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桃花源记教师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2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桃花源记教师教学设计方案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师教学设计方案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桃花源记教师教学设计方案一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桃花源记教师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ìn) 缘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 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6.课文翻译

    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线索--渔人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2.拓展:欣赏一篇幽默诙谐的《桃花源后记》

    陶渊明先生的一篇《桃花源记》令五陵桃源名声大噪。我甚神往之,遂前去探访。至五陵,见渔人,说因由。渔人便撑船载我同往。

    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门,上有金铜扣环,门上一匾,上书“桃花娱乐园”五个金字。吾甚异之:此乃桃花源乎?忽闻一声“哈喽!”大惊,回头视之,原是一桃花源人。西装革履,油头粉面,手提黑提包,执大茶杯。见渔人,大喜:“哇噻!是你耶!好久不见了耶!”渔人细审,认出乃上回款待渔人者。那人遂掏出名片与我,上书——

    于是,便随桃源人参观,桃源中人,个个打扮入时。领带西服为先生,牛仔裤大头鞋为小姐,披红戴紫为老太太,可谓:“男女衣着,悉如洋人”;女子之“青丝”如今变为金发,老人的“银丝”,如今染的漆黑油亮,可谓“黄发垂髫”;男女腰中皆挂大哥大、BP机,鸣声此起彼伏,可谓“机犬相闻”。

    不久,日已高,甚觉腹中饥渴,桃源人便要至其家,已非草舍茅屋,乃朱楼翠阁,上书五大金字“桃源大酒店”。随后上菜,乃:肥城桃、水蜜桃、金丝桃、猕猴桃、蟠桃、胡桃、扁桃、油桃、杨桃、樱桃……等二十余种。除此外,另有桃咸菜、桃馍、桃罐头、桃酒、桃饮料等,渔人自语道:“每菜皆桃,恐不久将生‘扁桃体炎’”。

    停数日,辞去,包中装满桃源人推销之桃罐头等特产,另有纪念章、纪念币、纪念册、游览图数十种。桃源人将一叠传单塞于我等,语云:“务必向外人道也!”打开传单看,上写“让世界走向桃源,让桃源走向世界。”

    门庭若市久矣。

    没有落入俗套喔。

    一点也不觉得虚假!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

    1 / 10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1.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2.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2 / 10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

    3 / 10 寻: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3)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4)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学生合作完成全文通译(老师分任务到小组,再由小组上自由分配任务到个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找出文言句式的省略现象 五、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4 / 10 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指名配乐朗读

    (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读诗文的好习惯。) 听了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更增添了我们对桃花源的无比向往之情,也许同学们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呢! 三、时空连线。

    [各位同学,我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我把远离我们1400多年曾到访桃源的渔人和桃源村里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也许我们有许多的问题等着他们来解答,现在请大家开怀畅“问”吧!]众人为采访者,另指名二人为受访者(村里人,渔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准备好渔人、村长的服装、道具及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的答案)学前预设:

    1.渔人你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景色怎么样?里面的人生活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2.村里人你好,你们桃花源里有最高统治者吗?你们村民之间会有邻里不和打架斗殴偷窃的情况发生吗?你们为什么热情接待了渔人,又不让他告诉别的人?……好,感谢两位先生为我们作耐心细致的解答。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四、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1.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

    美,你看

    。”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5 / 10 学前预设: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2)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3)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1)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3)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内容。) 五、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6 / 10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情预估: 问题一: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生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污腐败,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生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问题二: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生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的一个代表。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

    7 / 10 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及,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生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想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入桃源之中。

    生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六、全文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七、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不必去追求陶渊明笔下那可望不可及的桃花源,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涌现了许多不是桃花源却胜似桃花源的人间仙境,不信请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8 / 10 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创造更多更美的桃源。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2.写作练习:《我心中的桃花源》(字数不限)。 九、总结提升

    《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

    教学中我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从而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

    9 / 10 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效果就会更好。

    10 / 10

    推荐访问:桃花源记 设计方案 教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