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学习语文是享受作文 享受语文关注创新

    时间:2019-02-0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在小学教学中,语文学科是课时最多、内容涉及面很广的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语文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说,它既是小学生的入门学科目,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为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创作。一名作家如果缺少创造思维,那是绝不会写出好文章的;小学生也需要创造思维,否则,他也不会写出佳作来。要发展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不能用传统的教鹦鹉学舌的方法,教一句,学一句,就要教一句,学三句。由于采用了教鹦鹉学舌的方法,死死地教一句,学一句,学生享受不到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享受不到学习语文带来的种种快乐、舒畅和愉悦,就会对语文产生冷漠甚至厌恶的情绪。怎样才能让学生说一句,会三句呢?关键就要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唯其如此,学生才能享受语文乐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呢?

    一.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为创新打好基础。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学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感性知识少,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手段或者形象、具体的教具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提高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文时,直接播放录制好的《海底世界》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明为什么“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看得非常认真。有时,一些学生还记录着……片子播完了,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回答:“海底有鱼类”、“海底有藻类”、“海底有贝类”、“海底有……”老师顺着学生的思维,紧紧逼问:“鱼类有哪些?”一学生抢答:“有小丑鱼、金梭鱼……”老师又引导学生:“海底有哪些景物?”一女生说:“海底跟陆地差不多,有山,有森林,有草地。”她刚坐下,另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补充道:“老师,海底还有峡谷哩!”老师赶紧表扬他:“你观察得真仔细!希望大家向他学习。你们在观察时,是否注意到这些动物和景物的颜色?你们能说说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吗?”

    学生们想着,喊着:红色、褐色、黄色、紫色……正当学生们回想着录像片,思考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兴致盎然的时候,老师让他们打开书,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现海底世界动、植物的词语,然后完整地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观看了录像片,有了感性材料,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在学习课文时个个都是得心应手。

    另外,我们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现行的教材,每篇课文都附有精美的插图。如果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就指导学生去观察图画,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早到晚、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等)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善于观察的习惯,同时我们不仅应在课内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还应激发起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欲望,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判断各种现象的是与非。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为思维活动积累了素材,更为创新思维活动奠定了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有了观察力这个良好的基础,才能‘把那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发现出来’。”

    二.培养质疑问难习惯,为创新提供支点。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而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事实上,学生本来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可一旦到了课堂上反而没有了问题,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没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应当承认,学生的问题往往多种多样,有的不具备思维、探究的价值,甚至有的存在明显的漏洞,但必须明确的是学生每提出的一个问题都是自己思维探究过程的展示,对学生个体而言,这或许就是他内心的全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还给学生们问的自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慎重对待并认真处理,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必要时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或思辨性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或引起争论,使学生质疑的能力逐步形成、提高。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嫦娥奔月》这篇小文章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自学,要求各组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依次向其他小组挑战。此时,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嫦娥为什么不让逢蒙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到月宫中去,为民除害?”“留下逢蒙,不是要害更多人吗?”“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叫好人有好报,嫦娥美丽善良,可只能孤零零地在月亮上与月兔为伴,这是为什么?”……学生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也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也正是他们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在问中增长知识,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支点,架设桥梁。

    三.在朗读和感悟上下点功夫,为创新找好主体。

    在课堂上,朗读的训练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读得不够,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提问以及学生的疲于应付挤占;读的目的性不强,大多是机械性的反复朗读,对于为什么读,要读到什么程度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读的自主性不强,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调动,必然落入“死读书”的窠臼。朗读还要和感悟结合起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与结论往往不是惟一的,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情境中进行自主的阅读感悟,允许他们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感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作为一种学生情感与意识共同投入的学习行为,其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比如学习《蛇与庄稼》一文时,在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中,让学生读后谈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把权利真正放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想象能力,让他们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那么学生的回答就不只是课文的总结句:“规律往往就隐藏在重复现象之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悉心探求,就能利用这种规律,有所发明创造。”学生会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发自内心的探究欲望。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主体更多一些切身的体验和感悟。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创新搭好舞台。

    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对于提高语文活动过程中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其理解那里和表达那里,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说明,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磨练意志,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研究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可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规律,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采用以“广泛搜集、预习质疑、自主合作、拓展运用”为主要环节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资料搜集,找到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摘抄下来。在广泛搜集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分析、理解、裁剪、整合等方面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课外知识,弥补教材的局限性,发展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等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意志,使其养成稳定而持久的主动寻求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其自身素养。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学习完课文,我要求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本文的故事,搜集有关材料。如齐白石是怎么成为有名画家的;李时珍究竟是如何成为医学家的……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真正懂得了课文所阐述的道理,而且能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而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我又让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参观双龙洞”活动。学生们用胶泥、黏土或其他材料制作了“形态各异”的彩塑,绘制了“丰富多彩”的壁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制成的展品,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同时,布置好展品,一位学生当导游,其他同学当游客。活动后,学生们对双龙洞有了更完整、深刻而有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两次活动,都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创造才能的机会。

    总之,语文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就会喜爱语文,变学习为享受。

     

    推荐访问:语文 享受 创新 享受语文关注创新 语文创新教学法 享受创新的乐趣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