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辜负胸中十万兵解释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时间:2019-05-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中兴诗人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诗写得悲壮奔放,其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方法上反对雕琢,但并非说他的诗歌都浅易直白,如《剑门道中遇微雨》即是一首含蓄深隐的诗。此诗看似自喜,实是自嘲,在自嘲的苦笑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在明白如话的语言外衣下是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1]

    这首《剑门道中遇微雨》是陆游的一首纪行诗,记诗人自汉中入蜀经剑门关“道中遇微雨”,诗人似乎很有游兴。此番“远游”,“征尘杂酒尘”,边走边喝酒,沿途观赏景致,没有哪一处不令自己高兴。“消魂”,也写作“销魂”,在古典诗词中可用以表喜悦之情,如秦观《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2]游国恩先生《陆游诗选》即注为:“这里是令人神往、使人眷恋的意思。”[3]末二句更好像因入蜀见“关山”而诗兴触发。唐宋人论李白、杜甫、黄庭坚等诗歌成就,往往与四川联系,认为他们入蜀后诗歌创作力特别旺盛,如韩愈《城南联句》即认为“蜀雄李杜拔”[4]。唐代诗人吟诗,又好似都在驴背上。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称:“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世有碑本子美画像,上有诗云:‘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鬚。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工夫画我无?’子美决不肯自作,兼集中亦无之,必好事者为之也。”[5](后集卷八)据《唐才子传》卷二载:“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6]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或曰:‘相国(郑綮)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7]如今,陆游也骑驴入蜀了,是不是也会诗歌创作大盛,应当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呢?这一自问,似乎很有点自得之意。

    清人杨大鹤《剑南诗钞序》言:“放翁非诗人也,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以意逆之,是为得之。夫志非他,情之发于性者。”[8]因此,当联系伟大爱国诗人的生平志向,特别是联系这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可以发现此诗其实另有深意在言外。诗人一生以抗金报国为志,以壮志难酬为恨。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四川宣抚使王炎从抗金前线的军事重镇南郑被召回临安,时在王炎幕府的陆游被改命为大后方的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陆游本来早已下定“一身报国有万死”[1]的决心,而且在南郑前线,他曾向时以副丞相名义任四川宣抚使的王炎“陈进取之策”[9],却“画策虽工不见用”(《自兴元赴官成都》)。如今,被迫离开抗敌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1]。他难道真的会有闲情游览、甘当诗人吗?他在同时写的《即事》诗中说:“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成都)”[1]可见当时心情之郁愤不平。在到达成都后,他在《夏夜大醉醒后有感》中又言:“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那知一旦事大谬,骑驴剑阁霜毛新。却将覆毡草檄手,小诗点缀西州春。”[1]心怀“洗”“胡虏尘”大志,一双讨敌“草檄手”,却只能“骑驴”写“小诗”,真是“大谬”!套用陆游“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10],《诉衷情》)之语说,他此次远调,是“此番谁料,心在南郑,身去成都”。明白了这些,再来看此诗,就能体会到诗中意在言外的深刻含义了。

    一、二句写诗人由南郑调任成都旅途中的自我形象,落笔平直质实、浅近滑易,似乎缺少诗的蕴籍美。但仔细阅读,可知此句言事丰富,包蕴多种况味。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言陆游作诗,以入蜀为转折,“皆寄意恢复”。[8]赵翼《瓯北诗话》卷六对陆游作诗“寄意恢复”的特点从文学史的角度做出评定:“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盖东坡当新法病民时,口快笔锐,略少含蓄,出语即涉谤汕;乌台诗案之后,不复敢论天下事;及元祐登朝,身世俱泰,既无所用其无聊之感;绍圣远窜,禁锢方严,又不敢出其不平之鸣,故其诗止于此,徒令读者见其诗外尚有事在而已。放翁则转以诗外之事,尽入诗中。……举凡边关风景,敌国传闻,悉入于诗。……或大声疾呼,或长言永叹。命意既有关系,出语自觉沉雄。”[8]。这两句诗也当细味其中之“咏叹”。“衣上征尘”,是因“远游”,但诗人此番并非“远游”,而是远调,从渴望报国效力的前方被迫到自己极不愿去的休闲后方。因此诗人借酒浇愁,于是“征尘”中杂有“酒痕”。“杂”字,下得自然而凝重。既刻画了现实旅途中诗人个体的外在形象,又显现了诗人满腹悲慨惋悒之情。因为诗人“衣上征尘”,除实指调任旅途中所染尘埃,又虚指战场飞扬尘土和诗人自己因“恢复宇宙之志”[8],黄漳《书陆放翁先生诗卷后》)而奔竞人生之途的辛劳。在南郑,诗人以为可以实现平生之志,因而诗人的生活意态潇洒豪迈。这在诗人于乾道九年(1173)春在成都所作词《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中有描绘:“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10]但如今调离前方,壮岁将逝的诗人可能意识到未来的生活中只能“却将覆毡草檄手,小诗点缀西州春”了,一腔热血、满腹文才武略将会全都废弃。所以沿途既“征尘”仆仆,又借酒浇愁而“酒痕”累累。如此“远游”真是令人黯然“消魂”。朱东润先生注此“消魂”曰“神情恍惚”[11],金性尧先生认为是伤神之意[12]。两者虽略有差异,但都说明陆游此次剑门之旅是心事重重的。如陆游《夜与子遹说蜀道因作长句示之》诗,也是回忆此次自南郑至成都之旅,言:“忆自梁州入剑门,关山无处不消魂。亚松托宿逢秋雨,小柏经行听晓猿。当日只知悲客硌,归来终亦老江村。吾儿生晚那知此,聊对青灯与细论。”[1]此诗表明诗人的“当日”之旅是“悲客”之旅,诗中“消魂”一词,乃是伤神之意。仍是用其最常见的意义。因此,《剑门道中遇微雨》诗中,“消魂”亦当是伤神,因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心情痛苦,所以整个“远游”途中,“无处不消魂”。

    推荐访问:胸中 百无聊赖 辜负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百无聊赖十倚栏 百无聊赖的意思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