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举例说明您是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学前教育的3篇

    时间:2022-09-0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举例说明您是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学前教育的3篇举例说明您是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学前教育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标题:以“黑脸包公”为代表的京剧脸谱所属学科:语文所在组别:小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举例说明您是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学前教育的3篇,供大家参考。

    举例说明您是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学前教育的3篇

    篇一:举例说明您是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学前教育的

    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 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标题:以“黑脸包公”为代表的京剧脸谱 所属学科:语文 所在组别:小学语文 作者姓名:原艺 工作单位:xxx 路第一小学 联系电话:

     xxx

     一、教学背景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传播途径日趋多样的形势下,如何高效率地推进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走进课堂、贴近学生,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和满足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营养的迫切需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用心考虑的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文化复兴。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也是培育文化复兴预备军的培养皿。教师,作为学生面向文化、接受文化、使用文化的领路人,一方面固然是要熟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内容的继承,又体现了对现代人类文明中“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认同,是一个通古鉴今、兼顾中外、

     泽被大众的理论系统。在现代的教育教学当中如何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性、科学性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到课堂教学之中,便是我等教师有必要关注、有必要学习、有必要推进的重要工作。

     当前多元价值观对学生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家长的冲击,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外界因素。同时古与今、中与洋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甚至在新兴科技手段的冲击下发生了洋进中退、厚今薄古的不良风气。因此,在广大学校首先必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其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追求现代文明的和谐演进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扭正部分家长“言 传身教”的不良影响。如此,不仅使青少年的个人眼界的胸襟得到开阔,也促进了其家国情怀的形成和民族自信的树立。

     二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也有悖于时代精神的内容。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去芜存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与新型课堂相辅相成,达到以传统文化教育人,以传统文化学做人的教学要求。

     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区域众多,一些有特色、有传承的地方文化亦可适当引入到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地方区域文化中

     去教授给学生。安徽虽然是清初才设立的一个“新省份”,但自古就是一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的沃土。从春秋时的老、庄开始,直到近现代的陈独秀、杨振宁,两千多年里江淮大地人才辈出,可谓是人杰地灵。更不用说以奇绝黄山为代表的秀丽自然风光和芜湖铁画等地方特色风物,把安徽的区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充分开展地域文化资源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江淮特色、合肥魅力的文化教育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现今的教学中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亟须开展。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现阶段的语文教材,我开展了一堂以“黑脸包公”为代表的戏剧脸谱兴趣课,将传统戏剧文化与地方历史名人 融在一起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把“公正廉明”的优秀品德向学生做一定的普及与渗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

      1.《唱脸谱》歌曲 MV 及京剧《打龙袍》选段;

     2.对应《唱脸谱》中歌词所唱人物,配上京剧中的脸谱图片;

     3.重点介绍包公的脸谱,并对脸谱形象和人物生平做简要介绍,配上包公的画像、影视剧照以及包公祠、包公园的图片。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戏曲等传统文艺的兴趣;

     2.通过认识包公,引导学生从包公事例中汲取优秀、向上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首先询问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名是什么,如有活跃学生可请其现场演唱几句。(生十分活跃,频繁举手报出歌名)而后进一步发问:“除了歌可以唱,还有什么是可以唱的?”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唱戏”。(生答“唱戏”)随即再提问:“同学们都会唱歌,哪有没有哪一位同学会唱戏呢?”(生不能唱,有答家中爷爷奶奶爱听戏者)最后导入:“既然大家都不会唱戏,老师也不会唱,不过我们先来听一首有关于戏曲的歌好不好?”(生集体答“好”)

     2.播放《唱脸谱》MV

     (生观看)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学生:

     “这首歌唱得是什么呀?”(生不能答)教师将脸谱这一词介绍给学生,点明脸谱在人物形 象塑造上的作用。

     3.不同人物的脸谱展示

     依次将窦尔敦、张飞、典韦等人物的脸谱图片放给学生观看,看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颜色的脸谱,为什么。(生讨论,各执看法)待讨论完毕,请学生回答。(生多喜欢鲜艳、夸张的脸谱)学生答后,教师将不同脸谱颜色对应的不同人物性格粗略地向学生讲一讲,以引入下一环节。

     4.包公脸谱介绍及包公文化概述

     在大屏幕上展示包公的脸谱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黑脸”表现出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而后请学生回答。(生讨论,有回答严肃的,有回答厉害的,有回答很容易晒黑的)因学生答案多样,教师暂不总结,而是播放《打龙袍》高潮片段,通过戏中人物动作再次询问包公是怎样的人。(生观看,回答教师问题)根据学生第二次的回答,总结出包公的人物形象:正直、廉洁、公正。同时结合《打龙袍》的主要情节,将人物形象的关键词与包公的小故事相对应,播放包公的画像、剧照。最后询问学生:“大家知不知道包公是哪里人?”(生回答,不中)教师告诉学生,包公为合肥人,简要介绍其生平,同时播放包公园、包公墓等图片,并询问学 生有没有去过现场,没有去过的可让家长周末时带去游玩。

     5.思想品德教育

     以包公为榜样,询问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生多答“好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突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做欺软怕硬之事,要团结友爱,公平公正。

     全课到此结束。

     六、教学反思

     戏曲艺术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且其表现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深奥晦涩,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有一个最基础、最初步的了解即可以。同时,抓住“包公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他出生在合肥”这句话,浅浅地点到思想教育,以免学生不知教师所云。

     总的来说这堂兴趣课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尤其是激发

     了学生去参观包公园的兴趣,这是开课前我所预料不到的。因此适当时候组织学生去集体参观,不啻为一个不错的想法。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在新时代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认为应该注意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认同,是一个兼顾古今的科学系统。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个层面的倡导: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中,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恰恰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尺,因此在现代的教育教学当中如何系统性、科学性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到课堂教学之中,便是我等教师有必要关注、有必要学习、有必要推进的重要工作。

     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教育工作者产生

     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古与今、中与洋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甚至在新兴科技手段的冲击下发生了洋进中退、厚今薄古的不良风气。因此,在广大学校必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其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政方针 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追求现代文明的和谐演进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学生群体。

     (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也有悖于时代精神的内容。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去芜存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与新型课堂相结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

     (三)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区域众多,一些有特色、有传承的地方文化亦可适当引入到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地方区域文化中去教授给学生。XX 省自古就是一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的沃土。这里不但人杰地灵,而且风景秀丽。因此,充分开展地域文化资源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文化教育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现今的教学中

     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亟须开展。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现阶段的语文教材,我开展了一堂以“黑脸包公”为代表的戏剧脸谱兴趣课,将传统戏剧文化与地方历史名人融在一起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把“公正廉明”的优秀品德向学生做一定的普及与渗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

      (一)《唱脸谱》歌曲 MV 及京剧《打龙袍》选段;

     (二)对应《唱脸谱》中歌词所唱人物,配上京剧中的脸谱图片;

     (三)重点介绍包公的脸谱,并对脸谱形象和人物生平做简要介绍,配上包公的画像、影视剧照以及包公祠、包公园的图片。

     三、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对戏曲等传统文艺的兴趣;

     (二)通过认识包公,引导学生从包公事例中汲取优秀、向上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首先询问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名是什么, 如有活跃学生可请其现场演唱几句。(生十分活跃,频繁举手报出歌名)

     2.进一步发问:“除了歌可以唱,还有什么是可以唱的?”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唱戏”。(生答“唱戏”)

     3.再提问:“同学们都会唱歌,哪有没有哪一位同学会唱戏呢?”(生不能唱,有答家中爷爷奶奶爱听戏者)

     4.最后导入:“既然大家都不会唱戏,老师也不会唱,不过我们先来听一首有关于戏曲的歌好不好?”(生集体答“好”)

     (二)播放《唱脸谱》MV

     (生观看)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学生:

     “这首歌唱得是什么呀?”(生不能答)教师将脸谱这一词介绍给学生,点明脸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三)不同人物的脸谱展示

     依次将窦尔敦、张飞、典韦等人物的脸谱图片放给学生观看,看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颜色的脸谱,为什么。(生讨论,各执看法)待讨论完毕,请学生回答。(生多喜欢鲜艳、夸张的脸谱)学生答后,教师将不同脸谱颜色对应的不同人物性格粗略地向学生讲一讲,以引入下一环节。

     (四)包公脸谱介绍及包公文化概述

     在大屏幕上展示包公的脸谱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小 组讨论“黑脸”表现出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而后请学生回答。(生讨论,有回答严肃的,有回答厉害的,有回答很容易晒黑的)因学生答案多样,教师暂不总结,而是播放《打龙袍》高潮片段,通过戏中人物动作再次询问包公是怎样的人。(生观看,回

     答教师问题)根据学生第二次的回答,总结出包公的人物形象:正直、廉洁、公正。同时结合《打龙袍》的主要情节,将人物形象的关键词与包公的小故事相对应,播放包公的画像、剧照。最后询问学生:“大家知不知道包公是哪里人?”(生回答,不中)教师告诉学生,包公为合肥人,简要介绍其生平,同时播放包公园、包公墓等图片,并询 问学生有没有去过现场,没有去过的可让家长周末时带去游玩。

     (五)思想品德教育

     以包公为榜样,询问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生多答“好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突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做欺软怕硬之事,要团结友爱,公平公正。

     全课到此结束。

     六、教学反思

     戏曲艺术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且其表现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深奥晦涩,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有一个最基础、最初步的了解即可以。同时,抓住“包公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他出生在合肥”这句话,浅浅地点到思想教育,以免学生不知教师所云。

     总的来说这堂兴趣课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尤其是激发了学生去参观包公园的兴趣,这是开课前我所预料不到的。因此适当时候组织学生去集体参观,不啻为一个不错的想法。

    篇二:举例说明您是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学前教育的

    研究现代教育科学M O D腿NE矾J CAl 【10N SCm N CE2005年第3期中华传统美德校本课程——《传统美德故事塑造当代中学生》的开发与建设王淑娟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构成了传统美德的深邃内涵。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与建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课程是对学校德育内容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一、课程开发背景1.时代发展的需要从道德的发展看,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并且还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内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合理的、进步的、可继承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时代要求出发,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美德知识,增强积极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养成民族的优秀品德素质,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继承光大,同时,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课程运行模式,大幅度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提高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科学化的建设,学习、借鉴、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其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做到古今贯通,中西结合。2.传承历史文化精髓的需要我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传统。它的精华,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中国素以“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著称于世。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 的人生哲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立身情操;“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的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不懈追求精神;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使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以及在爱集体、关心他人基础上升华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树雄心、立大志的理想观念,勤劳俭朴、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优良品德⋯ ⋯ 无不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变得淡薄、冷漠,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我为中心论等腐朽思想蔓延,使许多青少年道德失范,陷入“ 道德困惑” 之中,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呈上升趋势正说明这点。所以我们觉得,在中学开发传统美德课程能够为年青的新一代培养优良的品行、淳朴大方的风度,重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芒。3.课程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得到一种较为全面的教育,在美好的明天能够“ 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 ,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我们当代教育的重要职责。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立足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努力实现校本课程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有效地把校本课程与其他文科知识相整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推进德育工作和文科建设;借助德育资源和文科本身知识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4.学校现实教育的需要 万方数据

     由于我校处于外来流动人口众多的城乡结合部,外来的一些不良文化以及部分家长忙于经商、办厂或者务工,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使部分学生的道德水准发生分倾斜。如见利忘义、损人利已、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个人利益第一等等。这些思想在青少年中也有所反映,如不关心国家大事、学习缺乏正确动力、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弄虚作假、厌学弃学等等。按照时代要求,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理想人格,如:培养仁爱之心,促进社会和谐,培植忠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勤勉,为公众利益学习。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等人格特征。二、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课程基本概念的界定1.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革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课程,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课程。这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到德育课程都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找到渊源。三、课程的教育目标定根据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的原则,针对目前中学生( 特别是我校学生) 思想品德的状况,特别注重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由浅人深。循序渐进,通过学习通俗易懂的故事、格言,解决“ 知” 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传统美德,然后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达到“ 行” 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美德陶冶的自觉性与持久性。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反省批判精神,使学生自觉从善避恶,积极主动的发展。我们努力使传统美德教育成为一个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自己探索、自主体验、自我总结升华,能够给学生带来长期影响的教育过程。、、四、课程内容体系我校学生从初~13岁到高三18岁,年龄层次跨度非常大,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进行传美教育时,将内容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校本教材包括:与主题教育有关的传统美德小故事、传统美德经典短文等完整的资料;关于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主题活动的设计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和实施过程的参与建议。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和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教材编写组依据传统美德教育目标定59位,对传统美德教育内容进行筛选、概括、整合,构建了课程内容体系为: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严已宽人;整洁健身、和谐共存;求索创新、爱国爱民。五、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1.在组织教师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专题内容、教学模式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校本教材,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按课程表上课,每周一课时。2.通过组织主题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作为本课程活动课的基本形式,从而避免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而脱离实际的倾向,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3.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解析,古代、近代、现代人物故事的拓展,启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演讲、写作、主题实践、师生合作互动等一系列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落实。4.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承担起家庭传统美德教育的任务,加强家庭传统美德教育,注意引导家长以身作则,注重针对性、表率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好家长委员会和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办学,在学生家长中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六、我校在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些新的时代内容,特别是那些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如改革开放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公平竞争观念等,也要被引入到德育内容中,使其与中国传统美德相融合。第二,我们的主体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要体现着时代精神,要从学生身边寻找教育内容和教育事例。第三,我们课程的开发也与文科建设紧密整合,传统的格言、诗词、篇章,以及对现代文化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学素材,对文科教学中的知识面扩展十分有益。第四,重视各个教育内容的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学科教学内容对接、融合。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的民族精神内涵,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提取民族精神的要义,针对中小学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的启蒙教育,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迈出了强有力的一步,虽然以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还有大量的问题要解决,但我们坚信有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有社会群众、广大家长的支持,有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我们一定能搞好校本课程开发这项工作。【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九中学】责任编辑王野川 万方数据

    篇三:举例说明您是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学前教育的

    ◆ ◆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 国晓 东 (吉林省公主岭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 明确指 出:“语文是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 学过程 中,让学生 “认识 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 慧”。

     在语 文教 学 中充分发挥 语 文 学科 实施 人 文素 质 教 育 的特殊 功 能,通 过 祖 国 的 山川之 美 、民俗之 美、历 史之 美 、文化 之 美和传 统之 美 ,让 学生在祖 国的灿烂 的文化 长 河 中游 弋、翱 翔 ,使 中华 文化 传统 得 以光 大。

     【关键 词 】语 文教 学 渗 透 中华 民族 传 统 美德 教 育 著名 哲学 家 、北 京 大 学 教 授 张 岱 年 先 生 认 为,“每 一伟 大 民族 都有 其 民族文 化;每一 民族 文化 都 有其 基 本 精神 ,亦 可称 为 民族 精 神 。

     这 个 基 本 精 神 就 是 我 们 民 族赖 以生存 、繁 衍 和 发展 的精 神 支柱 和 力量 源 泉。

     语 文作 为文 化载体 ,决定 了语文 学科 不 同于其 他 物质 工 具 的特 殊性 。

     对 传 统文 化 的传 承 、发 展 和 创 新 ,很 大 程 度 上依 赖于 语 文 。

     站 在 时 代 的 讲 台,手 执 新 教 材 的语 文教 师,在 语文 教 学 中渗透 中华 民族 传统 美德 教 育 ,是 我 们义 不容 辞 的历史使 命 。

     一、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渗 透 中华 民 族 传 统 美 德 教 育 的 目的 让 学 生在接 触、 了解 、诵 读经 典诗 文 的 同 时,初 步 感 受 中华 民族 的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激 发 其 热 爱 祖 国 的情 感 。

     汲 取祖 国 深 厚 的 文 化精 神 养 料 ,成 为 中华 优 秀 文 化 的继 承者 和传 播者 ;另 ~方 面 ,通 过 人 文 素 质 教育 ,

     提 高学 生识 真伪 、分 善恶 、辨 美丑 的 能力 ,在 学 生 纯 净 幼 小 的心灵里 播种 下传 统文 化 的种 子 ,弘 扬 中华 优 秀文 化 传统 ,成 为 21世 纪 社 会 主 义 新文 化 的 开 拓 者 和 建 设 者 。

     在 教 会 学 生 认 识 和 掌 握 本 民 族 的 语 言 文 字 的 同 时,使 学生 学会运 用 多种 阅读 方法 ,诵 读经 典 ,培养 高 尚情 操 与趣 味 ,发 展 个 性 ,丰 富 自己 的精 神 世 界 。

     具 有 ~定 的文 化 经 典 名 篇 的积 累和 文 化 底 蕴 。

     在 新 课 程 标准 理 念 的指 导下 ,使广 大语 文 教师 及 时转 变观 念 ,更 新知 识 ,具 有 比较 厚 实 的文化 素养 和 创造 性地 理 解 、使 用教 材 的能 力 以及 积极 开发 课程 资 源 ,灵活 运 用 多种 教 学策 略 的能力 和科研 能 力 。

     二、在语 文 教 学 中渗 透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美 德 教 育 的 方法 深化 课 堂 教 学, 充 分 利 用 现 有 资源 ,扩 大 学 生 视 野 ,制订 诵读 计划 ,指 导学 生 按 照 《语 文 课 程 标准 》的 建议 ,诵 读 《中 华 经 典 诗 文 诵 读 读 本 》,使 学 生 在 诵 读、感悟 、赏 析 中 进 一 步 体 会 中 华 民 族 的 传 统 文 化。

     每天晨读 15分钟,并进行朗读和理解指 导,以提高学 生解 读 、欣 赏 古诗 词 的能 力,深入 体 会 中华 民族 的传 统 文化 的精髓 。

     举行 各种 活 动 比赛 等 :古 诗词 诵 读 比赛 、 古诗 词 知识 比赛 、古诗 词 书 画 作 品展 ,经典 诵 读 活 动。

     写作积 累 ,随 笔记录 诵 读 感悟 ,体 悟人 生 ,利用 课 文 篇 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0 11/2017 三 、在 语文 教学 中渗透 中华 民 族传 统 美 德教 育研 究 的 内容 1.师生共 同学习古 诗诵读 。

     为 了配 合实验 班 级的研 究与 实验 ,我 大量 购 置 了名 师古 诗教 学 光盘 ,组 织 师生 共同观摩学习。

     教师学习名师如何授 课,学生也亲 眼 目睹 了同龄 的孩 子 是 如 何 学 习古 诗 诵 读 的 。

     这 种 全 新 的学 习模 式,极大 的提 高 了 学生 的诵 读 古诗 的兴 趣 ,也 有 效 的提高 了师 生诵读技 巧 。

     2.加强 古诗 教学 的教研 工作 。

     我校 实验 教师 在积极 投 身课题 研 究的工 作,教研组 多 次 组织 教师 进 行 古 诗诵 读 教学 的专项研 讨 工作 ,并在 中青年 教 师 中 开展 古诗 诵 读 教学 大 练 兵 。

     向全 市 开课 ,执 教 的 《枫 桥 夜 泊 》一 课 ,教 学 中充 分 发 掘 、继 承 和 发 扬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内 容 ,让 学生理 解 、体会 优 秀 民族 传 统 文化 的精 髓 ,培 养 学 生树立 良好 的道 德 标 准 ,精 神 风 貌 ,人 文 素养 。

     教 学 效果 良好 ,受到市 教科 所专 家 的一致肯 定 。

     3.诵读经 典诗 文。

     因为 参加 实验 的学生 年龄 小 ,理 解 能力有 限,所 以对 于所 选 诗 文 只 要 求 大 致 理 解 其 内 容 ,了解 人文 背景 ,学 习传 统 民俗 知 识,并 发掘 其 中 的 中华 民族 的优 良传 统,探 讨如 何 在现 代 生活 中继 承 中华 民族 的优 良传 统。

     其 主 要 目的就 是 要 在 学 生 的 记 忆 黄 金期 ,引导 他们 尽 可 能多 的诵 读经 典 诗文 ,为他们 以后 的成 长提 供 良好 的导 向。

     四 、在语 文 教 学 中 渗 透 中华 民 族 传 统 美 德 教 育 的 过程 。

     1.积 极组织 开 展各 种 形 式 多样 的活 动 ,寓 教 于 乐。

     让学 生将 所 学灵 活运 用 展示 ,从 而 体验 到 学 的乐趣 ,提 高学 生对 传 统 文 化 的 了解 并进 一 步 深 入 研 究 的兴 趣 。

     例如 我们在 班 中开展 古诗 词诵 读 比赛 ,经 典 诗文 朗诵 会 等,同学 们 学习 语文 的 兴趣 越来 越 浓, 同时也 变得 更 有 礼貌 了。

     2.课堂 教 学 中随 时关 注 将 中 国传统 文 化 与语 文 教 学 紧密 结合起 来。

     以端 午 节 、清 明节 为契 机, 开展 手 抄 报、主题班 会 、诗词 朗诵 等 活 动 ,通 过 这 些活 动 学 生 们 知道 了很 多中 国的传统 节 日,记 住 我们 中华 民族 遗 留下 来 的优 秀传 统 。

     我 还提 出 了韩 国 申请 端 午 节 是他 们 的 传统 节 目的事, 同学们愤 愤 不平 ,各 自发表 了 自己 的意 见。

     通 过 这 个 问 题 的 讨 论 , 既 增 长 了 学 生 的 课 外 知 识,又增强 了学 生 的民族 自豪感 同时 也激 发 了学 生 了解 中国传 统 节 日的 兴 趣。

     通 过 开 展 了各 种 活 动 ,极 大 的 丰富 了学生 的校 园生 活 ,激 发 了学 生 学 习语 文 的兴 趣 。

     学生 的各项 语文 能力也 得 到了长足 的发 展 。

    推荐访问:您是 学前教育 中华 融入 传统美德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