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

    时间:2021-10-0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第一单元 实验一:比较有盖和无盖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塑料薄膜、橡皮筋。

    (2)实验步骤: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③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④2~3 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3)实验现象:

    ①两个杯子中水的高度全部低于标出的高度,没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比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少。

    ②塑料薄膜上有水珠出现。

    (4)实验结论:水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

    实验二: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盒。

    (2)实验步骤: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3)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內部岀现细小的水珠,放置时间越长水珠越大,当水珠增长到一定大小时会流下或落到地面上。

    (4)实验结论: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进入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珠重新落回到地面上。

    实验三: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烧杯、清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温度计。

    (2)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3)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烧杯壁开始变模糊并且水面冒热气,杯底开始产生小气泡,气泡上升;随着加热进行,小气泡越来越多,上升速度越来越快;烧杯口有水汽形成,加热一段时间后,液面开始沸腾。

    ②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温度升到 100℃时,水出现沸腾现象;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移走酒精灯后,温度开始缓慢下降。

    ③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

    (4)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上升到 100℃时水会沸腾。水加热后有气体产生。

    实验四: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1)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温度计、食盐、纯净水、碎冰、记号笔、药匙或小勺。

    (2)实验步骤:

    ①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 14 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②将装有纯净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⑤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水开始结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水结冰之后体积变大。

    实验五: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实验材料:一支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温度计。

    (2)实验步骤:

    ①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②在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③当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3)实验现象:冰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高到 0℃时冰开始融化,试管壁不断有水珠流下,冰的体积慢慢变小,直至完全融化。

    (4)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

    实验六: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1)实验材料:2 个完全相同的小烧杯、2 根玻璃棒、食盐、小苏打、纯净水、电子天平、量筒等。

    (2)实验步骤:

    ①在 2 个小烧杯中分别放入 50 毫升水。

    ②分别取大约 20 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成 8 小份,每小份约 25 克食盐(也可以直接用电子天平称量)。

    ③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④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⑤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 50 毫升水中的份数。

    (3)实验结论:食盐和小苏打都可以在水中溶解,但两者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

    实验七: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实验材料:2 个烧杯、食盐、冷水、热水、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分别向 2 个小烧杯中加入 50 毫升的热水和冷水。

    ②取食盐 20 克,平分为 2 份(每份约 10 克),同时分

    别放入 2 个小烧杯中,都不搅拌。

    ③静止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④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

    (3)实验结果:食盐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冷水中快。

    (4)实验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实验八:分离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实验材料: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水、烧杯、玻璃棒。

    (2)实验步骤:

    ①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加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②停止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3)实验现象:有部分固体消失不见了,但烧杯底部仍留有部分褐色固体。

    (4)实验结论:食盐能溶解于水中,食盐微粒与水分子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肉眼看不到食盐颗粒;沙不能溶解于水中,最终全部沉淀于烧杯底部。

    实验九:分离沙和食盐溶液。

    (1)实验材料:沙和食盐溶液的混合物、烧杯、玻璃棒、漏斗、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

    (2)实验步骤:

    ①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②用玻璃棒沾点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将漏斗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内,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③玻璃棒倾斜约 45°,一端轻靠三层滤纸。过滤时将混合物沿着玻璃棒缓慢流入漏斗中,注意漏斗内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④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液体和滤纸的变化,认真记录。

    实验结论: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沙与食盐溶液分离开。

    实验十:分离食盐和水。

    (1)实验材料:蒸发皿、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坩埚钳、放大镜、实验二中过滤得到的食盐溶液。

    (2)实验步骤:

    ①将蒸发蒸发皿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将酒精灯点燃放在石棉网下方,向蒸发皿中加入约 10 毫升的盐水。

    ②边加热边搅拌。当蒸发皿底部出现大量白色晶体

    时,熄灭酒精灯,利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③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做好记录。

    (3)实验结果:将蒸发皿中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进行对比发现,白色颗粒的形状、大小、颜色与食盐颗粒相近,都有咸味,都能溶于水。

    (4)实验结论: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是食盐,溶液中的食盐不能随水一起蒸发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我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经过两周的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非常敏锐,发言和回答都非常积极。但是,也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 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全册教材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我们周围的材料”和“食物”6个单元,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植物”共6课时,具体包括:我看到了什么(1课时),我的大树(1课时),各种各样的叶(2课时),一片完整的叶(2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共6课时,具体包括:寻访小动物(1课时),蜗牛(2课时),蜗牛和蝗虫(1课时),蚂蚁(1课时),我的观察研究(1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自己”共6课时,具体包括:观察我们的身体(1课时),我们在生长(1课时),猜猜我是谁(1课时),我的手(1课时),奇妙的指纹(1课时),运用感官(1课时)。

    第四单元“水”共4课时,具体包括:一杯水的观察(1课时),水是什么形状(1课时),各种各样的液体(1课时),比较水的多少(1课时)。

    第五单元“纸”共4课时,具体包括:纸的观察(1课时),我来造一张纸(1课时),不同用途的纸(1课时),作一辆纸车(1课时)。

    第六单元“米饭和淀粉”共4课时,具体包括:稻谷的观察( 1课时),大米的观察 (1课时),米饭的观察(1课时),淀粉的踪迹(1课时)。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非法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2

    3

    看到这样的文,一定是缘分很直白,文笔很赞。

    来偷偷师!

    推荐访问:上册 教科 素材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