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文本捕捉软件_捕捉文本细节,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时间:2019-02-0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笔者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学了《螳螂捕蝉》一课,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的聪明和智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些文本细节,引领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解读文本,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片断】

    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述寓言故事)

    师:同学们想一想,蝉、螳螂、黄雀的眼里只有什么,却没有什么?

    生1:蝉的眼里只有露水,却不知道自己身后的螳螂要吃它。

    师:说得真好,你发现它们有着怎样的共同之处呀?

    生: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不错。可是为什么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读这段文字。

    学生再次阅读故事后交流。

    生:我觉得蝉非常悠然自得,只顾喝自己的露水,因为它自由自在,也就没有意识到身后的危险。

    师:不错,你是从哪个词看出蝉很悠然自得的?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悠闲、自由自在”表明蝉很悠然自得。

    生:那螳螂的眼里只有蝉,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蝉捕到手。

    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从这个“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势在必得的心态。

    师:说得很好,有谁来说说黄雀的?

    生: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伸长脖子”表明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

    师:说得真好!因为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所以黄雀也就对身后的危险放松了警惕。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版的“螳螂捕蝉”。

    指名学生讲述历史版的“螳螂捕蝉”。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历史版的“螳螂捕蝉”,我们知道了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时,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觉得读这句话需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出吴王的“固执”,读出吴王的权威。

    师:不错,我们再来读读看。(指名学生读)

    师:可是我不明白,吴王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呢?难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偷袭吴国的惨重后果吗?

    生: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丧失了理智。

    师:说得真好。如此看来,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

    师: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少年是怎么做的?

    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师:朗读这段话,要注意读好那些词语?为什么?

    生1:要读好“转来转去”、“毫不在意”两个词,因为这两个词表明少年想要引起吴王的注意。

    生2:我觉得“三个”也要读好,“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说明少年很有毅力。

    师:这样看来,少年在王宫花园里,不是为了打鸟,而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那么,为什么要让吴王注意他呢?

    生:少年想要借机劝谏吴王。从这里我们还看出少年的爱国情怀。

    师:很好。看来,少年的行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意为之,这也为少年成功劝谏吴王埋下伏笔。

    ……

    【案例解读与思考】

    作为工具性、人文性非常强的语文学科,应该十分重视文本的细节解读,细节解读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的重点。

    那么,教学实践中我们又如何捕捉文本细节,有效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呢?

    一、

    捕捉文本核心片段,引领学生“研磨”

    文本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讲述寓言故事,然而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引领学生尝试捕捉文本细节。教师设问:“为什么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蝉、螳螂、黄雀的细节描写的研磨朗读,体会到蝉的悠闲自在,螳螂的势在必得,黄雀对螳螂的渴望,进而让学生体悟到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顾不到自己身后的隐患。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既虎视眈眈,又紧张刺激的气氛,自然,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细节描写在文本中的巨大魅力,对一些典型细节描写要进行反复咀嚼、反复体味,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深意。

    二、捕捉文本关键词语,引领学生解词悟情

    细节往往是课文的点睛之笔、感人之处。教学时,教师若能抓住课文细节,引导学生走进细节,感悟语言文字后面蕴涵的东西,仔细揣摩其“味”所在,那么,将对帮助学生领悟整篇文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段话中的“固执”二字,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吴王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呢?难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偷袭吴国的惨重后果吗?”事实上,在大臣的劝谏后,吴王并非不知攻楚的后患,然而所谓利令智昏,因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他丧失了理性。此处教师对“固执”一词的追问,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解读的深度,也使得学生对吴王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引导学生潜心品味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品悟中感受人物的心理、性格,培养了语感,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融为一体。

    三、捕捉文本细微之处,启发学生把握人物性格

    本课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看似写得非常平淡,实则也是蕴涵深意:少年劝谏吴王之所以能够成功,这和少年的性格特征关系密切。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转来转去”“毫不在意”“三个”等词语,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少年的毅力和恒心,进而追问:“少年为什么要让吴王注意他呢?”促使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感悟到少年的爱国品质。教师紧扣住这些细微之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读、体悟、讨论,不仅揭示了文中少年的内心世界,深刻领悟了课文中心,而且激起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推进了课堂解读活动。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文本的细节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的立足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块主阵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把文本的“细节解读”浓墨重彩地铺展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内涵充分体现出来,才能不辜负时代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期待。

    推荐访问:文本 捕捉 引领 捕捉文本细节 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阅读文本的深入解读 从学生视角解读文本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