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_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伤仲永》教案

    时间:2019-04-0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课时2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1、教师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如:①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 “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2、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由教师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
    1、本文题目为“伤仲永”,“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明确: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2、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3、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自由发言:—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我们应该为天才营造怎样的环境?
    4.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五、拓展延伸。
    ◎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2.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5、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6、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7、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塞涅夫
    8、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9、天才有的弱点并不少于普通人,也许更多一些。 ——罗曼·罗兰
    10、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
    11、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12、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13、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六、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东京爱因斯坦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推荐访问:人教版 七年级 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伤仲永》教案 人教版六下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下语文教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