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时间:2019-01-2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有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学生试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要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

    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每首诗的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用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作者心中的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张老师的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节“严谨而朴素,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

    推荐访问:评析 教学实录 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评析 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