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精美散文 > 正文

    某镇村风民俗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时间:2021-09-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XX镇村风民俗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为推动美好乡村文化建设,经认真调研走访,深入挖掘民俗民风,现就建设美好乡村的民风民俗、饮食文化建和筑风格等文化建设,提出如下规划,仅供参考。

    一、规划目标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力挖掘传承民俗文化,形成适应XX镇经济强乡发展要求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美好乡村,着力完善全乡民俗民风传统文化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着力培育一批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使村风民俗更加文明、道德素质更加提高、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全民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与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二、规划内容 (一)发扬XX民俗文化。

    XX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保护、继承和发展我乡丰富的民俗民风文化,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美好新XX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使我乡民俗文化活动的规模及影响有了较大发展。根据调查,我镇发展影响较大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有秧歌、婚丧嫁娶等。

    (二)挖掘XX饮食文化。

    深入研究XX的饮食习惯,在建设美好乡村的同时,大力发展XX的饮食文化,建立分布合理的农家乐系列,融入XX的特色小吃,积极推广地方特色品牌。如XX、XX、XX等,不断发展XX的特色饮食文化。

    (三)加大投入,发展XX文化基础设施。

    1、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乡村两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必须具备“两室一场”:图书报刊阅览室(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娱综合活动室:文娱综合活动室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文体活动广场:室外文体活动广场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每村建有一支以上文艺队伍或是本区域特色文化队伍,能经常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培育一个以上文化中心户,培育一批文艺骨干。

    2、做好挖掘文章,打好地域文化牌。深入挖掘黄泥岗文化、民俗文化内涵,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努力实现“XX品牌”。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保障措施 1、加大美好新XX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美好新XX建设的宣传报道,让全乡人民家喻户晓。为此,我乡融合县委、县政府的有关政策和精神,采取秧歌表演、露天演出等方式,在全乡各地大力宣传,让每个XX人都参与进来,发展XX这项美好事业。

    2、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机构,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3、健全机制,明确责任。按照规划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挂图作战,具体到人,实行责任问责制。

    学到了很多之前想学的东西。

    写的有轻有重。

    千祥镇文化建设规划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市委办[2009]103号文件要求及市委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如下文化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基础打实,思路拓宽,步子扎稳、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我镇处于南乡的实际情况,以完善和深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重建设,善创新,构框架,建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积极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辐射作用,全面开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新局面。广泛开展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我镇建设成为宜业宜居,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新千祥。

    二、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综合性文化站建设,发挥其核心地位作用;全镇范围内初步形成 4大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形成30分钟文化圈,发挥辐射作用;建成以文化达标村,文化示范户为基本单元的文化服务网络,以拓展文化活动新局面,逐步构建覆盖全镇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一批文化活动队伍,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全镇农村文体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化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15年,将进一步强化综合文化站的积极作用,做大做强区域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加强文化达标村和省市文化示范村建设力度,使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形成规模。区域文化品牌各具特色,形成“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全镇实现农村文化阵地覆盖面大、文化队伍普及率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率好的文化强镇。

    主要任务: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首先将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整合综合文化站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综合辐射作用;按地域建成溪南(以千

    二、千南、千一为中心)、溪北(以甘棠、上东陈为中心)、三联(以三联隔塘为中心)、民主(以岭脚、林甘的民间传统文化和大路漂流文化为重点)四个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区域文化活动中心要具备较强示范的辐射作用,在全镇形成30分钟文化活动圈。2010年前,文化达标村的建设要达到8个,到2015年文化达标村创建数达到18个以上,未创建的村也要基本符合文化达标村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大力加强农村文化活动队伍建设。镇文化站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文化站与有关村联合组建或以其它方式组建较有特色且有一定水准的5支以上的文化活动队伍,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和传统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大力度,积极支持溪南、溪北、三联、民主四个区域文化活动中心的创建活动。四大区域文化活动中心,以各自区域的特点和民俗风情,努力创建特色文化队伍。鼓励区域和村庄成立文艺宣传队。到2015年,每个行政村都将建有经常活动的文化队伍3支以上,区域文化活动中心所在村建有5支以上的文化活动队伍,全镇具有各类文化活动队伍100支以上。

    三、大力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按照农村文化“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要求,对四个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进行挖掘和培育,根据各区域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各自特色,培植四大特色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各村要根据各村的特色,因地制宜,组建1支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队伍。到2015年全镇将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系列,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要大力加强文化人才的培训。健全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

    文化站要制定每年度培训计划,组织举办文化队伍培训班,有计划分批次对全镇文化管理员或文艺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对已有文化活动队伍,要寻找活动队伍的共同特性,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对新的文化活动形式,要加强引导和培育,通过强化组织培训,广泛开展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积极发挥综合文化站的综合作用,举办各类法规、政策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林技术知识讲座等,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到2015年,每年安排各类培训10期以上。

    五、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根据繁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镇每年至少要开展1次以上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群众参与多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要创造条件,加强镇际区域文化交流演出活动,鼓励区域及村际交流互动演出,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达到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之目的。积极参加市重大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千祥档次,扩大千祥影响。镇要加大组织力度,广泛发动由各村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4次以上;区域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示范村在经常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每年要开展4次以上较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其它村每年也要经常开展文化活动,以保证本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示范户要创新文化活动理念,积极发挥文化示范区作用。企业、学校要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

    六、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拓展文化信息资源共

    享平台。结合市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建成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中心。构建和完善镇与村文化信息共享网络,加大普及力度,一方面将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接入镇办公网络,使镇政府每个干部随时可以浏览学习,达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覆盖所有村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数字服务体系,使群众可以直接客观地接收各类信息,达到资源共享。到2015年,实现镇建有基层中心,所有村建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藏书量不少于10000册,报刊杂志20种以上,并随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藏书量。文化达标村图书藏书至少达到人均一册。文化站要积极做好图书流动站建设,主动配合市图书馆做好流动图书管理工作,确保图书内容常换常新。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为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镇政府成立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文化站干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化事业中,文化站聘请2名文化管理员,协助文化站干部对各村的文化建设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各村在领导班子成员中明确1名分管领导,并建立村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配备1至2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加强对文化活动阵地的管理,辅导和组织

    开展文化活动。国土、村建、科技、工青妇等各有关部门要配合支持这项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理顺体制,强化考核。

    农村文化建设实行“分级管理,以村为主”的管理体制,镇宣传、文化等有关部门负责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文化建设。同时,帮助各村制定工作计划,培育文化骨干,组建文化队伍,制订考核细则,加强督促检查。各村具体实施本村文化建设规划,落实好文化建设和活动经费,改善文化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文化活动的经常开展。镇政府根据各村的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文化工作的领导,并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村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进行奖惩。

    3、组织培训,抓好队伍。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和选拔一批热爱文化工作、甘于奉献、敢于承担重任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文化站和行政村要配强文化管理员队伍,文化站定期举办文化管理员培训班,不断提高文化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积极带动农村文化繁荣。对农村文化业务骨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多渠道挑选和培养业余文化骨干、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千方百计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类文化活动,为他们搭建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

    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按照省政府对文化考核的要求,镇财政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文化活动经费投入,镇政府建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市里的经费补助标准,镇财政予以配套划拔。同时采取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文化的投入。切实用足用好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镇对村级文化活动进行经费倾斜。为调动各村加强文化建设,镇对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等进行经费扶持。对下拔经费的使用,镇和村必须确保用于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培训。到2015年,逐步达到年人均文化活动经费10元的标准。

    王江泾镇文化建设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大力打造“文化大镇、体育强镇”,建立与全镇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文化事业体系,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制定王江泾镇文化建设规划。

    一、基本概况

    王江泾镇区域面积127.3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全镇总人口79744人,外来人口2.5万人。200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19.0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5亿元,财政收入1.13亿元,农民人均均收入6515元。1999年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镇,2000年创建了省“东海明珠”工程,2001年被命名为省教育强镇。2002年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镇。

    王江泾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殷实,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生活富裕,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王江泾镇在宋代前称闻川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境内自然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古运河贯穿全境。横跨古运河的王江泾长虹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莲泗荡公园独具江南水乡风情。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镇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文化建设成效明显,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艺术教育进一步加强,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文保工作不断加强,农民画创作硕果累累。

    二、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嘉兴市创建文化大市,秀洲区实现“先进文化区”,王江泾镇实现文化大镇、体育强镇的目标,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充分利用王江泾镇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加快发展具有王江泾特色的文化事业,逐步构建起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框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创新机制、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繁荣格局,为王江泾镇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努力,到2015年,逐步形成一个与现代化相适应、城镇文化与乡村文化丰富多彩、特色文化更具优势、人文景观和谐统

    一、水乡文化风尚与文化氛围鲜明突出、文化设施和信息传媒比较发达、文化生活与文化消费比较合理的现代文化格局;建设一个全民文化素质良好、文化体制富有活力、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文化产业发展良好、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文化大镇;造就一批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才;创作一批反映农村风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使王江泾镇成为嘉兴市乃至浙江省富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文化大镇和水乡名镇。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开放进取的现代化文化新风尚。

    ——实施生态建镇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新型道德观念,为生态经济的发展营造现代社会人文环境。

    ——建成设施先进、品位高雅、服务优良的现代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旅游设施。逐步形成镇、中心村和其他村规划科学、结构合理的文化设施网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体育队伍。建立让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机制,培养一大批业余文化体育人才。

    ——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万里边疆文化长廊”等国家重点文化体育工程,保持建设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创建省级体育强镇。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具体目标

    (1)近期(2005-2007年)目标:2005年通过省级“东海明珠”工程复查验收,创建省级体育强镇,建造灯光篮球场1个,健身路径一条;2006年全镇33个村均建文化活动中心(室);2007年建造镇体育馆一个。

    (2)中期(2008-2010年)目标:到2010年完成刘公园、水乡民俗景区、长虹桥、一宿庵古建筑风貌景区、水乡生态休闲景区的建设。

    (3)远期(2011-2015年)目标:完成镇新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把王江泾镇建成嘉兴市乃至浙江省富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文化大镇。

    (三)

    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两翼,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文化事业,两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2、以人为本原则。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青少年;坚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

    3、可持续发展原则。鼓励绿色消费,提倡自然、文明、健康、科学的绿色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4、改革创新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研究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加快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事业的文化经济政策、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5、博采众长原则。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适合王江泾实际的各类文化成果,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6、有序发展原则。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加强精神新产品生产和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文化娱乐和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7、循序渐进原则。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文化建设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8、挖掘地方特色为主原则。打造已有的民间风俗文化和长虹碧波文化节品牌,积极发展本土文化、民俗文化,努力形成区域特色。

    三、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公益性文化设施不仅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集中财力、物力,有重点、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品位高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标志性、公益性文化设施。在镇文化中心内,建成图书室、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公益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充分发挥已建成的长虹公园、闻川文化广场等设施的作用,使之成为群众开展广场文化体育活动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建立农民画创作基地,基地拥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农民画创作室。加强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拥有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农民画艺术教学室。设置农民画画室、作品展览室和民间收藏展示室。

    (二)社会文化事业建设

    逐步建立起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齐全、管理有序、富有特色、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文化体系。

    1、

    加强社会文化网络建设。健全镇、村、文化示范户三级文化网络,新建一批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设施,提高城镇文化品位。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中心及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按照省“东海明珠工程”标准,建有相应标准的文化中心,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图书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在文化设施中辟有少儿活动场地和老年活动场所。配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广场(公园)、影剧院和体育活动场所。

    2、

    加强村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建设。行政村和社区建有村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科普宣传长廊、广播室、健身苑(点)。文化活动中心室内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设置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电视录像、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等不少于五项内容的活动室,并配有必备设施,配备兼职文化管理员及文化辅导员。制订管理制度,建立活动档案。文化活动室室内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设置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电视录像、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等不少于三项内容的活动室,并配有必备设施。力争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完成村文化阵地建设目标。到2006年,基本实现村村建有文化阵地的目标。

    3、

    抓好村文体团队(点)和宣传文化示范户的建设。村文体团队由10名以上村民组成,每年开展文体活动5次以上。制订活动计划,建立团队活动章程和活动档案。文化广场(农民公园)、篮球场、门球场、健身路径等村文体活动点,位置、环境好,配备一定的文体设施,经常性开展文体活动。宣传文化示范户要求思想素质好,邻里关系好、住户户址好、住房条件好、热情服务好,订有5种以上报刊、杂志,开通广播、有线电视,有电视机和VCD机,有藏书、VCD碟片100册(片)以上,有一定数量的文化、体育器具。

    4、

    加强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镇建立文化站图书馆藏书不少于1万册,年购新书不少于1000册;配置省、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求的设施设备。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系统的图书馆(室)建设,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全民读书活动普及富有成效。

    5、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大对全镇社会文化的宏观指导力度,努力发展乡村文化。加强广场文化、社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过一步开展学校艺术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开展企业文体活动,丰富企业文化生活。进一步开展社区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社会居民的文体生活。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建立镇、村、户科技示范体系,开展面向农村(社区)、青少年、企事业的科普活动。到2015年,创建1所科技特色业余校,50%的村成为科普示范村,每个村建有10至50个科普示范户。

    6、

    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遵循文化工作的自身规律,动员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对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点)进行整修。把保护文物古迹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全区旅游业的发展。

    7、

    加强农村电影事业管理。充分发挥镇电影队的作用,在全镇形成以景为主、多业经营的电影发行放映系统。

    (三)文学艺术事业建设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是衡量文化事业发展水准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体现。组织群众文艺专业人员和广大业余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农村风貌、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群众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文学艺术工作者。

    进一步发掘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民间文化资源,办好文艺交流的内部刊物,力争每年都有作品获奖,推动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

    (四)生态文化建设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环境良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合的生态文化转型,培育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新型道德观念。

    通过宣传和教育,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与消费方式,选择有益健康的绿色消费方式,过上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恬静、简单的生活,真正提高生活质量,为生态经济的发展营造社会人文环境。

    (五)体育事业建设

    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建造体育场1个、座位1000以上,实行社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体育场的作用,力争达到全国体育先进标准。公共体育设施达到“二场一室”(即200米以上田径场、标准水泥篮球场和8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及2条健身路径标准,行政村和有条件的企业单位也要有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形成具有王江泾镇特点的全民健身体系。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推广《普通人群体质锻炼标准》。全镇经常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35%以上,其中50%以上的参加者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全镇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适龄学生达标率稳定的95%以上。

    积极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巩固一批体育传统项目训练点,努力培训强项,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在市、区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六)旅游事业建设

    挖掘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水乡民俗文化特色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条件,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使旅游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得要推动力。

    2005年-2010年,以打造运河旅游,长虹古桥、一宿古庵、一里古街和莲泗荡等重点景区的“休闲观光”为主要目标,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旅游项目建设。2011年—2015年,通过提高旅游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深化市场开展,增强全镇旅游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实力,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之一,带动全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七)文化市场建设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统揽全局,抓质量、求效益,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努力建成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种类齐全、档次分开、结构均衡、布局合理、规范有序、健康繁荣的新型文化市场。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品位高雅、服务优良的综合性娱乐设施。结合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文化消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培育和拓展适合农民需求的农村文化市场。

    (八)文化产业建设

    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主,集体、个人、外资共同参与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文化投资格局和运行机制。在维护和发展农民画声誉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民画进入市场的新路子。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及“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努力做到“五个纳入”,即把文化事业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治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纳入党委和政府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

    (二)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市委《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以建设文化大镇为目标,继续对文化建设实施优惠政策。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一是要把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基本同步。制定出台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村(社区)加快文化阵地建设。

    要加大对文化站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文化站人员、活动经费落实。二是财政对文化活动经费可按本镇、人口总数人均3-5元的标准予以安排。三是村民委员会要加大对村级文化活动的支持和投入,所需经费按一定比例在集体可支配资金中列支。原则上,集体可支配资金在30万元以上的列支2%,30-50万元的列支3%,50-80万元的列支4%,80万元以上的列支5%。四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根据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创建文化先进区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一致、与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镇党委、政府要从人事、编制、工资、职称、经费、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配套政策和支持,推动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改革用人制度,全面实行以全员聘用合同制为主的多种用人制度,强化竞争机制。

    (四)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对文化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加强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的沟通,鼓励和提倡体现时代主旋律、健康向上、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进入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完善群众监督、举报和奖励制度。

    (五)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有计划地对现有文化工作者进行政治和业务培训,积极支持他们的在职进修,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稳定、充实文化站干部队伍,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力量。抓紧培养和选拔文化后备干部,特别是专业技术干部,保证文化事业后继有人,特别要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兼晓行政管理、现代科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从社会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紧缺人才。

    重视业余文化体育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业余骨干队伍。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本镇的文化艺术协会组织,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多出优秀作品,致力于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

    (六)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的文化一体化考核机制,把文化建设工作列入镇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村年度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增加分值,与领导班子的政绩和年终奖金挂钩。成立镇级考核领导小组,制定考核办法,对文化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村(社区)每年由镇党委、镇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推荐访问:建设规划 民俗文化 方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