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兰亭集序刘丹课堂实录

    时间:2019-01-2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下面是由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教学步骤

    师:现在是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都有点累了,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生做。

    师: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齐:天花板。

    师: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 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

    师:请大家自由朗诵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还是要考考大家。

    出示ppt2

    一、 字音

    (1)岁在癸丑

    (2)临文嗟悼

    (3)流觞曲水

    (4)趣舍万殊

    二、句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生回答,师确定,生齐读。

    师: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出示ppt3

    一、“俯仰”之间,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师:声音可以大一点,同桌,你接着来。

    生:抬头望宇宙的广大。

    师:换一下语序会更合理。

    生:抬头望广大的宇宙。

    师:这里主要是这个“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译成“的”,就是这位同学的翻译,我们学过一个句子,叫“蚓无爪牙之利”,这个“之”应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游”是什么意思?

    生:舒展

    师:“游”和“骋“应该都是使动用法。“信”是什么意思?

    生:实在。

    师:在这一次活动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此广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种,俯仰之间,王羲之“确实”感到了快乐,让我们来分享一下,王羲之在这次宴会上有哪些“可乐”的地方好不好?

    生:第一段里面吧,虽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怎么看出来?

    生: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师:流觞曲水,他们是怎么喝酒的?

    生:围坐着喝。

    师:把酒喝掉后,还要吟诗,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诗。这样的事情是比较有情趣的,这是一件可乐的事——“事雅”

    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们在一起可以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

    师: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较快乐。这次聚会兰亭,虽然是为了“修禊事也”,但也是一次快乐的聚会。来的都是什么人?

    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他们比较雅。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这场盛会真是名士济济,知己相逢,有老人,还有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当时才9岁,所以,“人贤”为二乐也。还有呢?

    生:还有景美,这是第三个“可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色很美。

    师:很美吗?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们这里也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境界应该比较清幽。

    生:是景幽。

    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乐,“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种感觉,“游目骋怀”,视线没有被阻碍,人就进入冥想状态。看山,是“崇”“峻”;看竹,是“修”;水是“清”的;风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气是“清新”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景由心生,是经过作者心灵洗涤的自然。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俯仰天地,不由地乐由心生。我们推荐一位女同学朗读第一段,有个要求,读到“是日也”的时候,大家和上来。

    生按要求朗读。

    师:读出快乐的情景了吗?“信可乐也”的“信”要拉长一点,多一点。

    生齐读,读出乐的感觉。

    师:这种快乐的情感是不是贯穿全文。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出示ppt4

    一、“俯仰”之间,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人生在俯仰之间,作者感慨什么?

    生:韶光易逝,是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师:小沈阳怎么说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话很俗,却很有道理,下面哪句话和它很像。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出示ppt4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生翻译。

    师: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第二个“之”是代词,翻译成“它”,代前面的内容。

    师:死生亦大矣,谁说的?

    生:孔子说的。

    师:庄子也引过。你读出了什么?

    生:很悲伤。

    师:这位同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赤壁赋中》中苏轼提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文章中,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师:这种痛缘何而起?

    生:快乐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

    师: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请你翻译一下。

    生译

    师:对,这里的“之”是音节助词和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快乐只是一时的,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生:事过境迁,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变得不喜欢。

    师: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请你来翻译这一句。

    生:等到对得到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是动词,是“到、往”的意思,第二个是代词,代上文中的事。有句话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这是盛景不再,世事沧桑的感慨,还有什么?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师:什么意思?王羲之看以前的人是“今人”还是“古人”?他也是感慨人生苦短,这是人千百年来共同的悲伤。文章中怎么说的?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师:上面还有一句话怎么说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

    师:注意它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

    生:取独。

    师:主谓之间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请一位同学翻译整个句子。

    生:但当他们对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到自己的快乐,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悄然而至。

    师:《兰亭集序》里,20个 “之”字。各具情态,绝不雷同,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王羲之”的“之”又什么意思?他的子子孙孙名字里都有“之”

    生:是个代词吧。

    师:代什么?

    出示ppt5

    谢安曾对他说 : “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

    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师:桑榆是什么意思?

    生:晚年。

    师:开头提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作者当时51岁,谢安曾对他说 : “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年在桑榆,自然 至此 。”“所之既倦”的中年王羲之的感喟,他的“幽情”,便是面对宇宙人生所体会到的 “至深的无名的哀感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催化了精神的解放和自由,魏晋风流更是文学史上人性的第一次觉醒。

    师:请同学们再推荐一名同学朗读,男同学好吗?

    生朗读

    师:与“信可乐也”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是悲痛的情感。

    师:注意“岂……哉”,反问的语气表示强调,“哉”要读长一点,强调出来。我们齐读第二段,感受一下“痛感”。

    生齐读第二段。

    师:俯仰自我,痛从心起。这里的痛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于个人内心变化.致使情随事迁,物是人非。二是乐景不常,盛事难再。“向之所欣”,转眼之间灰飞烟灭,触目伤怀。三是对生命流逝、感到无奈和忧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心头始终郁结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

    师:那么,在接下来的这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生:悲。

    师: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转化为“悲”。

    出示Ppt5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生:我觉得郭沫若说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一声旅途,就是要学会欣赏沿途风景,过程本身就是美的,没有必要悲伤。

    师:你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在文本阅读时还要紧扣文章。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景当然美好,可以说充满诗情画意。高高兴兴地在此饮酒赋诗,可以看出当时的快乐,转向悲,很可惜。

    师:也就是说“悲得没道理”。其他同学是不是赞同?

    生:第一段说“信可乐也”,但是这种快乐是不会长久的,会很快过去的,人生不会永远都快乐,所以我觉得悲得有道理。

    师:会乐极生悲。当时有一群人和王羲之一样。

    出示ppt5

    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当时很多有名的士人,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

    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是什么意思?

    生:把……看作一样。

    师:“齐”就是“把……看作相等”。这是意动用法。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思想的?

    生:有点消极。

    师:仅仅是消极的吗?“固”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本来就会死的。所以是消极的。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妄作”什么意思?

    生:妄造,胡说。

    师: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看”的做法是虚妄的,作者对这种态度是否定的。作者有没有流露过这种思想呢?

    生:也有流露。

    师:作者也流露过“把生和死同等看待 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的思想,但又有另一个自我,不断地否定他。

    出示ppt7 王羲之书法

    师:余秋雨说过,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我们欣赏一下他的书法,是不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可惜,唐太宗太过喜欢,弥留之际,死抓真迹不放,把他带入昭陵殉葬,我们今天所见的只是摹本。

    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从“飘若浮云”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消极其表”,从“矫若惊龙”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执著其里”。

    出示ppt8

    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生齐读。

    师: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曾经写道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这也印证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师: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岁的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多少。老师希望:当我们再次仰望头上的星空,俯瞰脚下的大地时,能于俯仰之间,思考生存的意义,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师:阅读:周国平的《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写一段你关于生命的思考。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语文网。

    推荐访问:兰亭集序 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