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

    时间:2020-07-0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新型人才 高校  企业 合作 竞争

    [摘  要] 本文介绍了21世纪新型人才的特征,阐述了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这种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合作方式并提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在21世纪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和企业的具体合作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New Talents of the Century by Cooperating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China

    ZHANG Qi-mei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Keywords: knowledge  economy, new talent,university,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bstract: The qualities of the new talents of the century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China are also mentioned following a series of decision-making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operate and solve problems . All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may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our higher education and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knowledge economy in future .

     

    人类社会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新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全球的一体

     

     

    化、知识化、技术化、数字化、网络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团体、个人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谁能拥有

     

    一大批的高素质新型人才,谁就能在当今炽热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那么,什么是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人才呢?怎样才能培养好这种人才呢?我们提出“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构想。

    一、21世纪的新型人才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信息化经济、智力经济、可持续经济、网络化经济、创新型经济等熔为一体的复合型经济。随着这种复合型经济的发展,将对个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对个人的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和“一种精神”,既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爱国敬业精神。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这一知识陈旧率急剧加速,新学科新专业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经济时代。

    (一)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包括汲取知识的能力和信息接受、处理能力。随着各个领域的知识爆炸,知识的有效期变短并容易被放弃,知识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汲取新的知识和接受、处理新信息是将来个人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职能已经不能适应甚至阻碍现代人才的培养。据统计,在人的一生中,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实际需用知识的10%,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汲取而得。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提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可见,面对大浪淘沙似的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必须掌握学习的能力,做知识、信息的主人。

    (二)创新能力

    江泽民主席1998年2月4日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作为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革命力量。创新性人才的状况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据2000年7月1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评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参评的47个国家中的总体水平排名列第31位,比1999年下降2位,科技竞争力今年排名28位,比1998年的第13位下滑了15位。若按这种状况发展下去,那么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状况将不堪设想。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上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归根结底是由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由此,创新是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三)管理能力

    21世纪面临的是全球一体化、知识化、技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这样的时代,科学的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样的,当企业到了一定规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管理问题,这将直接关系到高技术人才的去留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怡科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解韶华的“跳槽”论述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他是一名优秀的网络工作者,对互联网有较深的研究,但由于他在以往任职的网络公司只属于一名高级的打工者,而且这个公司组织有些混乱,像他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不能作出决策,因而错失网络产品开发的众多良机。所以他不管怎样努力工作,一点也找不到令其充实与兴奋的感觉,于是他选择了辞职。当然,那个网络公司也因他的辞职,效益受到了重创。的确,网络化、技术化、一体化的时代如果没有系统的统筹,没有科学的管理,企业将会倒闭,网络将会崩溃,社会将会混乱。

    (四)活动能力

    这里的活动能力主要指社会活动能力。随着高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善于利用别人的知识与创新的人才会少走弯路,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美国交际大王”卡耐基总结的“成功原理”是:事业上的成功者绝大多数是社会活动的佼佼者,通常具备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与技巧。据美国《幸福》杂志所属的名人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93。7%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交往能力的高强将成为人们判断未来成功者的重要标准之一。社会需要一大批具有优秀社会活动能力的人才。

    (五)爱国敬业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型人才将处于社会的中心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如果他们没有一种真挚的爱国热情,没有高昂的人生价值目标,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我们在未来社会的国民素质远景令人担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价值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及前途紧密相连,大学生应自觉承担未来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神圣的历史使命。在参加工作后,还要有敬业精神。任何一个企业单位都很重视人才的工作成绩和价值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世界实力最雄厚的跨国企业之一,其不断发展壮大的“秘密武器”就表现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公司懂事长韦尔奇明确地表示:“即使工作成绩出色,但如果不能具备公司的价值观,那么这样的人公司也不会要。”换句话说敬业既体现了自身价值也体现了企业的价值。所以,爱国敬业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

    二、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面向21世纪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以高薪科技产业,尤其是网络经济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利润的迅速增长,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转化,高薪科技产业正在成为主导产业的趋势,越来越表明人才作为生产力要素,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我们这种企业,如果失去了科技与人才的支持,衰败就在一夜之间。”当然,这里所强调的人才是指那些能够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精神的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只会“纸上谈兵”,或只会被当成“机器”使用的所谓的“人才”。但是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他们在企业里的表现来看,情况不容乐观。高校与企业合作已经变得非常有必要。

    (一)高校为培养新型人才要主动与企业合作

    1、各高校现有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行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制定而终年不变,对于新型科学的出现,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难于迅速作出判断和反应,这样就使得许多课程很陈旧,而无法与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接轨。正如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人才招聘会上,300多个职位高薪聘请网络人才,却没有适合的人选,而许多国际贸易、会计专业的学生却“没有人要”。

    2、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是按照“有什么卖什么”的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共性培养而压抑了个性培养,使得许多具有各方面特长的人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而成为没有竞争力的平庸之辈。甚至有些人由于选择专业的一时疏漏,陷入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而又不能“跳槽”,从而变得消沉,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培养新型人才,而且还有可能埋没人才。

    3、在教学管理上,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和保守的状态中,怕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担心学生过早地“下海”而无心学习课本知识。这样就使学生一味地接受理论知识,而缺乏创造力,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后就只能成为一名纸上谈兵的“将军”。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地存在知识面较窄,在选择专业时赶浪潮、追热点,并非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有关知识、基础与能力来选择专业,结果,难以适应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科研知识更新的需要,而且有不少毕业生缺乏再学习的能力,这样必然导致无法更新知识和掌握必要的技能,出现毕业即待业的现象。

    因此,无论在教育界内部,还是教育界外部;
    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落后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这一认识都是一致的。所以高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自由的开放的教学组织方法,使企业进入高校,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企业为培养和吸收新型人才要主动与高校合作    

    人才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众多国家、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现在,各国各企业间正爆发着一场抢夺高科技人才、新经济人才的无硝烟的战争。他们都知道人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他们还知道现在的人才奇缺。据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统计,2000年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科学技术人员缺少45万,到2006年将缺少67万。刚从美国访问回来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时清教授也带回来“美国硅谷人才短缺10%,估计有34.6万个职位空缺”的新信息。因此,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将外国专业移民人数从每年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英国也正修改法律,以便让该公司更容易地从亚洲征聘科技人才。那么中国呢?第二界中国国际高科技成果交易会上,国家队展台前,别人是这样议论的:中国信息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小,效益不高,重复分散,缺乏竞争力,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的核心技术或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仍然控制在少数几家外国公司手中。就连我国目前普遍到几乎全民拥有的VCD播放机,其解码技术及芯片,仍然控制在飞利浦、C-CUBE等公司的手上,更不用说电脑产品了。实际上我国许多高技术产业,只不过是一个国外产品的组装车间,关键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受制与人,因此,在市场上就没有了竞争力。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抢占人才这个新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实现扩张,各企业应该与能够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适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直接于高等院校一起培养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后备发展资源,并向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新型人才。其实,如果我们认真观察都会发现新技术一般都临近于学术中心。比如在美国,新技术勃兴于波士顿一带的学术机构附近,或者兴起于靠近两海岸的学术机构。这两地发展新技术的优势并不是靠海,而是其临近主要的学术中心。飞利浦半导体公司总经理彼得·考克先生在考察中国西部时说:“这里的开发型人才不仅多,而且质量高,这是我们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原来,只西安、成都、重庆,各类专业技术型人才就超过130万人,以西安为例,全市目前有近40所大专院校,140多个独立科研机构和几十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38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软件和网络开发的人才有2.5万。由此可见,各高校是新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企业要想增强市场竞争力,争夺高科技人才,应该主动与高校合作,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基于高校和企业在培养新型人才之间各自的优劣势考虑,以及新型人才的培养条件和现状分析,我们得出: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是很必要的。

    三、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的可能性

    目前,不管是教育界还是企业界人士,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拥有什么以及还需要什么,他们都渴望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加强互相合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高校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才;
    企业的职责也不只是赚钱,更重要的是创造财富。“麦当劳”的管理者认为,企业首先应该是培养人的学校,其次才是快餐店。

    (一) 高校希望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1、高等教育模式急需改革。正如前文所述,现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与新经济时代极不协调的,高等教育中传统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信诺立网络公司创办人陈成堂先生深有感触地说:“21 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校园信息网络将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网上虚拟教育的发展,正如美国纽约莱茵贝克未来趋势研究机构专家预测,他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模式势不可挡。

    2、等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急需资金投入。要改革,要引进新的先进的教学设备,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就需要有很大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国家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却远远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据统计,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而世界的平均水平已达到5.5%,每年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才1000亿人民币,人均年教育经费只有70元,而在发达国家80年代人均年教育经费就以达到了1000美元。为了缓解资金危机高校热切地希望有一具有雄厚势力的企业做后盾。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和东部的麻省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发表的一系列报告表明:
    大学参与经济发展,直接与大型公司企业合作所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他们在提供最新知识,孕育高新技术,培养高科技人才后输送大批技术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21世纪将是一个全球一体化,人才公有化的时代。美国的这一认识对我们中国也是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二)企业需要与高校合作并且具备合作能力    

    1、企业的形式及其发展潜力。从企业的组织形式划分来看,中国企业划分为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目前,国有企业的绝大多数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改造股份制企业,在不久之后,将会成为庞大的股份制公司(企业)。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划分为独资企业(又称单人业主制企业)、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企业。根据鲍莫尔·马里斯维廉逊的研究结果,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使得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使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在企业利益结构和决策中的地位上升(这也证明未来人才的管理能力一定要很强)。经理层受雇于资本的所有者并为其服务,他们是具有科学管理知识的专职经理人,而且大多数经理层拥有企业股份,也是公司的股东。所以无论从他们自身利益还是科学管理的角度上,经理层都会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重视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而且,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广泛筹集社会资金,企业规模大,可以满足技术创新大量的R&D经费的投入,及其有风险承担力。因此,象IBM、英特尔这样巨大的股份有限公司匀重视企业的创新,重视新人才的输入和在职人员的追加性教育,并从中获得企业的成功和持续发展。

    2、企业寻求技术引导者和职工继续教育基地。企业的发展是一条曲线,当企业的技术落后时,当企业的设备陈旧时,当企业的管理混乱时,当企业的人才不足时,都会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设备陈旧可以及时更新,管理混乱可以及时作出决断性的调整,但技术落后和人才不足就不是在一夜之间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些企业甚至连效益下降的原因都无法洞察,最后导致企业的亏损或破产。所以为了防范于未然,聪明的企业家总是设法寻找技术的引导者(或企业“医生”),和为在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基地。当然高校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扬子石化公司是国家特大型石化企业部门,他们在企业内传播现代科普知识,提高青年职工的科技意识,开展英语爱好者协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研讨会等类似于高校学生的活动。他们的这些活动都很精彩,但从职工的收效看,他们总觉得缺少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的最佳地点就在高校。

    3、企业具备与高校合作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是资金的代名词,一个规模大、效益好、有远见的企业是完全有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在培养和吸收人才上的投资的,因为人才就意味着效益。国外的一些大企业几乎将产品销售收入的20%用于新技术开发和人才的培养。而且,目前高校所面临的资金困难一时是很难以得到解决的。企业的投资,将为高校的发展带来福音,将为新型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带来无限希望。

    (三)大学生日日盼“统一”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多与外界联系,多了解一些社会动态,了解市场行情。有些大学生还主动与公司联系,在校内成立某某公司总代理。比如,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九九级的王某同学就是某牛奶公司的交大总代理理事长;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某寝室的八名同学都是老板,在同学中起了不小的影响。的确,目前许多人认为大学学习应该向商业化和实用性方向发展,各种创业计划也应运而生。“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是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结合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创业时与企业有着必然的联系。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已经不是21世纪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创新和创业已经代表了大学生的一种新朝向,“世界上有一个比尔·盖茨,但这个世界并不是都属于比尔·盖茨;
    世界上有一个杨致远,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仅仅只有一个杨致远;
    我们同样可以去梦想,去创造,去建立属于我们的‘私人王国’。让我们一起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手册》扉页上印着的宣传口号。

    综上所述,高校、企业、大学生、人才四者之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和企业之间在培养新型人才上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而作为被培养对象的大学生们又热切地希望这两者的完美统一,使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提高,使自己能更好地具备新型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和精神,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于是,高校、企业、大学生三者之间便发生了碰撞,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产生了永恒的火花。

    四、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的方式  

    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活动能力以及爱国敬业精神的21世纪新型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高校与企业间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具有许多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地方,但要真正达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有效的合作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既关系到高校和企业自己的利益问题,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好坏问题。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主要有:

    (一)现实型合作

    即高校技术入股,企业集团资金入股,高校的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可做一些研究课题,最后课题成果两家共享。(有些企业担心本科生不能参加科研工作,其实这是多余的,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九五级陈某同学自己制作了一个心理测试软件,现在已投入了使用,就是一个佐证。)这种合作方式对一些科研型企业或新兴的企业集团最为有利,比如机械制造产业,基因产业,电信产业等。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有顺畅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就是说高校与企业集团所研究的成果可以很快地转化成为市场需求的产品,或者说市场需求的技术可以很快地在高校研究项目内找到,从而解决了高校有很好的技术却到处找投资困难与企业带着资金找高校困难之间的矛盾。这种合作方式,目前在有些高校与企业之间已经被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高校内建立企业研究院 

    即在高校内专门开辟一块为企业培养特长型人才,并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研究和咨询的基地。在研究院内,高校可以根据在校学生自己的需要推荐一些具有这些方面专长或爱好的同学参加内部活动。企业可以选拔在职职工到这里进行特别培养并亲自监督。研究院的学员们兼学高校必修的课程,特别是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研究等,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爱国敬业精神。并且请企业巨头,高校专职教授或高等技术人员授课,从企业中派出职业指导老师进行实践指导。学员学习期满,要通过论文式考题、实践操作或研究性课题并以等级制评价的资格考核认定,考核通过,才能取得由高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毕业证。

    (三)实施特邀教学和协议教学   

    所谓特邀教学,就是通过收播各企业界人士的专题讲座或接受企业界技术专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作定期指导的教学。协议教学是指学校开设与企业发展或管理等有关系的课程作为必修课。但对于绝大部分在校学生来说,无法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或专门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而他们又很希望了解有关企业的发展动态,有关科研方面的知识或企业巨头成功的“秘诀”。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实施协议教学是很合适宜的。

    (四)企业为高校开辟教师后续教育基地和学生实习场所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渐加快,作为肩负培养新型人才重任的大学教师们也必须“日日充电”。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副校长彼得柯德瑞博士在其主题发言中指出:“现代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大学的人事管理需保证教师在知识和技术上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已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那么,亲临企业接受最新技术能够更有效、更现实地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为培养新型人才储备更丰厚的资本。而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亲自体验企业的科学管理、先进设备、高新技术,会得到很大的启示,能激发粗创新的欲望和创造的潜能,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建立附属试点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即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极小规模的公司,该公司具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也就是俗话说的“麻雀虽小,五脏惧全”。公司的管理人员均由即将毕业的优秀学生组成(由学生自愿,高校推荐,企业接纳组成三过程形成),公司职员可以是在校各级学生也可以是外面的招工。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和高校领导充当公司的顾问,对公司的日常运作作技术和决策性指导。公司内部运行及与本企业和高校的有关活动完全由公司内部管理人员自主决定,但其他外交事务必须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总经理或董事长审批,方可实施。试点公司确立之前,高校、企业和公司管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公司管理人员将来的去留问题,公司的盈亏问题以及公司成立过程的资金和技术分配问题均要以法律条款的形式明确规定,以法律和信誉来维护三者的共同利益。

    相关问题解决:

    ① 公司受合作高校与企业共同领导,服从并服务于对应高校和企业。

    ② 公司管理人员经实践考核不合格的,对应企业和高校可以要求他们“退役”或作进一步培养指导;
    考核合格后,愿留者继续留任或被提拔,不愿留者可另谋出路。

    ③ 公司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企业以60%的资金投入,附以经验指导,并履行顾问义务;
    高校主要以人才和技术投入,附以30%的资金投入并履行顾问义务;
    公司管理集团以10%的资金投入并履行公司的全面管理义务和享受管理公司内部运行机制的权利。

    ④ 公司盈利额以企业50%,高校25%,公司管理者25%的比例分配;
    公司亏损同样以企业50%,高校25%,公司25%的比例承担。

    ⑤ 信誉始终应该放在第一位,培养人才是最终目的。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将替代土地,资本,冲破地理,空间,文化的限制;
    跨越国家,民族,种族,阶级的潘篱。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结构,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并将通过个体的现实转化,改写生命的旅程。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它是造就英雄的世纪,也是淘汰懦夫的世纪。以雄武的体魄,强大的资本崛起于乱世的时代以成为历史陈迹,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知识、智慧、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相互较量,相互角逐的时代。不管是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其知识的掌握、创造和利用水平。新经济人才已经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引擎。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熔炉,但光有高校是无法培养出能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的,而企业能给高校培养新型人才机制起补充作用,使人才更加完美;
    高校又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效益。所以,高校和企业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是互为补充的,他们之间的完美合作将为培养新型人才带来便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林  琳.知识改变命运的六种能力[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2]孟祥印.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R].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3]秦向海.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袁德宁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

    [4]车驾明.王林.世界最具竞争力企业的经营理念[J].中外企业家,2000(10)

    [5]蔡华琪.“网”事奇缘——访信诺立(SINONETS.COM)网络公司创办人陈成堂[J].今日中国,2000(11)

    [6]宋晓洪.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力分析[J].科学中国人,2000(10)

    [7]蓝若琏.从新经济角度看人才[J],中国人才,2000(10)

    [8]万山源.走进深圳高交会[J].时代潮  2000(11)

     

    推荐访问: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