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之五:避免走入僵化的模式_语文论文] 企业办案难题及对策

    时间:2019-02-0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记者在实验区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这表明,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了轨道,但是距离新课程倡导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原因之一:有的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一节课结束后,黑板上、讲台前摆得花花绿绿,学生的身上也变得花花绿绿。不要说每天都这样上课,就是偶尔上一次,也够教师准备一番的。

    原因之二:有的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点缀,一种形式,总有一种贴上去的感觉,好像在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粗看上去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比如,新课程提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而有些教师的课只有读而没有感悟,没有欣赏,欣赏的环节被黑板上花花绿绿的图画代替了,被教师的描绘代替了。应当明确的是,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才是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展示的是手段,目的则显得不重要了。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闪现出的思维火花,就在“读”中被教师忽略了。

    为此,专家提醒,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的地方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对于这一问题过于片面或绝对化,反而会丢掉过去传统中非常好的做法。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环节中,而不是一种模式,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吗?专家认为,不一定。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教师、学生、教材、其他课程资源、教学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课堂探究不可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理科课程标准中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是为了使教师有整体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条件来决定。

    那么,是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呢?有关人士回答,不是。新课程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性学习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的方式。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推荐访问:僵化 教学改革 走入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之五:避免走入僵化的模式_语文论文 书法教学走入课堂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