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读观后感 > 正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2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课前,教师发教材

    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中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浥”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

    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

    (学生开始写字)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旁,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的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来着,看着他,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师高兴地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浥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小声说不知道。)

    师:能不能插上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我为什么被你们感动了?你来。

    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祝贺你,你的肩上有了想象的翅膀,可还不大。如果再大一点儿呀,知道吗,有了想象以后你就离诗人不远了。(生自豪地坐下)

    生4:因为你看到我们是会学习的孩子。

    师:对,所以我感动了是吗?

    生4:是的。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再想。

    (学生歪头沉思。)

    师: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师指着台下)我昨天静静地坐在那里,观看了一台节目。(一生举手)

    生:我知道了,因为老师昨天看了我们四(5)班演的节目。

    师:我们四(5)班演了什么节目呀?

    生:诗歌朗诵。

    师:你有没有参与?

    生:没有。

    师:噢,真可惜,如果当时我能够看到你就更感动了。请坐。还要说的吗?还有谁敢于想象一下吗?(一生举手)真好,来。

    生:你觉得我们很聪明。

    师:是呀,我觉得你尤其聪明。请坐。

    同学们,昨天参加这台演出的小朋友举手。

    (六位学生举起了手。)

    这六个孩子我想问一问你们,你们昨天是不是和一位姓李的,八十岁的爷爷一块在吟诗呀?(生摇头)

    有没有?

    生:没有。

    师:(看着另一位学生)你呢?

    生:没有。

    师(惋惜)哎哟,真可惜,那你们会不会吟诗呀?

    生高兴地齐声说:会!

    师(指着一女生):你会?你来吟一段。

    生自豪地站起来: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念完后)

    师:你刚才是在——

    生(笑嘻嘻的):吟诗。

    师(指着另一位学生):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她在念经。

    (生大笑。)

    师(指着女生):看着我,看着黑板,你刚才是在(板书:读)读诗。而且是我们现在的方法读诗。而我昨天所听到那叫(板书:吟)吟诗。读和吟不一样。(一生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也想吟。

    师:你也想吟?好,那你来吟一吟。

    生(大声地):渭城朝雨浥清晨……

    师:停,好朋友,请停一下,很遗憾的告诉你,你仍然是读诗。而且是现代的读诗。请坐。

    师(郑重的):同学们,看着我。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若有所思)而如今,在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八十岁的老人,他姓李。而同时我也感到伤心,在座的你,或者是你,都不知道这种方法。同学们,在如今的日本,在如今的韩国,乃至亚洲的一些其他国家,他们好多人都会这种吟诗的方法,而我们,炎黄的子孙,不会。

    (指着一生)你有什么想法?你说说。

    生(羞愧的):我很自卑,我不会吟诗。

    师:不用自卑,今天有我帮着你,好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还有谁愿意加入我们这个队伍?

    (全班学生都举手。)

    师:我喜欢自信的孩子。只有自信,我们才能成功;只有自信,我们的神州六号才会飞入太空。把手放下。

    一、读诗

    师:所以今天,我和大家一块要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谁了解王维?

    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

    生1:他九岁就负有才名。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赛,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师:你认为完了就可以坐下去。完了是吗?(生点点头。)

    (亲切的)好孩子,告诉你,读书要把书读完整,读书要把每个字都读进去。如果你读了一个字,或者只读了一个片断,你记住,那不叫读书。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请坐。(一生举手,师看着他)你要补充吗?你来说。

    生2:王维,701到761,今山西永济县人……

    师:停,什么叫补充,明白吗?就是说他没有说过的话。来,补充。

    生2:王维……

    师:很好。(面向群体学生)来,一起拿着书。瞧,学会了看注释,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王维是山西永济县人,他曾经一度——

    生:奉使出塞。

    师:你知道什么叫奉使出塞吗?

    生: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去。

    师:去干吗?

    生:去打仗。

    师(指着另一生):你说。

    生:去完成皇上给的任务。。

    师:很好。奉了谁的命令?

    生齐答:皇上。

    师:这叫作——

    生:奉使出塞。

    师:能不能不去?

    生(齐答):不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皇上命令他去做的。

    师:为什么不能不去呢?

    生1:因为不去做要砍头的。

    师:噢,告诉你不单单一个人(做砍头状),而且要——

    生2(插话):诛九族。

    师:你的学识很渊博,肯定平时很爱看书是吗?

    生摇摇头。

    师(故作奇怪):没有?谦虚!至少你知道诛九族。我相信从今天开始你一定会看更多的书,对吗?

    生2(点点头,轻声说):对。

    师:很好。

    出使,奉命出使。课题当中也有这样一个字,(指着板书)谁找到了?你来。

    那个字?

    生: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使。

    师:在这儿它解释为——

    生:在这儿它解释为奉使。(台下学生小声议论)哦,出差。

    师:出差去了?(师笑)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另一生举手)你来。

    生:应该是出使。

    师:对呀。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

    生1:二使安西。

    师:姓元叫——

    生1:二使。(老师们大笑,学生马上低下头。)

    师(微笑着走进学生):你想看什么?

    生笑而不答。

    师:想看注释了是吗?

    生笑着点点头。

    师:那就拿起来呀,学习哪能这样犹豫呀!

    生1(拿起书本认真读起来):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指着板书):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插话:元一。

    师(笑着说):还有一个哥哥,我们一般称为老大。我们这个班级里面有没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有吗?

    生纷纷举手。

    生1:我有个弟弟。

    师:你姓什么?

    生1:我姓朱。

    师:你叫朱大。上面有哥哥姐姐的有吗?

    生2:我有个哥哥。

    师:那你姓什么?

    生2:姓姚。

    师:噢,那你叫——

    师生齐说:姚二。

    师:明白了?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生齐说:清楚了。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

    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师(指着课题):读一读。

    生:元二使安西。

    师:谁送元二使安西呀?

    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

    生1正确读题。

    师(翘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生2正确读题。

    师:哦,我感受到你的脑袋一摆一摆的,那又是一种韵味儿。还有谁来读?

    生3快速朗读题目,把“安西”读成了“山西”。

    师(稍停,看着学生,会意地一笑):明白了?再来。

    生3刚想读,师打断,师:告诉你,深呼吸,静下心,看仔细,才能读准确。明白了吗?(生点点头)看仔细了吗?

    生3:看仔细了。

    师:预备——读。

    生3正确朗读。

    师:好呀,如果在“二”的后面略停一会儿就更好了。再来。

    生3大声正确朗读课题。

    师:真棒,给他点掌声。(掌声响起)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题。

    师: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

    学生小声议论西安

    师:对,马上去看注释,你来

    生:安西是……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好的。谁去过新疆?

    一女生举手,师问:什么时候去的?

    生:暑假里。

    师:乘着什么去的?

    生:飞机。

    师:飞机飞了多久?

    生:忘记了。

    师:是不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忘记,新疆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你去过。

    师指着屏幕:来,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读?

    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为了表现的更出色,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看看注释,认认准,读一读,有的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来朗读你会读的更出色。

    群生小声朗读

    师:好了,谁来读?

    学生纷纷举手

    师指一生:哟,我发现你真是我的知音,每次总是你第一个举手,知道吗,这样下去你离诗人不远了。指另一生:来,你来读.眼镜博士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停,打住,二字后面略停一停行吗?来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这样吧,由于他提醒了我们,我们一起来一遍,预备,起

    群生一起朗读:送元二使安西

    师:别读的那么有力,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送元二使安西

    师指一生:读下去

    生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

    轻尘……

    师:别忙着拍手,会思考的人那才是个智者,就是个聪明的人,听了他的读有发表意见吗?(指一生)瞧瞧,瞧瞧他,你要说什么?

    生2:我要说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对,提意见前先表扬他,你会交到更多朋友,明白啦。说下去

    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而且每句话的后面三个字读得都很轻

    师: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生2:没了

    师:没了,没听出来,

    指另一生:来,

    生3:我认为他读得很有韵味

    师:对

    生3:让他改进的是不要读得太紧张

    师:喔,你感觉到他紧张了是吗?

    生3:对

    师对生1:我请你把第二句再读来读一读

    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指一生4:你看着我干嘛?我脸上有字吗?再读一遍(指生4说:你看仔细了,)预备,读

    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喔,后鼻音读得那么准

    生4:应该是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瞧你,一看书就看出来了,看我脸能看出来吗?

    生4摇头

    师:就是呀,他错在哪里?

    生4:把那个舍读成舍

    师:为什么要读舍?

    生4:因为旅店

    师:哦,解释为房子馆,就读舍

    生小声读舍

    师:对,什么时候读舍?

    指生5:你来。

    生5:自己的房间。

    师:那还是房间,还是读舍呀。

    指生6:你来。

    生6:舍不得。

    师:对呀。你舍不得谁呀?

    生6:舍不得朋友。

    师:哪个朋友?

    生:姚东东。

    师:姚东东是谁?

    生指出。

    师:哦,现在还在一块儿就舍不得啦?

    生6:如果我们要到别的地方去,长大了要去上班,我们要分开了

    师:哎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呀,是吧,你是未雨先愁啊,还没分手,还没长大就要担心以后了是吗?(看姚东东,指生6)和他交朋友,肯定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最好的朋友。好呀,都会读这个字了吗?

    生齐说:会

    师做举手状:谁再来读?

    指生:好,你来。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能完整的读一遍吗?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做不满意状:总有点怪。

    生想了想:送——元二——使——安西

    师翘起大母指:聪明。

    生欲言又止,师:聪明的孩子总是要定一定的,他在思考,接下来我应该用怎么样的情感读下去是吗?(生点点头)嘿,你看你,眼睛都是发亮的。

    生接着读:唐,王维……(生有感情的,一字不错的读完整首诗。)

    (师伸出手要与学生握手,而学生却缩回手。)

    师:干嘛把手躲起来呀?来呀!(学生重新起立,高兴地与老师握手。)为什么要与你交朋友?

    生:因为你觉得我读得很好。

    师:不仅好,而且你聪明。知道吧,以后你成了文学家,成了大诗人,千万记着我曾经表扬过你。好吗?

    生(乐呵呵的):好。

    师:请坐。

    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能不能人能够我来读一读啊?

    生齐答:能。

    师:好,大伙听着。

    (师按照平仄规律,有感情的读完整首诗,响起一片掌声。)

    师:别忙着拍手,学会思考。

    生纷纷举手,师指一学生,生1:就是你在最后一句读错了,“关”读成了“光”。

    师:我读错了吗?那我就再读一遍。

    师又读一遍:对了吗?

    生点头。

    师:好,谢谢你们的提醒。还有谁要说点别的吗?

    生2:你读得很有感情,并且你每读一个句子后面有一点停顿。

    师:你感受到了停顿了是吗?

    生:嗯。

    师:哪儿停了,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每一句读完了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度后面一段。

    师:对。你说出了读诗的一个很关键的,那就是要缓缓地读。明白吗?还有谁要

    说?

    生3:我觉得你读书的时候好像自己仿佛就是王维,很舍不得朋友的那种感觉。

    师:我陶醉了,是吗?

    生3:是的。

    师:你有没有陶醉?(生点点头)也被我陶醉了是吗?(生再次点头)陶醉是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你陶醉了,你就成诗人了。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刷拿起笔来能写了,你就是真正的诗人了。明白了吗?

    生3兴奋地坐下。

    师:同学们,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我称你们的,刚才那种朗读方法为现代的读法,明白了吗?(生点头)想不想学这种文化的瑰宝?想不想学这种民族的瑰宝?想学吗?

    生齐声回答:想!

    师:那你就听着。怎么读?两个字两个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浥轻连着读,尘单独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

    (师板书平仄)

    师:什么叫做平仄的规律?听清楚。在我们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种我们称它为是: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横(师板书一横)。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

    生:城。

    师:还不够长。再来。

    生:城。

    师:看到过城墙吗?看到过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吗?

    生:看到过。

    师:那是怎样的绵延起伏啊!城——谁来?(指一生)你来

    生:城。

    师:没有,还不够,(指另一生)你来。

    生:城。

    师:那是陷下去了。(指另一生)你来

    生:城。

    师:再拖一点点就入味了。

    生:城。

    师:再来一点。(师做手势)看着我。

    生:城——

    师伸出手,和生握手,说:我感动,因为我们的瑰宝被你捡回来了。(又请几位学生朗读)告诉大家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指着另一生)来来来,你来。

    (该生摇头晃脑,读得韵味十足。)

    (又请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好。第三位学生语速略快了些。)

    师: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

    (该生缓缓地读了一遍。)

    师:对。渭城——

    生反复练读,感受平仄。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一竖)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板书短)

    师:朝雨。雨字一读马上收。

    生练读。

    师:对呀,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候,这种音我们南称它为是“入声”,(板书入)入声归入在仄声里面,所以在这里面这个“出”也读短促的仄声。预备读。

    学生练习。

    师:表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投影出示标有平仄的诗)听老师把这首诗来读一读好吗?闭上眼睛听。(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情地朗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当你这样静静的闭着眼睛聆听我的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看到些什么?

    生1: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

    师:看到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送元二。

    师:你呢?

    生2:我看到了王维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师:敬了一杯酒?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生3:我还看到王维在送元二的时候正在下雨。

    师(若有所思):正在下雨?这场雨下得好长啊!

    生4:我看到了王维送元二,而且跟他敬了一杯酒,那时候是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还吟了一首诗。

    师(指着生3):噢哟,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着生4)再起来,雨后,呼吸!(师生一起做深呼吸状。)怎么样?

    生4:这种感觉很好。

    师:好极了。(转过身,面对另一生)你呢?

    生5:我补充一下,他在摇头晃脑的读诗。

    (师一转身,发现一位学生还闭着眼睛在感受。)

    师:你还在呼吸呢!

    生6:我觉得当时的空气很新鲜。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生6陶醉地朗读:渭城……柳色新。

    又请一位学生读,也读得很有韵味。

    师: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看到一位女生忙着在书上标上平仄符号)别忙着写,你来读。

    (该生读得停顿不明显。)

    师:平仄还不够明显。平声尽量延长,(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称——读。

    生(缓缓地):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多美啊!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下学生纷纷举手)

    师:想一起读了是吗?预备,读。

    (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朗读完两句诗。)

    师:多美啊,老师帮着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图。)渭城这里的柳色——

    生1:很美。

    生2:很美。

    师:除了很美,就没有别的词了吗?

    生2:很青。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

    生3:很新鲜。

    生4:很干净。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

    生5:很舒服。

    师:身舒适是吗?

    生6:渭城这里的客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

    生7:是知音。

    生8:是知音。

    师:还能感受到点别的吗?

    生8: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师:对呀,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信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生纷纷说:到安西去了。

    (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师: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来吗?

    生3:一年不能回来。要好几年才能回来。甚至是十几年。

    师:那么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3:元二,也许你当你回来之后,我已经认不出你了。

    师:好朋友怎么会认不出呢?(师恍然醒悟)变老了是吗?

    师: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怎么样的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指着一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

    生:喝下了。

    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呢?你品出来了吗?

    生:品出来了。

    师:什么滋味?

    生:是个悲伤的滋味。

    师: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咱们就——

    生:再喝一杯。

    师:来吧!

    生:来吧!

    师:举起酒杯吧!

    (师生做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喝干它再坐下去。

    生举杯仰头喝干后坐下去,师转身问另一位同学:你感受到什么滋味?

    生:我感受到一杯酒里还有难舍难分的滋味。

    师:既然这样的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做举杯状:来吧。生举起了酒杯。师生深情共读:劝君更进……

    师:还有谁品出别的滋味吗?

    生:我品出了痛苦滋味。

    师:为何?

    生:因为离开朋友很伤心。

    师:这一杯酒够不够呀?

    生:不够。

    师举起酒杯:再来一杯。和生干杯。生深情地读:劝君更尽……

    师:干了它。

    师生举杯共饮。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群生举起酒杯,师:预备,起。群生深情得共读:劝君更尽……

    二、唱诗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情感读啊读,读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能足已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是来唱了。

    师板书唱“

    师:这首诗的唱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

    音乐响起。师: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合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块儿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还暂时不行仍然请听,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

    师第二遍唱完。问:能行了吗?暂时还不行,千万别着急,第三遍,我们不用音乐试着回忆一下,看着我的手势,这会儿看着我的手势非常重要。

    师遍做手势边唱,群生小声跟着唱。

    三、吟诗

    师:同学们,按照平常仄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合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这两种混在一块儿就叫作(板书:吟)

    生: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吟是诗歌最好的体现,吟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你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师吟诗,群生跟吟,(台下响起掌声。)

    师:这就是吟诗,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会唱,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对一生)小女孩懂了吗?回家会吟了吗?今天你可掌握了一门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是一项很大本领,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回家去把它教给你的爸爸妈妈,他们肯定不会的。

    生:知道了。

    师:好。

    对群生:一起再来吟一吟,如何?

    群生:好。

    师:来。(师举起手,翘起大拇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

    师生齐吟。台下掌声响起。

    四、舞诗

    师:好的,老师们响起了掌声,那就说明他们也在羡慕你们,因为你们掌握了这种方法。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指一生)他的脑袋就舞动起来喽,所以我们今天又要来舞一舞。(板书舞)可是这一时半会儿哪来的动作呀,所以今天戴老师想教大家一种特殊的语言,他们来一些特殊的人,这些人不会说话,这些人听不见你的说话,我们称它们为……

    生:聋哑人。

    师:对,好多人忘记了自己的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你们有没有忘记?

    群生:没有。

    师:谁的身边有这样的人?你来说。(师走到一生身边,抱紧她)

    生:我那边有一个(师把生的头贴在胸前)盲人。

    师:盲人,我们说的是聋哑人,盲人看不见,你再给它他手语他也看不见。请坐,但是盲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他们是盲文。身边有聋哑人吗?

    群生:没有。

    师:没有。可是看过千手观音吗?

    群生大声说:看过。

    师:他感动了我,他有没有感动你们?

    生纷纷举手。师请一生:你说。

    生:千手观音的爸爸长了一个很大的疮,要用自己亲身女儿的手才可以治疗他,大女儿和二女儿全都不捐手,三女儿捐手。

    师:所以她长出了更多的手,是吗?

    生:对。

    师:因为她有一颗爱心去帮助别人,是吗?(生点头)因为她有一颗爱心去关心别人,是吗?

    生:是。

    师:你还说你不看书呢,你看了比别人更多的书啊。电视,包括电脑。(面向群生)同学们千万别把书只看作(拿起书)这才叫书,现在你应该把书看得更多一些,好多东西都和书一样,它能给我们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好孩子你明白吗?有了知识,我们的神舟六号才能飞入太空,有了知识,我们的神舟六号才会又飞回我们中国大陆了,对吗?(面对群生)千手观音的这些演员,听不见,不会说话,可他们同样是中国人,还有好多孩子和这些演员一样,也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可他们同样是中国人,他们也想学习我们名族的文化,可他们不行。(师很伤悲,声音哽咽)所以今天,让我们学习他们的语言,让我们和他们交朋友。你回去以后,如果哪一天遇到这样的人,请你和他交朋友,好吗?

    生:好。

    师:来,看着老师,把这个手语做给你们看。(师站到台前)第一遍看仔细,渭

    (师伸出三指)这是一个大写的W,三个手指伸得直直的,渭城——(双手食指做屈伸动作)渭城这个手势明白吗?你说。

    生1:两个手指,这个手指就是一个人走掉了。

    师:看来你没有看过城墙,你呢?

    生2:城墙是很宽的。

    师边走边说:来来来,看着小男孩。(来到黑板前,画城墙的形状)去过长城吗?

    群生:去过.

    师边画边说:哦,去过。长城中华名族的象征,好多城墙跟长城很相似,看看(指画),再看看我的(再次做双食指屈伸动作),像吗?

    生边做边说:像。

    师:像啊。做做(教师边打手语边讲解,学生跟做)渭城朝(做抹脸状)早上起来洗把脸,雨(双手十指往下,指一生)雨是往下的,你别这样往上呀。渭城朝雨浥,中间两个手指加上大拇指雨水湿润了灰尘就落下去了,这样空气才会更新鲜。可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让我们边吟边舞吧,如果你能跟着我一块儿舞出来,孩子,你的魄力使惊人的,神舟六号就需要你这样的孩子。来吧,出来吧,来谁愿意跟我一块儿舞?来呀(指一生),给他掌声,(生拍手)还有谁愿意来?机会只有一次,看你是否能够把握(生高兴地上来)来,预备,起(师生一起边吟边舞)真好,请回吧。

    五、拓展

    同学们,我们学了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送过你的朋友啊?你有没有送过你的亲人哪?有吗?(一生举手)你来。你送过谁呀?

    生:我送过我的叔叔。

    师:都送他到哪里去?

    生:送到苏州。

    师:噢,苏州,那么他走了以后你有没有和他联系过呀?

    生:有的。

    师:有的。当你和他通电话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生:我,很想他。

    师:听到他的声音了,你还怎么样?

    生:很高兴。

    师:你有没有通过电话感受到你的叔叔怎么样啊?

    生:嗯。

    师:他高兴吗?他也高兴是吗?千万别忘了你远方的亲人,千万别忘了你远方的朋友,他们想念着你,你也同样想念着……

    生:想念着他。

    师:对。当有朋友来的时候,当有来自故乡的朋友的时候,那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啊。同学们请看王维就曾写过这样一份情。(屏幕显示《杂诗》,音乐响起)《杂诗》注意,请大家按照平仄规律来读,君自故乡来……(响起了唱曲)请大家认真听(师示范唱学生跟唱。来到一生前)你来自我的故乡,应该知道我故乡发生的事情吧?在你来的那一天,在我那雕刻着美丽花纹的窗前的那一棵梅花开了没有啊?

    生:没有。

    师:还没有啊?

    生:开了。

    师:谢谢你,请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感谢你为我带来了故乡的消息,有朋友来那多好呀。可是,元二呢,他这一去3000多公里啊,有没有这个可能朋友到那里去啊?

    生:没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和这首《杂诗》完全不一样,可分明有一个是相同的,谁能感受出来?

    生1:都是王维写的。

    师:这个很简单,谢谢你的提醒。还有吗?你来。

    生2:都是些朋友的。

    师:好。你的体会比他深了点。你呢?

    生:都是写的王维思念元二。

    师:思念这个词是诗人才会用的呀。思念,深深地……

    生:思念。

    师:发自内心的……

    生:思念。

    师:这就是一个情啊。(板书情)因为有了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我们才会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舞啊舞,因为有了情,他们才被为称为是名族的瑰宝啊。我们读着这一些带着情感的文字,我们的内心会被他吸引。通过今天的课堂,我分明感受到了你们对我的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我对你们的情呢?(指一生)你来说说,我和你之间有什么情?大胆的说。

    生:师生之情。

    师:哟。浓不浓?

    生:浓。

    师伸出手:那就握个手。瞧,握手非要手和手握在一块儿,那才叫握手。孩子啊,有的时候心和心贴在一块儿那才叫作……

    生:真正的情。

    师:真正的情,真正的朋友,对吗?

    生:对。

    师:握手。

    师生握手。师:握到我的心了吗?

    生:握到了。

    师:我的心怎么样?说说。

    生2:很热。

    师:很热。热血沸腾。同学们第一次来无锡,就被你们感动了好几回。刚才的课上还只是一回,如今是好几回。眼看着就要分手了,我想送大家一样礼物,如果你对我有情,我对你有情,就让我们用这种情感朗读这一段文字。那就是一千多年以后离现在不远的李叔同先生写的《送别》。谁来读读呢?(面向一位学生)该是我最好的朋友来朗读前三句。

    (一生起立朗读前三句,师生共读其余部分。)

    师:分手是多么的伤感,可是因为有了你们我不再伤感。有两句诗这样写道:莫愁前路——

    生: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生:姚东东。

    师:姚东东,未来的诗人,莫愁前路——

    生: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谢谢。你们感受到了吗?台下这一千多位老师的心你们感受到了吗?他们和我是朋友,他们和你们也是朋友。把这两句诗也同样送给他们吧。看,那个冲着你笑得最甜最美的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指着他,把这两句诗送给他。

    师生共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下课。

    推荐访问:安西 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