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但长久以来饱受专业地位不明、科研能力低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就业率低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在新形势下,旅游专业改革势在必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它既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现,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本文将就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和方法展开论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一)以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培养目标是旅游专业的核心问题,它决定了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意义和方向。长久以来,在旅游教育界对高等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有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争论,商业化观点认为旅游人才培养必须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操作,满足行业的用人要求,而非商业化则强调旅游的通识教育,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旅游世界,注重培养具有反思批判和科研探索能力的旅游人才。目前兼顾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普遍认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旅游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正如申葆嘉所说:旅游高等教育仍然是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具有一般高等教育的性质、特征和任务[1]。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首先旅游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旅游业培养人才,满足未来旅游从业者的从业技能需求和自我发展需要。一直以来,旅游教育都强调技能训练,但技能学习只能满足从业者的基本需要,如果想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好发展,需具备更高的素质,其中包括国际化视角,以及对旅游相关的各种现象具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能力、适应、沟通和决策能力[2],这些能力需要多学科视角的通识教育来培养;其次,旅游高等教育必须促进“旅游社会”[3]的发展,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深层次影响,这些影响反作用于旅游决策和体验,促使旅游者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必须承担其社会责任;最后,旅游高等教育通过对旅游资料收集、旅游现象分析研究对旅游业产生知识贡献,旅游高等教育有义务通过教学科研,探索旅游学科的核心基础和发展路径,丰富其研究成果。

    2.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性化旅游时代的含义是多样化选择、定制化服务和以个人体验为中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且能准确分析游客心理,灵活把握服务方式,显然传统以标准化操作为主的技能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旅游发展要求;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旅游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目的地生态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用资源,保证公平、正义,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业者具有敏锐洞察力和责任感,全面理解旅游社会,关注旅游的使用和发展,从而带动旅游良性发展。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21世纪西藏经济及旅游发展需要,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系本科培养方案》)。显然这个目标是以职业导向为重的,对非商业化培养目标的描述含糊其辞,没有体现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完整性,所以不利于相应课程的设置。

    (二)以旅游学科发展为依据

    旅游学科是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规定课程体系的核心、主干及内容。虽然对旅游是否能成为一门学科还存在许多争议,但旅游领域的研究已极大推进了旅游迈向学科的步伐。贾法瑞[4]将旅游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目前人们已经走上了对旅游进行反思的调整的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而不久的将来,旅游发展将会建立在以旅游知识共同体为平台的发展阶段,最终形成旅游学科知识体系,赢得应有的学科地位。国内以学者以申葆嘉、谢彦君为代表,对旅游学科发展进行了研究。申葆嘉认为高等旅游教育的学科基础是围绕旅游活动的基础、原因、运行机理、性质、特征等问题的探讨,而不应单纯以经济管理作为学科研究的出发点[1]。谢彦君认为,现阶段的旅游学正处于以求核为特征的跨学科整合阶段,多元化的学科发展和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是旅游学科形成中不可跨越的阶段,而旅游体验也许就是这个“核”。据此,他提出以旅游体验为基点,以自足性学科和交叉性学科为枝叶的旅游学科体系构架[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学科正处于形成阶段,没有统一的学科体系,但对旅游学科多元化内涵和跨学科特性的认识是统一的,旅游高等教育应摆脱经济管理前身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以旅游本身规律的特点为核心,以多学科为研究手段,对旅游市场、行业、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剖析,将学生职业化需求与通识教育融入到旅游学科体系中,形成彼此融会贯通、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以地方性为依据

    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旅游必然以地方为载体,地方性是旅游不可逾越的特性。旅游高等教育虽然有其统一的规律和内容,但其教育成果应面向地方,以促进当地旅游发展为己任。在旅游学科没有完全形成时,片面强调课程体系整齐划一会损害旅游学科的创新能力,各地应根据本地旅游发展需要和资源特色开设符合本地需要的课程,这是对整体旅游学科建设的有益补充。西藏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特性需要旅游高等教育去研究和普及。同时,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西藏应加入地方性教学研究课程,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推动专业良性发展。

    二、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三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结构为公共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文化素质交叉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情况如表1:

    院每学期研究确定很明显,西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选择上偏职业导向而忽略学科特征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原来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浓重的经济管理学科色彩,专业基础课设置中有6门课都与经济管理学科有关,忽略了旅游学的多学科背景,对于与旅游学密切联系的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交叉课程没有被列入到体系中来,课程设置过于功利化。

    2.专业课程设置混乱

    专业基础课程中掺杂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方向课,方向课程中又有旅游英语、经济应用文写作、社会调研、信息检索等与专业方向无关的课程,造成专业课程设置的混乱。另外,在课程时间设置上也较混乱,管理学与饭店管理一起开课,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开设在市场营销等课程之前,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

    3.特色课程内容重复,形式单一

    西藏旅游地理和西藏旅游文化两门课程在具体教授时有许多重复性内容,新专业课程调整方案将这两门课变为西藏旅游资源概论和西藏传统文化,实用性增强,但还是以单纯的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地方性案例研究,课程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科构建。

    4.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弥补专业课程造成的能力、素养不足,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目前的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文化素质交叉课根本达不到此类标准。

    5.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缺乏科学性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仅仅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虽然对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做出了强制规定,但由于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的缺乏,课程教学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硬性规定每学期的课程实践方式与学分,以保证课程教学。

    三、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方法

    1.以专业培养方向来划定课程体系模式

    任何专业发展都必须体现自有规律,大一统的模块设计虽能囊括很多课程,但专业性略差,不利于专业成长,因此笔者主张保留现有课程体系模式,以专业基础课体现学科核心和基础,以专业方向课研究专业领域发展专业技能,以选修课为专业知识补充,以公共平台课和文化素质交叉课引领通识教育。

    2.从职业导向和非职业导向两个层面设计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既要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职业导向,因此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导向课,是所有旅游管理专业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职业知识;第二部分为非职业导向课程,是研究旅游自身发展规律、特点的课程,此部分课程应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式。同样,专业方向课程也可以分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职业导向课程和以非职业导向为主的专业理论课程,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操作,体现系统化的知识架构。

    3.以特色化课程为补充

    特色化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纯地方性知识传授为主的特色化课程,此类课程是所有学习旅游的学生都应掌握的,应列入专业基础课的非职业导向课程部分;一类是地方性文化实践部分,比如藏式传统礼仪这部分可以列入专业方向课职业导向平台。最后,对当地个案的研究应以选修课或讲座的方式进行,作为专业课程的延伸部分。

    4.以大通识塑造综合能力

    目前,西藏大学的公共基础平台课和文化素质交叉课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通识教育的作用,但由于课程设置体系不明,对其能够分担的任务认识不足。通识课程应要起到三种作用:第一健康及思想教育,第二培育人文素养,第三补充专业发展,所以建议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文化素质交叉课程合并,成为通识教育课,分为逻辑相连的三大块,各自承担应有的责任。针对以上方法,笔者设计以下课程体系。

    场营销、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非职业导向1旅游学概论、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西藏旅游资源概论、西藏旅游文化专业方向课1职业导向

    (实践占

    40%学分)1旅游规划管理方向:景区景点管理,旅游项目策划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服务礼仪(西藏服务礼仪)、餐饮管理、康乐管理、饭店财务会展管理:大型活动组织与管理、会展项目管理非职业导向1旅游规划原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概论专业选修1特色选修1西藏生态旅游专题研究、西藏旅游文化专题研究、客源国概况等

    参考文献:

    [1]申葆嘉.论旅游学科建设与高等旅游教育[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7,(8).

    [2]沈少剑.英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Tribe J. The Concept of Tourism: Framing a Wide Tourism World and Broad Tourism Society.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1999,24(2):75-81.

    [4]Jafari J. Chapter 2: The Scientificalion of Tourism. In Valene Smith and Maryann Brent (eds) Hosts and Guests Revisited: Tourism Issues of the 21Century. New York: Cognizant,2007:28-41.

    [5]谢彦君,李拉扬.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论背后[J].旅游学刊,2013,(1).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Sep.20141Vol.33 No.9

    推荐访问:西藏 旅游管理 课程体系 改革 研究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