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蘩漪形象研究述评

    时间:2022-11-0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蘩漪这个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七十年来在她身上所体现的研究方法之多样、结论之丰富、视角之独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特别是在新时期以来,随着研究思路,文学观念的转变,蘩漪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拓展。因此本文试图对蘩漪的形象研究做一次梳理,以期把握规律,总结得失,探寻其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 《雷雨》 蘩漪形象 述评

    《雷雨》一问世,蘩漪就成为了《雷雨》中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人物形象。因此解读蘩漪就为了解《雷雨》打开了一扇窗户。笔者在本文中就蘩漪的研究做一下梳理,并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前,建国后到70年代,新时期。以期按照时间的顺序对蘩漪研究做一个纵向的继承与发展的梳理,从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与评判标准。

    《雷雨》自问世初,便有几篇研究论文是值得借鉴的。第一篇当属刘西渭(李健吾)的《〈雷雨〉——曹禺先生作》[1],他认为:“她(蘩漪)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她的雷雨……到了表现得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骘,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的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文章抓住了蘩漪在周公馆的处境和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境地,分析了她的性格,刻画了一个“被牺牲者”最绝望的反抗,对后来者的研究有深刻的影响。

    另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张庚1936年6月发表的《悲剧的发展——评〈雷雨〉》[2],他指出“《雷雨》中最成功的一方面是人物。”但他对蘩漪的分析很肤浅,不够细致深入,“蘩漪是个特异可爱的女人,为什么?因为她有不屈的力。”指出蘩漪这样的女性在“大家庭的可怜地位”,“像蘩漪这样可爱的女性也不免在其中毁灭”。

    对曹禺的剧作做了比较系统深入论述的则是以吕荧1944年发表的《曹禺的道路》[3]和杨晦同期发表的《曹禺论》[4]为代表,其中杨晦的论述又更加细致,他说:“所以蘩漪的悲剧,在她的限度内,是无可逃避的,这都是铁一般的事实给她筑成了沉森森的一座坟墓,等着把她埋葬了而后已。”他认为,蘩漪反抗周朴园的最高形式是与周萍的“乱伦”;蘩漪追求的最终目标是长久保持与周萍的不正当的暧昧关系,揭示了她所承受的精神压迫。

    总之,早期的蘩漪研究总体来说抓住了蘩漪的受害,反抗的悲剧特点,大致勾勒了她的形象轮廓。停留在采用单一性格分析的手法上,没有联系具体文本,带有个人体悟色彩,缺少深入和严密的辨析,研究文章数量有限,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不容忽视。

    自建国后到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渐好转,对蘩漪的研究角度和分析深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深化。

    这一期间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当属钱谷融先生的文章及其引起的一系列讨论。钱先生在《〈雷雨〉人物谈》[5]一文中,提到“在《雷雨》初版的序言中,曹禺曾说蘩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本人简直就是雷雨的化身,她操纵着全剧,她是整个剧本的动力。”钱先生把蘩漪看作“雷雨”的化身,是推动戏剧冲突向前发展的动力,把她当做“向周朴园进攻的主将。”在这里钱先生对蘩漪的作用给予了空前的高度肯定,把她放在了《雷雨》众多矛盾之首,把她放在了周朴园的对立面,这里对蘩漪的认识可谓犀利独到,同时钱先生又指出蘩漪是个“个人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她的形象意义,这种观点在当时还是有很多支持者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钱先生的《〈雷雨〉人物谈》发表之初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然也是伴随着一些异议。例如胡炳光就写出《读〈雷雨〉人物谈——和钱谷融先生商榷》[6]一文,对钱先生的的“蘩漪简直就是雷雨的化身”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钱文对曹禺《日出》跋中对蘩漪的解释的理解有偏差,并且对整个《雷雨》这部剧的认识也有偏差。事过十几年,为此钱谷融又从更深的层次上发表了答辩胡炳光的文章《关于〈雷雨〉的命运观念问题》[7]。接着又在1980年《语文学习》第四期和第五期上连续发表了《简论〈雷雨〉》,再次重申并强调了早在1962年《〈雷雨〉人物谈》里提出的基本观点,即“蘩漪是雷雨的化身”和曹禺“选择了蘩漪作为向周朴园进攻的主将。”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在分析蘩漪这一形象时,钱先生不论是在1962年发表的《〈雷雨〉人物谈》中,还是在1980年发表的《简论〈雷雨〉》中,都是和曹禺的本人有关说明是不符合甚至是恰恰相反的。

    周音在1981年《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第3期上发表的《谈谈〈雷雨〉中的周蘩漪——与钱谷融先生商榷》一文中就明确指出“钱先生把作品中的蘩漪代替了曹禺所漏掉的雷雨,”把蘩漪当做“雷雨”的化身,“向周朴园进攻的主将,”表面上是在拔高蘩漪的这一形象的意义,实际上,确实对曹禺和《雷雨》的极大歪曲和贬低。其他站在钱谷融对立面的还有辛宪锡的《〈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8],他认为,蘩漪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在剧里作为一个正面人物,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中的受害者与反抗者的形象出现。他认为蘩漪是一个资产阶级新女性,是一个“真真活着的女人”。

    这一时期的蘩漪形象研究,大多是围绕文本展开,这一点较前一时期有较大改善,减少了误读的产生,尊重并较大程度上还原了文本。研究主要着眼于蘩漪深受来自周朴园和周萍的双重迫害,揭示了蘩漪的性格发展过程,比较研究方法也呈复杂性、多样性,大致可以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大类,但其研究格局还未完全打开,人物形象的建构还是很单薄。当然,这一时期的研究还突出地表现在对文本和作家本人对于文学作品所做的各种说明的重视,从钱谷融的文章所引起的一系列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原作者本意的重要性,这也是研究人物形象时不可忽视的地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评论主体意识的觉醒,研究领域的拓展,表达媒介的增多,思想理论来源的丰富,蘩漪的形象研究也达到的很高的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建国前后蘩漪形象研究为以后的理论批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八十年代后西方文艺理论和文学研究方法大量涌入,并被应用到蘩漪形象研究中来,比较常见的理论研究方法有心理精神分析,比较文学,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悲剧美学,原型理论。

    通过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研究蘩漪是这几年出现得比较多的。卢皓[9]引进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揭示了蘩漪由压抑而导致的性变态,并且认为蘩漪身上有着某种程度作者本人的影子。罗立桂[10]认为“真正促使蘩漪变得疯狂,走向自我毁灭的,却是她自己的无意识的心理所导致的人格分裂,剧中的蘩漪形象表现出很强的心理分析色彩。”张爱芬[11]认为“如果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对蘩漪回归原始的野蛮的心路历程作一解释,我们可以观察到其自然人性在自身无意识与极具封建性的社会环境的双重压抑下必然的萌动与生发。”通过心理分析与精神分析巧妙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作品人物本身及其内心世界。

    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一直是蘩漪研究的重要手段。比如王珊的《安娜与蘩漪悲剧成因探析》[12],王玉华的《叛逆与皈依——蘩漪与莱维尼亚的悲剧人生》[13],段汉武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论爱碧和蘩漪》[14],钱静的《试论蘩漪,安娜悲剧的同异性》[15],胡汉舫的《爱河漩涡中挣扎的两个不幸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和蘩漪女性形象比较》[16],钱尔凡的《子君与蘩漪形象比较》[17],郑亚宇、黄亚玲的《论蘩漪与子君》[18],丁世忠、袁联波的《迷失的自我——曹七巧形象分析兼与蘩漪形象比较》[19]等,比较对象多选择外国作品和中国现代作品中的相似女性形象,从不同角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表现了研究者的独到眼光,将蘩漪的形象意义推到更大的意义层面上去,表现了蘩漪人物强大的兼容性与可挖掘性。

    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角度的研究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切入角度。王玉屏的《蘩漪,白露,金子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20]认为,曹禺的剧作中,中国传统的“男强女弱,男主动女被动,这种固定的角色关系被解构了。”文章指出了蘩漪的典型女性主义表现,赞美了她的反抗与英勇,同时也揭示了她的不彻底性。杨兹举的《梦魇里的一团报复火焰》[21]一文认为“要想避免,克服,转化怨恨,报复及一切被强力压抑所扭曲而变态,丑化,畸形的人性丑或恶,只有极力地推动民主政治,开明社会,个人自由的建设。”人物形象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颇具针对性。

    还有从悲剧美学入手的,她们从蘩漪反抗,妥协的双重性格,“追求——毁灭”的命运悲剧看到了蘩漪形象的深刻的美学意义,认为“蘩漪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既有优美,又有崇高,因而能够唤起我们悲悯和尊敬的感情……这或许是蘩漪性格魅力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吧。”[22]“具有这种由心灵的自我冲突所给与的深沉痛苦的蘩漪形象,其所包含的历史内容才更逼近特定时代的历史本真。”[23]“蘩漪这个悲剧形象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心灵震撼,是因为她的独特的雷雨性格及所体现的人性深度。”[24]这些观点从更深的层面来解读蘩漪,具有典型的美学意义。

    《原型视角中的蘩漪及其置换:〈雷雨〉的痴情男子负心汉》[25]参照荣格的原型理论来考察《雷雨》后发现蘩漪和周萍的爱情故事是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原型意象的再现”,通过这种原型形象比较,把蘩漪的意义提升到了中国女子独立自救意识的增强和她们的觉醒与进步这样的高度,这在过去的研究中是很少的,该文具有了一种突破传统思路的开拓性意义。

    纵观几十年的蘩漪研究,七十年来在她身上所体现的研究方法之多样,结论之丰富,视角之独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到目前,蘩漪的形象仍然难以穷尽,仍然呈现出强劲,深厚的可供研究的潜力。这充分说明了《雷雨》作为一部经典的可读性与研究意义,研究者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新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刘西渭.《雷雨》——曹禺先生作.天津:大公报,1935-8-31.

    [2]张庚.悲剧的发展——评《雷雨》.《光明》半月刊创刊号.1936.6.

    [3]吕荧.曹禺的道路.抗战文艺,1944.9、12.VOL9,(3-4)、(5-6).

    [4]杨晦.曹禺论.青年文艺,1944,VOL1,(4).

    [5]钱谷融.《雷雨》人物谈.文学评论,1962,(1).

    [6]胡炳光.读《〈雷雨〉人物谈》——和钱谷融同志商榷.文学评论,1962,(6).

    [7]钱谷融.关于《雷雨》的命运观念问题.戏剧艺术,1979,(1).

    [8]辛宪锡.《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81,(1).

    [9]卢皓.在屈辱和伤害中畸变:论蘩漪变态性格的合理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

    [10]罗立桂.人格分裂的自我毁灭者:《雷雨》中蘩漪形象的无意识心理分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11]张爱芬.论蘩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4).

    [12]王珊.安娜与蘩漪悲剧成因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3,(1).

    [13]王玉华.叛逆与皈依——蘩漪与莱维尼亚的悲剧人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6).

    [14]段汉武.冬天里的一把火——论爱碧和蘩漪.宁波大学学报,2000,(4).

    [15]钱静.试论蘩漪,安娜悲剧的同异性.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4).

    [16]胡汉舫.爱河漩涡中挣扎的两个不幸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和蘩漪女性形象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8,(6).

    [17]钱尔凡.子君与蘩漪形象比较.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0,(2).

    [18]郑亚宇,黄亚玲.论蘩漪与子君.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5,(3).

    [19]丁世忠,袁联波.迷失的自我——曹七巧形象分析兼与蘩漪形象比较.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0]王玉屏.蘩漪,白露,金子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惠州学院学报,2002,(4).

    [21]杨兹举.梦魇里的一团报复火焰.琼州大学学报,2000,(2).

    [22]李传璋.秋天傍晚飘落的一片树叶:试看蘩漪的悲剧.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3]张鲁高.生命的激情及其苍白:论蘩漪性格的美学深度.中国文学研究,1999,(1).

    [24]杨立民.叛逆女性的性格悲剧:《雷雨》中蘩漪形象的深度阐释.江汉大学学报,2002,(3).

    [25]寇鹏程.原型视角中的蘩漪及其置换:《雷雨》的痴心男子负心汉.延边大学学报,1997,(2).

    推荐访问:述评 形象 研究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