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导读平推学文明理_语文论文:命理真诀导读

    时间:2019-02-0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九义教材四册三单元第六课《刻舟求剑》是一篇成语故事。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从课文内容和结构看,第四段是全文重点段。这一段中,“不用着急”是针对上文“还不赶快捞”而言,又同第二段“一点儿也不着急”相呼应。从他的话里看出他非常愚蠢,不懂得船在行驶,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前篇第五课《称象》和本课都要求通过理解内容,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教育学生遇事多观察、多思考。从编排意图看,本课是《称象》一课的深入。它不但要求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推算出结果,而且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找出失败的原因,揭示其中的道理;从学生情况来看,以前已经学过寓言、童话故事多篇,成语故事的教学过程与此类课文基本相同,即由学文到明理;从大纲要求来看,本课教学中要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或借助图画,实物理解意思。朗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刻舟求剑》一课的重点教学目标制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从而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这个目标可以明确地分成四个子目标:(1)理解词语:刻舟求剑、一不小心、不着急、催、不慌不忙。(2)一段一段读,紧扣课题想问题:为什么刻舟?怎样求剑?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3)弄懂“刻舟求剑”所讲的道理。(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整体初读,构制认知前提,了解故事大意。板书课题后,先复习有关“船”的知识,出示实物“剑”,介绍剑鞘、宝剑。让学生知道船在水面可以行驶,而剑落在水中是不会移动的。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题意。找一找课文中哪一段能告诉我们“刻舟”的意思,哪一段借助自然段理解了课题,又运用课题概括了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迅速捕捉到重点段落。然后,划出文中能告诉我们“刻”和“求”是什么意思的词。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课题意思。再自读课文,运用“扩展课题法”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达到了初步认识段、篇和训练概况能力的目的。紧接着扣住课题设计中心问题:(1)为什么要“刻舟”?(2)怎样去“求剑”?(3)“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

    二、分段精读,以“读”为本,落实词句训练。在中心问题的导读下,逐段平推,第一、二段主要解决“为什么‘刻舟’?;第三、四段主要解决怎样去“求剑”?

    “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

    第一、二段以自读、指名读、有感情读等形式,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情的词句:掉、刻、一点儿也不着急等,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那个掉剑人刻舟时的想法。第一段学完后提问:如果掉剑的是你,你会怎样做?第二 段学完后提问:如果你看到那个人的做法,你会怎么想?你想对那个人说几句话吗?通过想象式的情境设问,步步深入,向寓意过渡。最后指导用不着急的语气朗读这两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要“刻舟”?解决中心问题(1)的同时,理清了线索,初步让学生知道段与段之间是有联系的。

    第三段主要进行句式变换训练。同船的人对掉剑人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还不赶快捞?”在指导读出疑问句语气后练习把疑问句变换成感叹句。第二句,“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在指导读出感叹语气后练习在句子中加上“是”字,把感叹号变换成句号。变换后反复对比读,把原文中催促和着急的语气读出来。这种“以练代讲”的教学方法,解文透彻,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第四 段是重点段,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以读促解,以读代讲。反复指导学生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解答中心问题(2):那个人怎样去“求剑”?然后让学生用“~~”线划出写他怎样去求剑的句子。借助板书解答中心问题(3):“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

    三、借板书和儿歌总结全篇,揭示道理。导读平推,从整体到部分地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解答了中心问题。总结课文内容后以“他为什么捞不到宝剑呢?”揭示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为了达到由学文到明理的目的,我精心设计了板书和课中休息。以简笔画板书创设情境(附后);以课中休息的听音乐学儿歌来质疑激趣,总结延伸。

    板书可分左右两个板块,左为江中“刻舟”,右为靠岸“求剑”。贴图两幅,一幅是一只小船上两个人:一个是划船的人,一个是坐船过江掉剑的人(贴在板书左上方);另一幅是那个掉剑的人下水捞剑的动作(贴在板书右下方)。板书了表示人物动作的词和点明道理的句子“船动剑不动”。这种比较式的板书既体现出课文内容,使各事物间的联系水落石出,显山露景,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使蕴含文中的道理清晰地显示出来。

    课中休息是听音乐学儿歌。儿歌内容如下:一只小猴子,捡个大西瓜。抱呀抱呀抱不动,埋在地底下。左右两棵树,天上一朵云。河中水里鱼儿游,想想记住啥?课中休息安排在第三段学完后进行,只听音乐学读。在全文学完之后,延伸再读,回答儿歌中提出的问题,并说说为什么。既巩固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又起到了反馈总结的作用。

    推荐访问:明理 导读 学文 导读平推学文明理_语文论文 周易导读论文 思政导读论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