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语文教学教案9篇

    时间:2022-03-2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语文教学教案9篇

    语文教学教案篇1

      《观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语文教学教案篇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花吗?都见过什么颜色的花?你们见到的花可真多呀,可是你们有没有问过:为什么花会有颜色呢?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就问过这样的问题,那么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达尔文浇花》。指导读好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边读课文边勾画生字词语。

      2、指名反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再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情况。

      三、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小时侯的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理解什么是“好奇心强”?你们对什么比较好奇,想弄个明白呢?

      3、指导感情朗读。

      4、有一次,和小伙伴们爱花园里玩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达尔文是怎么回答的?

      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朗读。

      5、讨论:达尔文为什么那么肯定地说?当时他在怎么想?

      6、小结:达尔文可没有乱说话,他是经过他的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可他的想法对吗?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达尔文的想法虽然错了,但是他的想法是大胆的,也敢于试一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渴望呢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达尔文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还努力的进行实践探索,终于成了世界上的生物学家。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收集有关达尔文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

      二、拓展延伸,了解达尔文。

      1、讨论交流:达尔文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的生物学家?

      2、小结:正是因为达尔文的不断学习和探索,他终于成为了的生物学家。

      三、语文实践。

      1、出示课后词语,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

      2、简单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3、选两个词语口头造句。

      四、指导写字。

      1、范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学生观察。

      2、指名反馈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自由的说,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教师总结强调。

      4、学生书写,师巡视,个别辅导。

      5、作业点评,鼓励学生把字写好。

    语文教学教案篇3

      《找骆驼》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积累“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并和伙伴们分角色演一演。

      3、了解老人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推理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沙漠里行走,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骆驼)

      2、对了,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于是,他急得到处找。

      出示课题,33、找骆驼(齐读课题)。

      3、生字:骆

      4、学生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这位商人是怎么找骆驼的,他究竟找到了没有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演示课文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听到些什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生字:跛驮忿哄啃

      (1)小组读生字。(出示)跛驮忿哄啃

      (2)书写:驮忿

      读词语:(出示)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语气。

      商人:有礼貌、着急、忿忿。

      老人:不紧不慢、胸有成竹。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读句子:(出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理解词语“果然”,练习造句。

      4、想一想: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5、说话练习:(出示)老人看见(),就知道();又看见(),想到();还看见(),所以知道()。

      6、交流并板书: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7、(出示)老人看见这些现象是怎么想的呢?

      8、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9、齐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

      3、(出示)比一比,组成词语。

      跛()齿()忿()

      玻()龄()芬()

      4、(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1)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因为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

      (3)因为,所以,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语文教学教案篇4

      《紫藤萝瀑布》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掌握迸溅、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等词语。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紫藤架上的紫藤萝花正开得旺,请你说说你对它的印象。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紫藤萝瀑布宗璞

      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掌握迸溅、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等词语。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目标内容。

      二、学习导航

      A、作者简介(多媒体大屏幕出示作者的画像):

      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当代女作家,为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B、了解紫藤(多媒体大屏幕出示藤萝花的画面):

      “紫藤”简介:亦称“朱藤”、“藤萝”,豆科,高大木质藤本。奇数羽状复叶,成熟后无 毛。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含芳香油;茎皮纤维可织物;果实、根入药医用。

      C、学习疑难字词:

      注音练习:

      迸溅()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

      词语解释

      ⑴迸溅;⑵繁密;⑶稀落;⑷伶仃;⑸酒酿;⑹挑逗;⑺忍俊不禁;⑻仙露琼浆;⑼盘虬卧龙。

      学生,教师正音,学生认读两遍。

      D、诵读欣赏(学生听多媒体课文朗读)。

      三、朗读比赛;选择喜爱的一节,看谁读得好!

      朗读指导;

      1)长句的停顿要得当;

      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

      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4)注意句子的重读;

      5)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四、整体感知

      小组讨论:

      ①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②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答案即使不太统一,可以由教师鼓励并说明在下面的研读中继续赏析。)

      五、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的语言魅力,进行合作式探究学习,从中找出好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性赏析。

      思考;

      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③找出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语句,分析其好处?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

      ⑴颜色;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⑵外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2、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先写花穗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然后写花的形状;“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最后写花的香味。

      3、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小组讨论;先找出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用“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来回答。

      (1)比喻;

      “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2)拟人;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

      “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语文教学教案篇5

      《羚羊木雕》教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学会生活。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从整体上感悟课文。

      2、揣摩体会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设想:

      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如果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留给学生,让学生痛快的朗读、自由的讨论就可以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朗读与讨论并举:走进文本,分角色朗读,才能更好的体会感情,体会多种描写的作用。围绕文章主旨讨论,感悟文章的友情、亲情。最后的大胆设想,改变结局,开拓学生的思维,走出文本。

      2、阅读与写作并行: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以语言为主,采用拓展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摹仿学习。这样力图体现出“新课标”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老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型:讨论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曾与父母、朋友发生过矛盾或是争执吗?(生答)是啊,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我们感觉自己好象已经悄悄长大了,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那么,面对我们遇到的这许多是非,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生答)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也帮文中的孩子想想解决的办法。(板书课题、作者)(设想:由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况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的自读情况:(以抢答的形式)

      ①全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羚羊木雕)

      ②这是一只怎样的木雕?(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贵重的工艺品)

      ③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出现了哪些人物?(板书)

      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事。

      (设想:本文的内容不难理解,在此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出的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如此贵重的木雕,父母仍然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什么?

      ②如此贵重的木雕,“我”为什么要把它送给万芳呢?(请找出课文原句)

      ③对于“我”送木雕这件事,他们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上着手。)

      教师小结:一方因为友情、因为感激送出了木雕,另一方因为贵重,逼迫孩子要回来,双方就产生矛盾了,这一矛盾尤其在什么描写上更为突出?那么我们就来读读这些语言吧。(打出幻灯片)通过刚才的认识,你认为他们会是怎样的语气?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感情?

      3、分场景、分角色朗读,深入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感情:(可以开个朗读比赛)

      提出要求:(1)揣摩人物语气;(2)体会人物感情。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朗读,人物似乎已呼之欲出了,人物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已不言自明了。可见语言描写对于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具有多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中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正是这些描写衬托着语言,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设想:朗读能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沉浸到文学的魅力中。)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文章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问句结尾,你认为这一件事怪谁呢?这件事情怎样处理更妥当?你赞同文中谁的观点?

      2、你如果遇到类似“我”这样的伤心事,会如何处理?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

      小结:爱是需要理解沟通的,爱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假如父母能较早的把羚羊木雕的特殊价值告诉“我”,假如“我”能在送礼之前征求父母的意见,假如……这件难过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其实生活中矛盾冲突是广泛存在的,但其中有很多是因为缺乏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谅解而造成的。所以老师觉得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多商量,学会沟通,让身边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身边人,相信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更快乐!

      (设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

      四、大胆设想,改变结局:

      ①课文安排的结局,你满意吗?如果你有更好的设想,把它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②假如“我”坚决不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我”该怎样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以求他们的理解?设计一段对话,把它写下来。

      (设想:学习过本文的多种描写方法就将之用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充分感受到多种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让我们思考了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融洽相处。亲情如陈酿醇厚幽香,友情如花蜜清新甜美,相信宽容、自信的你们一定会营造出家的温馨,开创出一片友情的新天地!

      六、作业布置:

      1、整理完成课堂上的对话描写。

      2、与父母一起读本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设想:从语文学习延伸到语文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亲情与友情的美好!)

    语文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感悟“好奇心”、“议论”、“探索”、“珍藏”、“胸有成竹”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表达独特的感受。

      4、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达尔文的言行中去感悟他的好奇心、自信心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阅有关达尔文的资料或阅读有关的故事。

      2、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或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达尔文画像)师:孩子们,世界上有许多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看他是谁?(达尔文。)

      板书:达尔文。

      师:请一位小朋友上台大声读画像下的文字,我们共同了解他。

      师板书课题:达尔文浇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标出段落序号。

      4、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学习生字词语,练习说话

      1、课文中的生字认读情况和同桌的小伙伴相互检查。

      2、各种形式认读(或在游戏中认读)。

      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读。

      (1)试读—抽读—开火车读。

      (2)读词语“改变”、“失败”、“探索”、“世界”,并选其中的一个练习说话。

      (3)读成语“七嘴八舌”、“胸有成竹”。

      (4)在课文中给下面的生字找朋友。

      完()肯()败()

      玩()便()报()

      (5)选其中的词语练习说话。

      3、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

      (2)观察怎样记住这些字。

      (3)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

      (4)老师特别示范:世、报、玩、便。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四、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方法一:

      1、读第一段,思考: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喜欢动植物,喜爱大自然,有爱心,有好奇心。)

      2、理解“好奇心”。

      3、自主读2~3段,思考:达尔文对什么产生了好奇心?他是怎么做的?

      方法二:

      1、朗读小伙伴七嘴八舌议论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提示:句子带着小问号表达好奇。)

      2、引导用“七嘴八舌”说话。

      方法三:

      1、朗读写达尔文的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

      试读—同桌相互练习读—思考感悟。(从达尔文的动作、神情中你知道了什么?从说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做法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达尔文好奇—观察—思考—自信自己能改变花的颜色—实践探索很快乐。)

      2、分组练习读(感悟达尔文的自信)。

      3、练习用“胸有成竹”说话。

      4、想象补充达尔文的话“瞧我的,我给它浇上红水,就会开红花;浇上蓝水,就会开蓝花……”

      方法四:

      1、读最后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不明白?

      2、理解“珍藏”、“探索”。

      3、共同探究解决大家不明白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达尔文浇花》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2、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达尔文的其他故事或成就。

      3、谈谈自己对周围的什么有好奇心,能提出什么问题。

      六、带着生成性问题,走向课外,走向生活

      1、请孩子们带着提出的问题去探索。

      2、带着好奇心,再去发现更多的问题。

    语文教学教案篇7

      《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导读提示: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篡()夺酷()爱篝()火

      喑哑()气氛()螽()斯莴()苣

      啄()钳()子吮()取喙()盔()甲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二、检查导入

      1.导课: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都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精读课文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肉B.食草C.杂食)性昆虫。

      3.“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x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你还能找出其他使用比较的例子吗?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的感情 色彩

      学生讨论: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四、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语文教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词语。

      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了解各小节内容的基本特点,模仿着练习写一首小诗,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手段:录音机音乐磁带歌曲《春光美》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带入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春光美》

      听到这么优美的歌曲你,们的眼前可曾出现美丽的春光图画?(学生汇报

      听了刚才的汇报,老师看出同学们都很喜欢春天的美景,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草原。田野。山川。河流去看看,你们愿意吗?好,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祖国的春天》。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诗歌,请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和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歌,边读边画出生字。

      3、集中学习生字。

      (1)指名领读生字。

      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哪个字形最易写错。

      (2)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提出你不懂的词语,大家一起解决。

      二、练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歌,标出诗歌的小节数。

      2、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指名朗读。

      3、学生朗读诗歌,说说诗歌中写了祖国的哪些地方?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祖国的春天》,诗中的字词你都掌握了吗?(开火车领读书后的词语)

      现在谁愿意把诗歌朗诵一遍?其他同学回忆诗歌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祖国的春天的?

      四、品读诗文,想像情景

      1、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想一想这一节和后文是什么关系?

      第一节诗总起全文,后面的五节诗都是围绕春天走过祖国的什么地方来写的。

      想想应当怎样读诗歌的开头。再读这一节。

      2、春姑娘都去哪儿了?把有关的诗节读一读。

      指读2-6小节

      这几节写了什么?结合书中插图,逐段体会诗歌的意思。

      (1)春天来了,祖国的田野有什么变化?百花盛开,农民开始播种,有的农作物都开始出芽了。

      诗中用一个词形容土壤,能找出来吗?(黑油油)这个词语表现了什么?(土地的肥沃)

      (2)春天来了,河流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结合插图,边读边理解,后几段同上。

      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所以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3、想想作者通过诗歌,想向我们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情呢?

      春天是每年都要来到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春天,为什么这首诗的题目是“祖国的春天”呢?

      4、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融入到朗读中,再来读读这首诗歌。

      配乐齐读。

      五、拓展延伸,激情延续

      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诗歌中感悟到祖国的春天是多么美好,你想不想把你的感受也写成诗歌读给大家呢?小组内谈谈你的想法,然后写下来读给全班同学。

    语文教学教案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唱)在你的眼中,春天在哪里呢?(学生回答,春天在……)

      是啊,春天就像一个美丽、幸福的小姑娘,快乐地走遍了祖国的每一个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她的脚步到祖国各地领略春的美景,你们高兴吗?(高兴)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思考,作者把春天比作什么,她都走过了祖国的哪些地方?可以一边听,一边圈画。

      这么美的诗文,你们想读吗?读书要做到哪三到呢?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1)正确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圈出生字,看看哪些生字还不认识,想办法记住,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这首诗歌共有几节,标出每小节的序号。

      (3)这篇课文的结构方式是什么样?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检查识字情况。(襄、嚷、壤)(蓝、篮)(漾)

      4、检查读文情况。

      三、交流收获,质疑问难。

      (1)读懂了哪些词句?

      (2)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3)哪句话怎样读?

      (4)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5)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想一想这一节和后文是什么关系?

      小结:作者正是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天的美丽。这一小节在全文中非常重要,它是总起了全文,后面的五节诗都是围绕小姑娘的脚步来写的。那么谁愿意带着快乐、高兴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呢?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春姑娘都去哪儿了?

      是啊,春姑娘带我们走过田野,走过河流,走过草原,走过山冈,走过村庄,在那些地方她都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先跟随她到田野上去看一看。

      2、学习第二小节。

      (1)读文

      (2)找变化。

      (3)学习生字(襄、嚷、壤)

      (4)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节给我们展现的是田野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大声读出自己的感受吧。齐读。

      3、学习第三小节。

      (1)学习生字(蓝、篮)

      是啊,河流也充满生机,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你是否聆听到河流的歌唱了呢?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品一品它那高兴的心情。

      春姑娘走过田野,走过河流,还来到了哪里?(草原、山冈、村庄)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诗歌的第4、5、6节,把你最喜欢的一节多读几遍,谈一谈春姑娘的到来给那里带来的变化。

      4、自学4-6小节。

      学习方法:读文,找变化,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由读,学习小组展开研讨。

      全班汇报。

      5、跟着春天去了这么多地方,你有什么感受?

      找生读2-6节,想象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你的眼前形成了怎样的画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春天的感受吗?

      6、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喜爱,对祖国的赞美,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师:这一小节在全诗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所以这首诗歌的结构是总——分——总。(板书)

      五、回归全文,体会情感。

      想想作者通过诗歌,想向我们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情呢?

      春天是每年都要来到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春天,为什么这首诗的题目是“祖国的春天”呢?

      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融入到朗读中,再来读读这首诗歌。

      六、拓展练笔,读写结合。

      1、春姑娘还会给祖国的哪些地方带来变化?(街道、小院……)

      2、你也试着像作者那样,用诗歌的形式写一写?

      3、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4、师小结:祖国的春天是美好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微风细雨,蓝天阳光,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生机,更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生字,指导写字,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文中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

      请学生说说哪些字难写,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

      三、总结本课写法。

      1、结构方式。

      2、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3、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四、欣赏积累。

      寻找春天,

      来到河边,

      又泛起细小的波浪,

      在与小鱼儿一同玩耍。

      寻找春天,

      来到山上,

      又是一片桃红柳绿,

      在与风儿一同欣赏,

      寻找春天,

      来到郊外,

      又是一棵棵树吐着新芽,

      在与泥土一同说着悄悄话。

      寻找春天,

      寻找不变的青春,

      寻找你我共有的年华,

      一同分享春的美丽与温暖!

      五、围绕春天这个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推荐访问:语文教学 教案 语文课教案 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教案详案 教案中学语文 语文活动课教案 语文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教学设计 一篇完整的语文教案范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