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乡镇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2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师资情况

    学历:教师队伍基本达到了初中地理教学对学历的要求,但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居多,而这些教师一般为专科学历。本科学历(包括以大专学历为起点经过继续教育后取得的本科学历)仅占50%,都是年轻教师。

    对新课标的了解情况:所有教师都知道地理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目标。

    教学情况:仅有10%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不超过25分钟。有40%的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方面花的时间较多,60%的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式授课方法。80%的教师反映: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做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上地理课时,几乎没有用到多媒体设备和挂图,偶尔会画板图。课堂中对课本上综合探究后的“拓展延伸”几乎不涉及。

    备课情况:所有教师都能够利用教学参考书备课,28%的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资源,10%的教师能利用报刊、杂志等。备课材料与乡土地理知识的联系甚少。70%的教师不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开课情况:一般来说,学校仅有地理会考班开设乡土地理课程,每周每班有地理课4课时(其它年级2课时,会考结束年级已不开地理课),其中乡土地理1课时。调查期间,由于教师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乡土地理还没有开课。

    教学设施:学校缺少地理挂图等必要的教具,学生根本不知道气温表、气压表、风向风力仪、雨量器、经纬仪、地质罗盘等,学校也没有建设地理实践基地。

    可见,乡镇中学的师资情况还是不尽人意,有待提高。

    2.学生情况

    学生乡土地理知识基础:经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状况还不是很了解,不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归纳出家乡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点,只知道本地主要的农作物类型,但对作物熟制并不了解。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特产”的含义。对于有“中国石都”美誉的莱州市柞村镇,竟不知其有丰富的大理石资源。绝大多数学生对家乡的交通干线所知甚少,对家乡的区域规划状况缺乏宏观的把握,绘制地图的能力欠缺,且很少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对家乡的污染类型比较了解,或多或少能列举出来;对制约家乡发展的不利因素也能说出几条,但并不全面;能根据课本知识,笼统地提出几条发展家乡经济的措施。

    家庭背景:烟台的县域经济较发达,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较高,且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考出好成绩。大部分中学生,特别是非住校生,依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学习习惯:笔者在上课时不止一次地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当听到教师说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后活动练习题”时,一部分学生竟习惯性地拿起笔来,等着教师公布答案。课后主动学习乡土地理知识的学生仅占5%,可见,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原因分析

    1.评价制度不完善 虽然考试中出现了一些有关实践操作和综合性强、灵活性大的题目,但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仍是“一试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这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起到潜在的阻碍作用,成为教师课程改革落实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2.学科地位不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乡土地理教学仍是中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未得到大部分教师的重视。兼职地理教师占了较大比重,有的地理教师还是由其它科目的教师“转行”而来的。虽然学校乡土地理课与地理课的安排是同步的,但教师们还是把乡土地理课安排在学期末,仅在考试之前让学生突击记忆。

    3.教学设备落后 乡土地理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器具,如多媒体设备、地理挂图、气温表、气压表、经纬仪、地质罗盘等。但由于学校经费、投资方向等种种原因,使教师的教学成了“无米之炊”,上课只是画板图、照本宣科;学生学习也只是“囫囵吞枣”。

    4.实践基地短缺 乡镇学校虽有本土资源的优势,但却很少组织社会调查实践,这是造成乡土地理教育不尽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很少有调查研究的机会,地理课本上的实践探究成了一句空话。

    5.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深入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许多教师都在努力做着各种尝试。但仍存在一部分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授,学生受”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认为只有把知识点、考点全部传授给学生才会取得好成绩,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情况。另外,一些乡镇中学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根本不理解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意义,结果教师备课花费的精力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成正比,事倍功半。

    6.学生家庭教育不当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长辈们紧紧地爱护着。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缺乏生活上的正确引导,使很多学生实践和生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失去了融入大自然、理解社会的机会,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心。

    7.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没有兴趣,仅仅是为学而学,其学习是被动的,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三、改进对策

    1.完善评价制度,提倡全面考核 评价是手段,目的在于通过考核评价,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践意识,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应确定乡土地理活动课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提倡体现差异性和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多元化考核,实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2.提高学科地位,重视乡土教育 提高地理学特别是乡土地理的学科地位,这是实施乡土地理教育、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关键。必须重视对乡土地理活动课的管理和投入,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可开展乡土地理教研活动,组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技能评比,不断发掘优秀地理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带动整个学校的乡土地理教学工作。

    3.增加教育投资,引进教学设备 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添地理活动课所需要的地理模型和简易测试仪器等硬件设施;增加乡土地理活动经费,为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开学前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培训,使教师对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规律有进一步了解,总结推广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平时应多积累乡土材料,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样才能把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理论运用于解释当地实际,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讲“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5.开展实践活动,组建实践基地 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建立气象小组、水文小组、社会调查小组等,培养学生的自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地理调查、旅游参观等,让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组织学生考察本地自然资源,说明莱州成为中国石都的自然条件;参观平里店水库,考察其修建意义;参观晏婴故居,了解本地的人文资源等。

    6.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立足本地,建设本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学网站和相关教学资源数据库。首先,乡土地理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有针对性,是特定乡土区域的教学案例、图文资料、乡土历史地理等,以便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作为参考;其次,乡土地理网络资源要有研讨性,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大家共享,共同讨论问题的利弊,集思广益,进一步丰富网络资源。

    7.注重课堂效率,加强能力培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探求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观察及实践,增强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表达自己对地理环境及社会表象的见解,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加强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知识点讲解不要求“全”,而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8.综合各门学科,进行开放教学 乡土地理内容丰富多样,囊括了数、理、化、天、地、生等众多知识,因此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多种学科相互综合来组织教学。例如,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可与当地的生物资源相结合;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可与当地的历史遗址相结合;学习区域地质要学会一般岩石的简单鉴别方法;了解当地气候要学会均值的计算。

    9.理论联系实际,充实课本案例 目前,学校开设的乡土地理大多是本省、本市(县)的乡土地理内容,没有本乡(镇)乡土地理,这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了解或欠了解,探究起来积极性当然不高。这就需要在乡土地理教育中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用学生周围的地理现象来置换、补充课本上离学生较远的案例,乡土情结使这些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有利于将不熟悉的地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推荐访问:乡土 调查研究 乡镇 现状 中学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